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愛+好醫生】認識青少年醫學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更新於 2020年02月26日02:35 • 發布於 2020年02月26日02:35 • Good TV【愛+好醫生】
【愛+好醫生】認識青少年醫學
【愛+好醫生】認識青少年醫學

撰文◎黃瑽寧醫師

青少年醫學

「醫生,掛號處叫我來看兒科。」十七歲的大男生一臉無奈,似乎很不甘願坐在四處佈滿可愛貼紙的診間。他長得比我還高,沒有家長陪同,剛巧與下一位候診的嬰兒,正在大聲哭鬧,接受媽媽的安慰,形成強烈的對比。

「十八歲以下,的確是看兒科,」我用平穩的語氣回答他。青少年雖然已經不是小嬰兒,但是他們的疾病種類,身體素質,以及心智年齡,還是和大部分的兒童相似,並迥異於那些以慢性病、癌症為主要健康問題的中老年人。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大醫院掛號分科的年齡,多半是以十八歲為分水嶺。

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些青春期過後,被稱之為「青少年」的孩子,在身體與心理健康上,還是跟嬰幼兒有極大的差異。也因此過去這半個世紀以來,有一個特別蓬勃發展的次專科,名之為「青少年醫學(adolescent medicine)」,從兒童醫學的範疇,逐漸分別出來,並且正在蓬勃的發展中。在眾多次醫學領域中,青少年醫學特別需要四個次專科的整合醫療,分別是:內分泌科、婦產科、感染科、以及精神醫學科。

1.內分泌科:從青春期開始,兒童的身體產生巨大的改變,每年可長高十公分,去年還要搬椅子才搆著的櫃子,今年踮個腳就可以打開。很多孩子在青春期的內分泌失調,導致皮膚問題,肥胖問題等等,都需要兒童內分泌科專業的幫助。

2.婦產科:男孩最早九歲,女孩最早八歲,身體便開始出現第二性徵,而隨著性徵越來越成熟,與生殖或性行為相關的疾病,也就慢慢浮現出來。這時候一個能夠瞭解青少年的婦產科專業醫療,就顯得格外重要。

3.感染科:隨著青少年不懂得自我保護的性行為開始,性傳染病在這個年齡層的增加幅度,是以驚人的倍數成長!如何預防性病,預防愛滋,宣導疫苗接種等等,都極需要瞭解青少年的感染專科醫師,來打造更完整的青少年醫學。

4.精神醫學:除了身體的變化之外,青少年的心理從依附父母,到尋求同儕接納,社交圈也從家庭,快速轉變為朋友圈為主。青少年就醫時,要先和醫生建立信任關係,一開始需要隱私空間,但最後卻常常需要父母的協助,對於兒科醫師而言,分寸拿捏必須剛剛好。青少年的死亡原因前三名,分別為「車禍,自殺,意外事件」,更加證明青少年非常需要健康的心理素質,而青少年醫學必須責無旁貸的給予支持與幫助。

在美國,青少年醫學之路,已經走了半個世紀。1941年,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首次舉辦青少年醫學的研討會;1950年,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首次開辦青少年病房,是青少年次專科訓練之濫觴。1968年,美國青少年醫學會正式成立,研究內容除了一般門診、住院之外,逐漸擴大到心理諮商,性病門診,酒精濫用矯治,毒品濫用矯治等等,並且接軌社工系統,幫助孩子重回校園。

台灣的青少年醫學,基本上還在萌芽期,卻立刻開始面臨了許多嚴峻的挑戰。隨著醫學的進步,未來一個人的基因檔案、疾病基因編碼,其擁有權是在青少年自己,抑或是養他育他十八年的父母手上?隨之而來的醫療決定,是由青少年自主?還是由未成年的家長決定?這些看似遙遠的問題,其實都近在咫尺,需要更多的討論,才能塑造出一個共識。

總而言之,青少年醫學門診,理論上是一個青少年感覺安全,可以討論身心困擾的地方。更多的兒科醫師投入青少年領域,才能讓他們得到正確的醫學資訊,而不是選擇道聽塗說。

【愛家顧問團】Q&A

Q國中高中年紀的孩子,生病要看哪一科?
的確很多青少年對於要看小兒科,感覺沒有歸屬感。跟3歲小朋友或新生兒一起住院,對於青少年來說感覺很尷尬;去成人的科別,又覺得醫生都是看老人家,可能也不懂青少年正面對的特殊狀況。或是有了性行為、交男女朋友的事情,不想讓家長知道。最重要的就是青少年的生活型態,跟老年人小朋友也都不一樣,不想讓家長知道。

目前正積極推動青少年醫學次專科,兒科醫學會的理事李宏昌醫師表示,小兒科的範圍是0-18歲,的確孩子在成年之前,都應該先找小兒科醫師,目前有提出青少年醫學概念的是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05年提出這個重要的概念,畢竟每個時間點的身心狀況都不一樣,像新生兒科或是長輩的新陳代謝科,每個時期都有特別的生理跟心理變化。在青少年這個階段,身體發育速度高過心理成熟度,外界對於青少年的要求又比較高,在尋找自價值的路上,恐會被菸、酒、電玩、性所影響,也可能產生許多的人際關係,青少年的問題,必須從整個生活學習以及家庭生活去考量,而非只也有看病而已。

Q青少年的生理特質會有怎麼樣的變化呢?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性特徵,當女生開始長胸部的時候,家長會擔心是不是性早熟?會不會長不高?這些都是從賀爾蒙的分泌開始改變,會產生很多的不一樣身體發展,而且就連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天氣熱得要死,堅持要穿長袖長褲,完全就是心境上不一樣,面對原本疾病的態度也改變了。基本上兒童期要問孩子的病史,媽媽講的話八九不離十,但是青少年的話,家長表達的病症和藥物使用狀況,可能只有對一半。

Q青少年去看身心科的時候,醫師會跟父母親談嗎?
黃鈞蔚醫師說,其實青少年來的時候,基本上他會很有智慧的問,誰要先進來聊? 不少家長也很配合,願意配合醫師分開談病情的考量。既然青少年跟新生兒/嬰幼童是不一樣的,基本上他願意進來醫師的診間,就代表他對這個醫師基本的信任,第一步互動最好是建立關係,信任會與日俱增,等信任夠了再把父母親帶進來這個醫病的互動裡。

Q青少年的賀爾蒙變化,也算更年期?
一般而言,一個50歲的女性說他最近常常心跳加快、臉部潮紅、胃食道逆流,會有噁心的感覺,這邊痛那邊痛,看到很多事情就是想生氣,就是想發脾氣,這就可能是更年期。其實不只女性,男性也有更年期,青少年也有更年期的症狀,這個在醫學上稱為:[自主神經失調],就像黃醫師去家訪高中女生-辛薇,這裡也不舒服,那裏也不舒服,像是心跳很快,喘不過氣呼吸不到空氣,再加上胃食道逆流,血壓升高,每一科詳細檢查後,但每一科都覺得症狀不是這一科的問題,就像瞎子摸象一樣,這就是自主神經系統的問題。

自主神經系統失調在醫學上稱為POTS,像是我們起立站直的時候,血流會變快,如果一般而言脈搏跳動是72下,如果站立時我的心跳跳動有超過100以上,那就是POTS的症狀了。

Q青少年的更年期,自主神經失調該怎麼辦?
第一步要有好的睡眠,要有好的睡眠、要有好的睡眠、要有好的睡眠(超級重要所以說三次),
第二步要健康的吃,不要吃垃圾食物、不要吃高油脂、高產氣的食物,第三步就是要做適當的運動,最好是可以出去曬曬太陽的,像是之前寶可夢正夯的時候,不少美國的孩子因為寶可夢而瘦身,醫師建議能不能設計一下,白天外出能照到太陽的時候,抓到比較好的怪,點數累積比較快,而不是晚上大家都不睡覺去抓寶。在國外也有醫師整理成為青少年自主神經失調的口角成為STEPS,S就是鹽巴SALT,自主神經失調的孩子不要少油少鹽,反而鹽巴攝取要多一點平衡身體的電解質,T就是多喝水 TAKE WATER,E就是運動exercise,P就是處方prescription,有些狀況醫師會開藥協助治療,最後一個S就是Support,親友家人老師同學的支持,建議用體諒取代責備,讓孩子可以有比較寬廣的空間調整自己。

Q黃醫師自述青少年的時候,每次升旗都暈倒,原來也是POTS?
其實青少年當中有POTS的不是少數,根據美國統計就有25%大多是12-19歲,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家長通常對於青少年的這種狀況不熟悉,習慣於用批評指責的方式處理,青少年被迫壓抑狀況。長期下來有些孩子的症狀可能惡化,變成進一步的生理或是心理的問題。

Q說要讓孩子睡好,但是書好多,早上也要很早到校上課,怎麼辦呢?
在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下,美國許多中學已經開始晚一小時上課,因為這樣孩子的退黑激素分泌時,能睡好一點,畢竟碎碎念道德勸說都沒用的,制度的改變是比較實際的作法。

在目前大環境無法改變之前,家長能做的,就是盡量安排時間,讓孩子在睡眠前能有一段放鬆的時間,可以把大腦的毒性壓力掃一掃(情緒+學習壓力下的毒性壓力)。另外李宏昌醫師也說,在小兒腸胃科裡,最常見到便祕的孩子,像是很多學校都宣導說,早上起來要上廁所要排便,但是早上時間那麼趕,哪有時間上廁所啊!有個孩子就是每天上課前,媽媽給他五分鐘上廁所,他都嗯嗯不出來,因為門外的媽媽一直在倒數時間…(天啊壓力也太大了),照X光就發現滿肚子的大便….其實建議最好的排便時間是晚上吃晚餐之後,這樣孩子也比較壓力小。

Q不少青少年覺得家長都不懂他,到底該怎麼樣跟孩子互動,才能讓孩子覺得父母親是跟自己同一陣線呢?
黃鈞蔚醫師說,建立好的關係跟互動,這沒有捷徑,陪伴傾聽是基本的,而且家長要做到就算孩子跟你說了讓你很不開心的事,家長要能維持情緒平穩,如果家長反應很大,甚至發怒處罰,這樣包準青少年不會再跟你說任何事。另外很常見到自殘的行為,對於青少年來說這只是一個情緒的抒發,不見得是有自殺的打算,但是家長一旦發現,大呼小叫、死拖活拉的要求孩子去看身心科,不小心就貼上負面標籤在孩子身上,這樣一來恐怕會有反效果。

黃瑽寧醫師也說,青少年為什麼老是覺得家長不懂他?因為爸媽不是沒有回應愛理不理,就是[神打臉],爸媽的口頭禪:「我以前都怎樣怎樣,你都怎樣怎樣,你活該怎樣怎樣」,這三類的反應都叫神打臉,最好的溝通是像是打開對方裝東西的箱子,解讀裡面的東西,你裡面裝的是這個嗎? 是這個意思嗎?你想的跟我想的是一樣的嗎?我有想對方向嗎? 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不停去確認孩子要表達的情緒跟感覺,別急著下指導棋或評論,這樣才能達到[我爸/媽很了解我]的互動關係。

延伸閱讀:

小孩生病為什麼一定要看小兒科?

青少年要什麼?盆栽父母

【愛+好醫生】關於分數這件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