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東莒大浦重生記2】藝術家來到荒城 發現比鬼更可怕的是……

鏡週刊

更新於 2019年08月23日04:48 • 發布於 2019年08月25日22:58 • 鏡週刊

**異界感受,來自於陳舊的時代風景。比方說,核廢料遷入議題,最後因台電有其他考量而不了了之,「比方說國防,馬祖有其戰略地位重要性,況且你把核汙染從一個島移到另一個島,到底有什麼意義?」但居民確實一度接受了。我驚訝地問:「那時的政治氛圍,是不是很難讓人站出來反對什麼?」她說:「不要說那時候,現在也不大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什麼。馬祖就是一個長期被禁錮的地方。」

**

東莒舊時風景,雜草蔓生、無人居住,是名副其實的死城。(廖億美提供)
東莒舊時風景,雜草蔓生、無人居住,是名副其實的死城。(廖億美提供)

又譬如,社區和學校,「真的還是用廣告片『張君雅小妹妹』裡那種舊式喇叭在廣播。以及,那個年代的東莒到處可見滿坑滿谷的阿兵哥,碼頭也是,主要的街上,整排商店,就可以看見整排的阿兵哥…」據當地居民分享,當年全東莒大概有300位居民,卻有2000駐軍,如今只剩百餘。

滿懷理念 實踐卻像拓荒

卻也是這樣的東莒,吸引了廖億美。2008年因朋友引薦,說馬祖正在找人做社區營造,幾乎沒有猶豫就來了,從接到邀請到踏上馬祖,隔不到一個月,抵達當天才問文化局相關的租屋資訊,聯絡、看房、下訂,一天完成。

她自承來馬祖,就跟25歲時考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的理由一樣衝動、無厘頭,「就覺得這裡很美。」對研究所期間積極參與社造活動的她,無水無電,無法住人,因而充滿可能性的大浦,簡直就是白紙般的完美舞台。

在馬祖東莒島上的大浦聚落,住著一群駐村和「換生活」的人,為此地增添生氣。圖為大家到東莒燈塔旁看夕陽。
在馬祖東莒島上的大浦聚落,住著一群駐村和「換生活」的人,為此地增添生氣。圖為大家到東莒燈塔旁看夕陽。

她說:「社區發展協會一直對這個地方有一些想法,可是不明確。雖然大家都知道它很漂亮,可是沒人居住,就會有無法運作的問題。」於是她提了「東莒藝術轉場計畫」,邀請藝術家駐村,「來丟一些石頭,看可以產生什麼漣漪。」理念說起來都很漂亮,但實踐起來,完全是另一回事,像拓荒一樣。

活化艱辛 藝術家挨蟲咬

第一個邀請來的藝術家是潘羽祐,住在當時連自來水都沒有,由已搬走的居民所提供、勉強整理出生活空間的老屋裡,「藝術家住進去才發現有很多挑戰。」第一個挑戰是:「他想…今天晚上可能會有一些鬼來找…因為聽過傳聞。」

沒想到比心中之鬼更可怕的,是身邊的蟲,「各式各樣的蚊蟲,因為餓太久了,終於有肉可以吃,他就被咬得超級慘。他拍的照片都好像健康教育的圖片,就是各式各樣被蚊蟲咬的傷口。」潘羽祐傳給我當時他用以對抗蚊蟲的各種藥物資料,足足有十四種,但仍不足以抵禦,東莒當地的衛生所也無法處理,最後不得不回台北治療,再回來。

第一位駐村藝術家潘羽祐當年被蚊蟲叮咬得十分慘烈,足見生活環境確實艱辛。(潘羽祐提供)
第一位駐村藝術家潘羽祐當年被蚊蟲叮咬得十分慘烈,足見生活環境確實艱辛。(潘羽祐提供)

那一年的6月到9月,廖億美一共邀請5位藝術家來駐村,一次2個月,除了畫家潘羽祐,還有以蚵貝壁畫聞名的蔡英傑、鐵雕家吳娟、以混合媒材進行創作的周孟曄,以及紀錄片導演廖德明,用的全是她在北藝大就讀時累積的知識和人脈,也不加以限制,「他要做什麼或是在哪個空間,其實都是來了之後才決定。」

只要和大浦有關就好。譬如潘羽祐就在廢棄漁寮的門牆上,畫上了經由他詩意轉化過的〈睡夢大浦〉。而蔡英傑,「來的前半個月都在修神像,因為他在這邊的老屋子裡找到一個神像。然後有一天他突然說想做一個壁畫,把這段時間在這裡生活、看見的元素,用當地居民收集來的蚵貝,做一幅壁畫。」

【東莒大浦重生記3】今年已有65人來大浦換生活 放空充電或釣魚
【東莒大浦重生記4】她從高雄回流大浦 空城已從黑白變彩色
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