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校園冷知識】為什麼小學體育課要上躲避球?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19年12月13日01:37 • 發布於 2019年12月13日01:37 • 實習記者鄭宇傑
【校園冷知識】為什麼小學體育課要上躲避球?
【校園冷知識】為什麼小學體育課要上躲避球?

躲避球,彷彿串聯了每個世代的記憶,一顆球,一個場地,比賽就可以如火如荼的展開。回憶過去,你是躲避球場上的「閃躲王」?還是只有等著挨球打的份!究竟,為何躲避球會從眾多體育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小學生們的共同記憶?

一次同時讓最多人參與的運動

根據中華民國躲避球協會的資料,躲避球是1902年從英國引進日本,最後在日治時期引入台灣。光復初期經濟困難,當時的省立臺北師範學校溫兆宗老師,極力倡導這項具經濟實惠、簡單易學優點的運動。

「在早期體育資源分配不足的時候,要找到一個能讓幾十個孩子同時活躍起來,又能培養各項體育能力的運動是非常困難的,但躲避球卻可以滿足以上各項要求,」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姜義村說,「比如說扯鈴、跳繩在早期都會有器材數量不足和訓練能力單一的限制。」

如果有「被砸不會痛」的躲避球?

「我想現在家長們反對的,應該都是兒時記憶中的躲避球玩法,現在教學現場,多半都已改用軟式飛盤和軟皮球在打躲避球了。」臺南市龍崎國小體育老師李國隆指出,早在1980年後,教育單位為了保護學生,已經修改了躲避球的規則,不僅將硬式躲避球變換成軟式泡棉飛盤及軟皮球,也禁止躲避球碰觸頭部。

「躲避球有攻守轉換、團隊合作和策略安排,不僅可為日後接觸足球和籃球打基礎;而閃避和正面接球動作,可培養孩子自我評估以及判斷的能力,這些都是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建立他人關係以及勇敢面對未來的基礎。」

提起玩躲避球背後的學問,姜義村也認為,「如果只將以人為標的打擊視作暴力,那有許多運動,例如跆拳道,柔道等競技類運動都會被簡單化看待,」討論重點應放在體育老師有無合理的保護學生,教導他們認識運動背後的目的所在。

許一個更好玩又沒有恐懼的體育課

兩位老師皆表示,現行國小體育課在上躲避球時有各種變形玩法,器材上更換成泡棉飛盤以及軟式皮球後,不僅變輕變軟,還能讓力氣較小的孩子在更加安全的環境中和同學們互動。

而規則上,例如禁止男同學使用慣用手,而女生則採取慣用手,讓學生在生理上相對公平對抗的同時,也學習去增進同理心和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培養隨機變換的能力。

至於不少家長們反對躲避球列入小學體育課的必修項目,主張讓孩子有自由選修的權利,李國隆解釋,教育部體育署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規定,小學生需要學習的運動類型有三大項,包括挑戰型、競爭型和表現型運動,學生只要在體育課中學習到這三大類型就可以,並未規定躲避球列為必修。

例如,在競爭類型運動中有網球、羽球、籃球,躲避球,老師可以自行選擇教網球、羽球和籃球,就不一定要上躲避球。

108課綱後,體育課會更加著重在教育目的決定運動的規則和項目,一個好的體育老師如何透過正確而安全的方式帶領學生,鍛煉孩子身體素質、社交能力的同時又能深化心理素養,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家長們也不妨和體育老師們一起想一想,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們更愛上體育課?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校園冷知識】為什麼小學低年級的教室在低樓層,高年級在高樓層?

如果,82年生的韓國金智英生在台灣,她會經歷什麼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