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何時大限將至?Google AI連死亡風險都能預測

數位時代

更新於 2018年06月19日10:32 • 發布於 2018年06月19日09:20 • 高敬原

人類總對未知的事情感到好奇,古人用易經占卜來預測生死,在現代我們則有人工智慧(AI)來告訴我們有多大的機率大限將至。

Google在最近的一份研究中,透過人工智慧(AI)系統分析病患醫療紀錄,並精準的預測出病患的死亡風險,雖然這項技術可以增加醫療效率,但卻也引起不少人在道德上的擔心。

用AI精準預測病患死亡風險

Google近年積極將AI技術導入醫療領域,今年五月與史丹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共同研究一款可以預測病患死亡率的AI模型。

在研究報告中以一個案例作為例子,一名患有乳腺癌末期的病患,到院後經過了檢查,醫院電腦判讀生命徵象,預估該名病患住院期間死亡的機率為9.3%,不過Google AI分析後認為死亡風險高達19.9%,後來這名病患在入院兩周後去世。

Google一共分析216,221份住院病歷,並從電子病歷中蒐集460億多的數據,並以此作為基礎建構深度學習模型。
Google一共分析216,221份住院病歷,並從電子病歷中蒐集460億多的數據,並以此作為基礎建構深度學習模型。

AI具有快速分析大量資料的優點,以上述這個個案來說,Google利用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s)分析電子病歷中175,639項數據,而跟過去許多AI系統不同的是,這些數據中還包括了醫生的手寫筆記。這展現了不同以往處理資訊的能力,不論是PDF文檔中的註釋,或是醫生隨手在圖表上的註記,神經網絡都有能力讀取這些非結構資訊,並迅速整合分析。

這次的研究中,Google一共分析216,221份住院病歷,並從電子病歷中蒐集了460億多的數據,並以此作為基礎建構深度學習模型,這套系統不只可以預測病患的死亡率,還能預測病人會在醫院住多久、未來再次入院的機率。

預防甚於治療,智慧醫療成趨勢

我們總說預防勝於治療,在這個領域Google也曾做過不少嘗試與努力,像是今年(2018)初旗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就跟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合作,分析多達70萬名老兵的醫療紀錄,來預測病情變化。

這項合作主要著力在急性腎損傷(AKI)研究,據統計有11%的死亡是由於病情惡化不能及時得到確認造成的,而老兵很常做的髖關節置換手術,就很容易造成急性腎損傷,而急性腎損傷發病前幾乎沒有明顯的徵兆。

透過機器學習,DeepMind移除可辨識個人身分的資訊後進行分析,進一步預測發病機率,以及病情惡化的風險因素,目標是希望未來可以在預防性醫療上做出更多共獻,挽救更多人的性命,以及節省醫療資源。

在智慧醫療、大數據分析的蓬勃發展下,「隱私」也成為一大隱憂。
在智慧醫療、大數據分析的蓬勃發展下,「隱私」也成為一大隱憂。

隱私、道德怎麼平衡?

文書、資料處理占據醫療診斷很多的時間,透過AI的協助可以讓醫生提升效率,減少人為失誤完成診斷治療,然而能夠進一步預測死亡率也引發不少道德討論,包括AI技術的使用時機、有權使用的範圍,甚至可能引發不必要的恐慌,另外醫療保險也可能受到影響。

在智慧醫療、大數據分析的蓬勃發展下,「隱私」也成為一大隱憂,去年七月英國資訊委員會(ICO)一項調查指出,Google旗下DeepMind與英國國民醫療保健系統(NHS)涉及洩露病患個資。起因是2015年雙方簽訂合作,利用AI分析三家位於北倫敦醫院的病患資料,希望做預測疾病用途。

沒想到DeepMind在沒有經過病患同意的情況下,額外取得許多影響病患隱私的資訊,包括患者的墮胎紀錄、過度用藥、是否感染HIV病毒等,據統計一共影響了160萬英國公民,醫療智慧化是趨勢更是未來,如何在隱私、道德間取得平衡,將會是醫療AI發展的一大挑戰。

每日精選科技圈重要消息,歡迎加入《數位時代》LINE@!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