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上山?還是下山?葉采薇的膠彩敘事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18年11月14日00:58 • 發布於 2018年11月13日16:00 • 譚竣鴻

就是要像這樣不上也不下,我也好像在山下又好像在山上。」藝術家葉采薇把這樣的不確定語句,回應分享給觀看她作品的觀眾,思考人類在生活中的狀態。

藝術家葉采薇。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台中華瀛藝術中心現正展出【首陽山上山下-葉采薇個展】,此次個展名稱「首陽山」命名取自《史記mdash伯夷列傳》,講述伯夷、叔齊兩人因天下歸於周朝,引以為恥,拒絕與社會接軌,堅持自身潔氣不願吃周朝糧食,而決定隱居於首陽山上,藉由採集山上葉菜為食,沒有別的經濟作物或是食物能吃,最終還是不敵生存環境的影響,而餓死於山上。

山上山下」此句需連著講,更讓人有感覺到像繞口令的方式。《史記mdash伯夷列傳》當中有趣的是,山上只有野菜可以吃,沒有任何其他食物可以使人生存,那注定還是需要下山尋覓糧食,與山下的人類社會交流以及入世接受環境。而現代大部分的藝術家應該少見永遠都不出世,待在自己的桃花源裡,隱居長年不與社會進行對話,這也是葉采薇在自己的創作脈絡裡頭,發現這種並存且尷尬的狀態。

這樣的著名歷史故事,也讓葉采薇在長期的創作生涯中,長期反思與現代社會所接軌的方式。藝術創作對葉采薇來說是單純的直接的,也趨近於大多數藝術家心靈所理想的創作狀態,希望不與外界有任何複雜的交流,只單純地在大環境中過著與世無爭隱士般的生活。

葉采薇,《三股辮》,絹本設色,24.5times22.5 cm,2016。圖/華瀛藝術中心提供。

對葉采薇來說,在家裡進行繪畫創作時就像在山上修行隱居的概念。創作是一個夢幻的理想呈現,隱居在山中不需面對社會化的過程,只需在山上隱居、採集、愜意的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現實不允許葉采薇這樣的幻想,還是得下山面對社會去兼職與工作(接案、教學)。

個體社會群體兩個不同面向的關聯性,必須讓藝術家省思與調適,也是葉采薇所關乎的議題。從葉采薇以前的作品脈絡來看,採用一種描述自我面對社會的不舒適感,大環境通常給予人一種無形的社會壓力;期待每個人必須當好學生、結婚後成為一個好丈夫與好妻子,既定意象的束縛感圍繞葉采薇早期作品,但發展至今葉采薇了解到這樣的不舒適感是必經的過程,終究得社會化,個體的自主性與社會的群體性是並存對立且矛盾的

葉采薇,《看不見看不見》,絹本設色,61times95 cm,2014。圖/華瀛藝術中心提供。

葉采薇過去的創作關乎對人類在經歷社會化的過程中所面臨到的不舒適感,關於葉采薇所訴說過去創作中常提及的不舒適感,也令人不經好奇所謂不舒適感指的是?個人面對社會化角色的轉換,葉采薇從學生轉換至教職的工作,學校教職對於其他工作環境來說已經相對單純,但只要有人存在的空間與環境,就是會產生人情世故或是複雜的人際關係要處理與經營。

藝術家葉采薇繪畫教學情形。圖/藝術家葉采薇提供。

葉采薇,《心連心》,紙本設色,51.5times48 cm,2016。圖/華瀛藝術中心提供。

只要進入人類的空間或環境,就會產生人情世故要去處理,要去磨合或是去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方式,以前的我很厭煩去講這些,也很抗拒去接觸這類的事情。但是漸漸的,在漸進式的社會化過程,我還是讓自己跨出這一步,下山來,重新面對一切才能使我溫飽以及享受真實生活。

與我們聊到現今的創作體悟,則表示:「後來進入職場工作後又結了婚,尤其結婚對大部分人來說也是一種大型社會化的完成儀式。現在的我也開始去接受並適應這樣並存的狀態。

葉采薇,《妳笑得甜蜜蜜》,絹本設色,24.5times22.5 cm,2018。圖/華瀛藝術中心提供。@P

在葉采薇一系列喜宴主題的作品中,許多以引人耳目的大紅色畫面呈現故事,在一般人眼裡,舉辦喜宴都應都是大喜之日、喜事為既定印象,而葉采薇眼中的喜宴,卻是赤裸的、談論八卦滿天飛的宴客場合,當然也逃不過各家喜宴上的佳餚也被賦予浮誇擺盤、精緻美味、甜美的象徵,但這些山珍海味的背後,卻是大廚們拿刀開天闢地、解剖海鮮生物的矛盾對照。

葉采薇,《蝦爆的宴席》,紙本設色,146times62 cm,2017。圖/華瀛藝術中心提供。

我的作品都一直講述這種矛盾感,所有物件看起來很美好、甜美,但其實仔細回頭想像總有那麼一點不舒服存在,也回應我對於社會化這個過程的不舒適。」葉采薇非常幸運能藉由藝術創作的抒發,運用另一個包裝方式來轉換這樣子的心情。

在新作品《好想回家》畫面裡,主角以一個結婚喜宴上花童女孩與圓桌上的佳餚龍蝦進行對望。婚宴裡,不只小孩子坐不住,連大人們都想要回家,但不得不坐在這個位置上繼續與親朋好友客套寒暄幾句,小女孩的眼神呈現呆滯狀態,而桌上等著被人類享用被煮熟的龍蝦卻神氣十足的對看小女孩,彷彿寄予某種同情的樣貌,荒謬無奈感間接的浮上葉采薇對畫面處理的專屬幽默。

葉采薇,《好想回家》,絹本設色,47times47 cm,2018。圖/華瀛藝術中心提供。

矛盾又帶有詼諧之意的表達也在葉采薇作品中出現,如台灣時常舉行戶外流水席大型喜宴,只不過這個流水席是在颱風刮風暴雨時候,參與喜宴的賓客,伴隨著大雨就形成有趣的「流水」席。而葉采薇也藉由這樣逗趣又形成對比的場面轉換成想像力的延伸。餐桌上的龍蝦雖都悠游自在的回歸大海裡,但龍蝦卻是空殼無生命的狀態,而人類看似享用龍蝦的主導權,卻換成龍蝦們對望著無奈抵抗漂流在大海裡的人類,人類也隨著大海繼續漂流至沒有盡頭的遠方,暗喻社會化的過程也間接的逼迫使人類成長

葉采薇,《流水席》,紙本設色,90times180cm,2018。圖/華瀛藝術中心提供。

被問到近期的作品裡,除了喜宴的場景也出現食物或是靜物的描繪,尤其是喜宴上的「瓜子」也成為葉采薇所描繪的對象物。為何以描繪喜宴上的瓜子為主題?葉采薇提到:「喜宴上的瓜子是吃不飽,可是為什麼大家都想吃瓜子?是因吃瓜子的時候大部分是要打發時間,邊吃瓜子的大家,卻是在談論別人的閒事,個人八卦閒事卻成為餐桌喜宴上茶餘飯後的話題。」面對食物的意象,反映到現今人類常因為談論別人的閒事,而血淋淋的把別人的私事公諸於世;食物的美味卻伴隨著八卦的咀嚼一顆顆進到人類的肚子。

食物的存在,難道只是人類數落嘻笑的替代品?

葉采薇,《瓜子》,紙本設色,21 x 29 cm,2017。圖/華瀛藝術中心提供。

至於畫面上的經營,是葉采薇在繪畫創作中不斷挑戰的方向。讓作品畫面感受歡樂但卻隱含許多引人深思的部分,雖是相互矛盾卻使作品深度更具討論度。現今描繪精緻寫實的靜物作品常見,卻不見在表面的背後讓觀者多一層的思考,畫面拿捏的精準熟稔,更是葉采薇回應藝術創作吸引她的地方。

葉采薇,《維鵲有巢》,紙本設色,88times100 cm,2017。圖/華瀛藝術中心提供。

選材上以選用「膠彩」這項特殊媒材,也回應到首陽山上採集原料的概念。膠彩顏料以礦物礦石為提煉磨製,是種經大自然的洗鍊的媒材搭配上動物身上所提煉的膠進行繪製。所以面對這些經由生命提煉出來的原料,葉采薇在創作上也相當的謹慎與珍惜,對材質上更具多一份的關心與思考。

最終,葉采薇與我們分享到對於未來的創作想法上,與此次展覽的重要反饋則表示:「我沒有去定義所謂山上好還是山下好;其實每個人都是並存著這樣的狀態。個體要完全融入社會群體本來就是不舒適的過程,但還是得去學習與接受,適應與這個不舒適相處,這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而我自己也是一直在做這樣的學習。」

藝術家葉采薇。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葉采薇嘗試著讓自己重新認識身邊的人事物,即使到了首陽山上仍是積極的創作與思考,身分轉變後行遊於山下方向走,沿途美好的風景盡收眼底之後,山上與山下間那無形的交界處,也就不那麼明顯了。

華瀛藝術中心展覽現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華瀛藝術中心:【首陽山上山下 - 葉采薇個展】

茶會:2018年11月17日 下午三點

展期:2018-11-06 ~ 2018-11-30

地點:台中市西屯區福科路471號3樓

參展藝術家:葉采薇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