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坎城影展】榮譽金棕櫚獎:性別歧視者,有資格得獎嗎?!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5月24日07:55 • 溫溫凱/地下電影

第 72 屆坎城影展如火如荼地展映中,截稿至此,場刊最高分的電影,為西班牙大師阿莫多瓦《痛苦與榮耀》的 3.3 分,最低為美國獨立名導賈木許《The Dead Don't Die》的 2.2 分;至於本屆唯一一部華語電影,由中國導演刁亦男執導,胡歌、桂綸鎂主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評價也相當優異,各大知名媒體紛紛讚賞,稱這是一部扣人心弦、實踐了中國黑色電影藝術與社會現實主義。

除了坎城場內的電影評價,場外的各種議題動向,也是媒體矚目的焦點。上一篇我們提到了主競賽評審團主席、墨西哥影人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談「美墨高牆」的議題,這篇文章將談近年坎城影展對於女性電影工作者的看法、努力以及轉變:

去年坎城影展 82 位女性。圖/截自 YouTube

凱特布蘭琪領軍,佔領紅毯籲平權

先從 2018 坎城影展說起,當年因為燒到 2017 年底的「哈維韋恩斯坦」的性醜聞事件,世界影壇對女性電影工作者的重視度逐漸增加。

於是去年,在主競賽評審團主席凱特布蘭琪帶領下,在平常爭奇鬥豔、華服盡出的紅毯上,集結了 82 位電影從業女性發表共同聲明,為同樣在電影產業奮鬥、創作的女性爭取與男性的同工同酬,並大聲疾呼的反對性騷擾。其中成員包含了今年甫辭世的法國新浪潮之母安妮華達、法國演員蕾雅瑟杜、瑪莉詠柯蒂亞、美國演員克莉絲汀史都華、非裔美國導演阿娃杜威內等知名女性電影工作者。

此佔領紅毯的宣言,是由法國的「 5050 X 2020 」所發起,該活動旨在呼籲電影產業在性別組成上更加平等與多元,因此現身紅毯的女性影人皆配戴了「 50/50 」的胸章,象徵公平;至於為什麼是 82 位呢?凱特布蘭琪當時不卑不亢地說:

「階梯上站了 82 位女性,代表著自 1946 年坎城影展開始至今,只有 82 名女性導演曾走上這裡,但卻有 1,688 位男性導演,走上這同樣的階梯。」接著更表示,「我們要求我們的工作環境多元和平等,幕前或幕後所有人,包含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攝影師、經紀人、剪接師、發行商、代理商等,能夠與我們的男性工作夥伴肩並肩一起蓬勃發展,這道代表電影產業的階梯必須讓所有人都能夠站上來。」

算上凱特布蘭琪,坎城影展至今只有 11 位女性擔任過主席(註);除了評審團主席數量男女比例相當誇張外,象徵坎城影展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更是差異懸殊──至今只有 2 位女性導演獲得其榮耀,其一是 1993 年以《鋼琴師與她的情人》獲獎的紐西蘭導演珍康萍,另一位則是在 2015 年獲頒肯定其終身成就的「榮譽金棕櫚」的安妮華達,可見在電影藝術的最高殿堂中,仍是由男性占據了多數鎂光燈的焦點。

然而,凱特布蘭琪如此登高一呼,也換來了回報,坎城影展的藝術總監泰瑞法莫簽署了性別平等承諾書,承諾未來的坎城影展將透明化公開選片標準與流程的性別比例,讓外界逐一審視。

導演札維耶多藍與《灼人秘密》導演趙德胤、演員宋芸樺、吳可熙。圖/岸上影像有限公司 提供

坎城影展,首度公開參展影人的性別數字

於是今年,第 72 屆坎城影展,在官網中首次公開了參展作品與影人的性別數字:根據坎城影展官網的資料顯示,今年的官方展映單元中共有 1,845 部長片電影遞交報名,有 26% 為女性執導的電影,其中 21 部角逐金棕櫚的有 4 部為女性導演作品,來自法國的就有 3 名,分別為新銳女導演潔絲汀楚特的《寂寞心理師》、演員暨導演瑪蒂迪歐普的《Atlantique》和瑟琳席安瑪的《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最後一位女性代表則為奧地利女導演潔西卡賀斯樂的《Little Joe》。

另外一個競賽的平行單元「一種注目」,共有 19 部作品入選,其中有 8 部為女性執導,這邊就不逐一列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懸疑電影,趙德胤執導的《灼人秘密》也入選了此單元,繼 2015 年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後,台灣電影暌違 4 年再闖坎城官方競賽單元。

身為緬甸華僑的趙德胤,去年返璞歸真,拍了探討人生哲學的紀錄片《十四顆蘋果》,並入圍柏林影展「導演論壇」競賽單元,今年則帶著首次挑戰懸疑驚悚類型的《灼人秘密》進攻坎城。 

特別的是,長年和趙德胤合作的女演員吳可熙,這次不只擔任女主角,更同時兼任編劇一職,除了吳可熙外,也找來了夏于喬和宋芸樺兩位女星加入演出。而《灼人秘密》的靈感是來自於好萊塢的「MeToo 事件」,最後劇本在台灣也順利獲得「107 年度徵選優良電影劇本」的優等獎。因此片題材關注演藝圈長期受霸凌的弱勢女性,在今年也格外受到外媒關注。同時吸引世界聞名的影人的注意,包含蒂妲史雲頓與札維耶多藍都與劇組合照。

除了競賽的作品之外,坎城影展今年在各獎項的評審主席性別比例也做到了均衡,「主競賽」、「一種注目」、「競賽短片與創投短片」、「金攝影機獎」的主席,分別為阿利安卓岡札雷伊納利圖(男)、黎巴嫩導演娜迪拉巴琪(女)、法國導演克萊兒德尼(女)和柬埔寨導演潘禮德(男)。 

此外,「主競賽」與「一種注目」單元的開幕片分別選了吉姆賈木許的《The Dead Don't Die》和莫妮亞喬柯里的《La Femme De Mon Frèer》,同樣是一男一女導演的作品,算是力求平衡。

然而,今年看似在性別平權上做出極大改變與努力的坎城影展,卻在「榮譽金棕櫚」的獲獎者上惹出極大爭議。

亞蘭德倫。圖/坎城影展臉書專頁

「榮譽金棕櫚」爭議:藝術需接受「道德檢驗」嗎?

「榮譽金棕櫚」可以理解成奧斯卡的終身成就獎,目的為了表彰電影生涯優秀、傑出的影人。今年的「榮譽金棕櫚」,頒給現年 83 歲的法國傳奇男星亞蘭德倫,此消息一出,引起一片譁然,原因是亞蘭德倫曾公開表態反同性戀者,更曾多次公開批評同性戀,此外也因家暴事件而臭名遠播:

亞蘭德倫的兒子也曾指控父親毆打母親,亞蘭德倫私下諸多的誇張行徑更因為這次的「榮譽金棕櫚」浮上檯面,美國團體「Women and Hollywood」與法國團體「Osez le Feminisme」都表達了其憤怒,並要求坎城撤回獎項。

面對來自近 2 萬個撤回獎項的連署簽名,加上今年坎城主視覺,還是致敬已故女導演安妮華達,影展承受了多麼巨大的輿論壓力,可想而知。但坎城藝術總監泰瑞法莫公開堅決表示不會撤回這個獎項,強調坎城影展是表彰亞蘭德倫的演藝成就。

他更表示:「我們不是頒給亞蘭德倫諾貝爾和平獎,亞蘭德倫他們也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再糟也比不上美國總統川普。」藉此幽了美國人一默,確實,若以相同標準來看,那麼美國的伍迪艾倫、凱文史貝西等一票曾爆發性醜聞的影星,得過的奧斯卡獎座都該收回才是。

「榮譽金棕櫚」在 5 月 20 日於坎城的德布西影廳舉行頒獎典禮,亞倫德蘭在受獎前曾說:「我的職業生涯歸功於那些奮鬥成為演員的女性。」更在典禮當天從女兒手中接獲獎座時表示:「除了我的女兒外,我最大的人生成就是這漫長的電影生涯。」算是對這幾日來的風波作出平反與表態。

事實上,不只是亞倫德蘭的「榮譽金棕櫚」問題,泰瑞法莫同時也針對了「性別平權」作出回應:「簽署性別平等承諾書,我們的想法絕不是將作品立基於性別上,坎城影展絕不會承諾在其選擇電影的方面實現性別平等,如果你選擇一部電影只是因為這是女人的作品,那會顯得缺乏尊重,在我們的選片標準看來,能入選的都是真的該選中的。」這一席話完整地表現出現今最有聲量的影展所帶有的傲骨與堅持。

亞蘭德倫領獎。圖/坎城影展臉書專頁

總結

筆者私自認為,坎城藝術總監泰瑞法莫的態度並無不當,端看以何種角度切入。作為純然的電影藝術評比,的確該拋開性別等種種因素,純粹就作品論作品,優劣自有定奪,若是將性別考慮近作品,的確也會有失公允。

然而你我都知道,「電影歸電影,政治歸政治」只是空談,政治之於生活的任何形式,並無法完整切割,於是從各大影展、獎項頒發時,往往會在當時的語境以及社會氛圍間擺盪,「女權」也好、「種族」也好、「性向」也好,不可否認或多或少皆會影響評選與觀影者的體驗。

究竟如何在「作品」與「潮流」間做取捨?此題不像聯考作答有標準答案,中間的平衡都在在考驗每位影人、影迷和每個影展殿堂。

註:包含演員奧麗薇哈佛蘭(1965 年)、演員蘇菲亞羅蘭(1966 年)、演員蜜雪兒摩根(1971 年)、演員英格麗褒曼(1973 年)、演員珍妮摩露(1975 、 1995 年)、作家莎岡(1979 年)、演員伊莎貝艾珍妮( 1997 年)、演員暨導演麗芙烏曼(2001 年)、演員伊莎貝雨蓓(2009 年),以及導演珍康萍(2014 年)。

執行編輯:陳慈晏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世紀大烏龍之外,本屆奧斯卡值得你注意的事──黑人得主破紀錄,華裔演藝啟示錄
●中國審查制度,如何扼殺創作自由?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