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玉米變塑膠1】塑膠袋埋土3個月可分解 等20年訂單終於來了

鏡週刊

更新於 2019年06月03日02:16 • 發布於 2019年06月03日02:16 • 鏡週刊

**當石油被耗盡,替代材料會是什麼?陳欽偉的答案是植物。20年前他看到這個危機,研發以玉米澱粉製作生物可分解及可堆肥塑膠粒,但過程耗資費時,歷經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退出經營,禁塑政策延宕,公司每月燒百萬元,陳欽偉自嘲差點傾家蕩產,只能請朋友投資幫忙,受盡冷嘲熱諷。

但他倔強不服輸,終於等到國際環保意識抬頭,去年接獲國外訂單,加上今年7月台灣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生分解吸管已備妥上市。過去10年寒窗苦讀無人問,陳欽偉總算證明,荒蕪沙漠裡,綠洲真的存在。

**

2,000多坪廠房內,機器正規律印製國內知名醫藥生技廠「濟生」的包裝袋,另一頭紙箱裡擺放銷往智利的購物袋。

宏力生化科技的董事長陳欽偉迫不及待地介紹:「我們的產品,是亞洲唯一符合世界最高環保標準的生物可分解及可堆肥塑膠粒,主要成分為玉米澱粉,生物基含量(原料中的植物纖維及可再生材料)60%以上,外銷到越南、印度、美國等國家。」

除了生分解塑膠粒,宏力也少量生產生分解塑膠袋。
除了生分解塑膠粒,宏力也少量生產生分解塑膠袋。

專業術語太難理解,陳欽偉簡單解釋:「我們的生分解塑膠袋在戶外環境28度C下,埋在土裡2、3個月就會不見,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一般石油製塑膠至少需上百或上千年才能分解。」宏力研究生分解塑膠20年了,「現存石油量大概到2100年會用完,用替代材料來取代石油就是我們的商機。」71歲的陳欽偉形容這段日子是10年寒窗無人問,面對媒體採訪也是第一次,受訪前天才將因操煩全白的頭髮染黑。

生分解及可堆肥塑膠粒可製成塑膠袋、餐盤、育苗杯等產品,比起傳統塑膠能更快被微生物分解。
生分解及可堆肥塑膠粒可製成塑膠袋、餐盤、育苗杯等產品,比起傳統塑膠能更快被微生物分解。

「到今年我們2個人才真正鬆口氣。」宏力總經理王雲平一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清朗,他也是陳欽偉的大學同學,2人共事16年。去年宏力開始接獲國外訂單,因為發展環保產業,等的不只是技術成熟,還有法規的頒布,「2014年歐盟規定會員國立法禁塑,經過3年,各國才陸續制定環保標準跟執行方法,加上設備適應我們的材料也要時間。」

【玉米變塑膠2】他傾家蕩產為環保 塑膠吸管讓他營收翻10倍
【玉米變塑膠3】王文洋棄守的生意 他堅持終於看到綠洲
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