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世棒十二強賽,在日本終結者山崎康晃用拿手的指叉球讓南韓捕手砲梁義智揮空後,正式畫下句點,日隊終於報了四年前大谷翔平退場後慘遭逆轉之仇,堂堂正正地奪冠,也再度宣示明年把奧運金牌留在日本的決心。
午場的季軍戰也是精采無比,大部分時間處於落後的墨西哥隊,不但在六、九局兩度扳平比數,十局下更靠再見安打,一分氣走「棒球王國」,硬是以對戰二連勝從美國手中搶走奧運門票,隊史上首度進軍奧運殿堂。
圖源:WBSC官方粉團
這廂中華隊就顯得有點落寞,抗美關鍵戰,吳昇峰6.2局好投卻慘遭逆轉兩分砲狙擊而落敗,即使中華隊最後擊敗澳洲、以第五名戰績為這次大賽收尾,仍難掩將東奧門票拱手讓給宿敵南韓的遺憾。
第五名,是中華隊過去參加一級國際賽所熟悉的名次,大概都落在美古日韓之後:2004雅典奧運是第五名、2008北京奧運也是第五名(也是洪一中領軍);但近十年來先有職棒假球、市場緊縮陰霾纏身,後有荷蘭、拉丁美洲墨西哥、多明尼加、波多黎各等新興強權在經典賽崛起,這次重回第五名,比上屆十二強賽的第九名進步不少,已算很不簡單了。
但網友仍不免心碎提問:明明在亞洲大洋洲區的「三腳督」,台灣對南韓和澳洲都打贏了,為何晉級的依舊不是台灣?
總教練洪一中在出戰澳洲賽前給了答案:「這批中華隊挑出來,再挑第2隊就差很多。」「所以我們只能偶爾贏球,要一直贏很困難,所以帶中華隊很痛苦,大家的期待都想贏,偏偏難度又很高,這是事實啊。」(引自《三立新聞網》)
他的重點在於,職棒是一個國家棒運的金字塔頂端,但中職始終無法突破4支球團規模,比起南韓10隊、日本12隊,棒球菁英人數相差甚多,遑論人才庫更豐厚的美國。
說穿了,還是大環境不佳、現實條件不如人。
這番話說得還算婉轉了,明明大環境條件已經比不上日韓美,台灣棒壇的「大人」們(中職、棒協)還能為CT主導權無止境地鬥爭,從兩年前經典賽兵敗高尺洞後,一直吵到今年二月,才與體育署簽訂三方協議,確認一級賽事國家隊的「組、訓、賽」未來由中職專責,即使如此,中職確認由隸屬Lamigo桃猿隊的洪一中兼任十二強賽總教練,還是再拖了整整四個月才正式定案。
意思就是,洪一中從上任到十二強賽正式開打,只拿到短短五個月的準備時間。
反觀南韓早就在2017經典賽失利後,當年七月就宣布由國寶級明星教練宣銅烈接掌奧運系列賽兵符,即使宣銅烈在去年底亞運奪金後因故請辭,今年一月底就請出京奧金牌教頭金卿文復出領軍,新國家隊醞釀時間超過兩年;連澳洲隊都在去年6月,就選定前大聯盟球員暨澳職俠盜隊總教練Dave Nilsson在奧運系列賽和後年經典賽執掌兵符,備戰期是洪一中的三倍多。
以最重要的投手群而言,其他主要對手國可以完全不看外國球團臉色、在自家職棒各隊中仔細觀察挑選,中華隊卻長期苦於「旅外叫不回來,中職養不出來,業餘還得進來」,卻還是高度仰賴旅外戰力的窘況。
然而組訓工作嚴重落後、籌備時間和人力都嫌不足,教練團除了中職球員外,根本來不及作全面性的掌握了解,旅日球員只能看電視轉播了解狀況,旅美投手的親身觀察工作也只靠王建民一人獨撐,業餘球員還得等到十月看了亞錦賽後才能確定人選,如何做縝密的規劃和佈局?
加上舉國沉重的期待和龐大的求勝壓力,到頭來就只能以看來最保險,卻也是最保守、欠缺變通的方式,來做國手名單的挑選和更替、賽前先發投手的安排、臨場牛棚的調度。
國際賽經驗豐富、剛被西武獅釋出的郭俊麟因而淪為遺珠,旅美優質新秀鄧愷威因球團不放行,只能打亞錦賽,中職的陳禹勳、黃子鵬近況不佳,仍需硬著頭皮選進,最後還得靠劉致榮(辭退)、吳昇峰、王宗豪等業餘好手彌補戰力缺口,每個都是不完美卻不得不的艱難選擇。
====
對選進球員了解掌握度不足、不夠熟悉,也就談不上信任,這或許也是中華隊教練團無法將整體戰力極大化的因素。
中華隊在十二強賽能名列第五,繳出2.07超優團隊防禦率的投手群,絕對居首功,也讓洪一中大加讚賞、直呼意外,因為「賽前原本感覺打擊沒有問題、投手比較需要擔心」。
但這也正反映出教練團對投手群的整體信任度並不足夠,有多不信任?可參考下表:
P12
六強
投手(曾上場)總人數
總出場數
總局數
人均局數
日本
13(13)
45
72
5.53
南韓
13(13)
38
70
5.38
墨西哥
14(14)
43
68
4.85
美國
15(15)
48
71 1/3
4.75
台灣
13(11)
30
61
5.54
澳洲
13(13)
38
59 2/3
4.58
在打進Super Round的六強中,各隊都帶上最少13名投手,美、墨甚至分別多達15和14人,而且而且,每隊任一名投手起碼都曾登板投過一次。
獨獨中華隊,不但13名投手只使用了11人,人均局數更高達5.54,連多打一場金牌戰的日本、南韓隊都自嘆不如;在黃子鵬和林鋅杰分不到半顆用球之際,光是江少慶和張奕兩人就吃掉25.1局的投球量,超過總局數61局的四成!牛棚也有過度仰賴陳冠宇、陳鴻文的現象。
但扣掉江、張的部分,其他9名投手也只在35.2局當中丟掉11個自責分,防禦率同樣是夠水準的2.78,顯示投手群狀況絕對沒有想像中那麼令人擔憂,更何況團隊守備率也是拔尖的0.996,即使投手偶有失投也能靠野手化解,只可惜他們還是得不到教練團充分的信任。
這大概也能夠解釋從預賽到複賽,幾次令人疑惑爭論的投手調度。
好比全隊唯一有大聯盟資歷,且開賽前在墨西哥聯盟調整、上場投球狀況都不錯,甚至已經用預賽對日本3.2局中繼好投來證明自己的胡智為,進入複賽依然拿不到更重要的定位,只能在相對不重要的最後一戰,以略為冷卻的手感對貧打至極(團隊打率1成47)的澳洲先發主投五局。
球速不錯卻缺乏致命武器和大賽經驗的林凱威,預賽對日本登板時曾讓落後局面更擴大,在對澳領先時再獲中繼機會,竟投出偏高直球遭澳隊游擊手Logan Wade敲出追平轟,而較不善打變化球的Wade,早在熱身賽、預賽就分別重擊過廖乙忠和日職強投Scott Mathieson的直球。
圖源: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粉絲團
更甭提吳昇峰以一介年過三十的業餘球員,不但扛下對強敵美國的先發重任,在過去兩年亞運和亞錦賽單場最多只投到5.2局的他,還須苦撐到第七局102球,最終氣力放盡、尾勁全失,慘遭逆轉砲狙擊落敗,教練團卻沒能及時出動牛棚保住一分領先優勢。
對廣受討論的換投時機問題,洪總的說法是:「棒球最困難就是換投,棒球沒有教科書」、「換了如果被打呢?」
依照這個邏輯,墨西哥從江少慶手中取得一分領先後,就不該立刻把才投滿五局的先發投手Aturo Reyes換下、連用五名RP來收掉比賽;比中華隊更欠缺攻分能力的澳洲隊,也不該在僅領先兩分時,把主投5.1局無失分、只被敲一安的先發投手Tim Atherton換下,但他們最後能贏球的關鍵,難道不都是明快果決且不斷的換投嗎?
我們可以理解在打線熄火(其實是不連貫)、高度求勝壓力之下,誰能投就要投到底、不容絲毫閃失的想法,但相對於其他各隊教練團對所選每名球員都投以高度信任、落實團隊合作,幾乎是用「人海戰術」式的投手調度來爭金奪銀鍍銅,中華隊教練團卻十數年如一日地只把籌碼押在少數幾人身上,這就等同把冷凍鍋貼開小火慢煎,遲早就是會煮熟上桌的。
====
這裡要再次強調的是,真的沒有任何責怪洪總的意思,如果13名投手人人都是江少慶,不用車輪戰才奇怪;正如同先前所言,在球員選擇、近況掌握程度、準備時間和後勤人力都相當有限的劣勢下,能在一級賽事打到第五名,真的沒有甚麼好挑剔抱怨的了,甚至大家還欠洪總一聲謝謝,感謝他勇於承擔。
圖源:棒協新聞資料照
平心而論,台灣職棒和國家隊運作也確實在進步中,甚至正面的球迷文化也有所進步,想想同樣是打到第五名,當年在雅典的徐生明只因一念之差沒換下投到104球的王建民、導致被高橋由伸敲出追平兩分砲,最後在延長賽輸球、也輸掉晉級四強的機會,就被千夫所指萬民所酸,反觀洪一中領軍的中華隊,即使未能如願取得東奧資格,這次大賽所得到的評價,普遍都還是肯定啊。
展望明年的六搶一最終奧運資格賽,大環境不景氣,大家只能更爭氣,希望洪總不要輕易言退,見慣大風大浪、心臟千錘百鍊的你,仍然是最懂得怎麼贏球、最適合帶領國家隊的重量級教練。
更希望台灣棒運主事權力者能真正傾聽基層肺腑之言,繼續吸引新球團投入職棒、增加二軍季賽場次、改善球場設施環境、開放洋將(特別是洋砲)名額,不斷提升職棒規模和精采度,並充實台灣棒球和國家隊的競爭力,未來才真正能以「世界五強」自居。
想參與更多棒球討論?歡迎到大將軍豪洨專區-什麼都聊廢文區!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