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個人化學習的迷思(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 讓教育被科技巨頭包養了?

鏡週刊

更新於 2019年08月27日01:42 • 發布於 2019年08月25日22:17 • 鏡週刊

**以學生的性向和能力為優先考量的「個人化學習」(personalized learning,或稱PL),如今在美國學校教育是許多改革者鼓吹奉行的教學方法。

它不同於傳統教室裡齊頭式的教學方式,強調適才適性,給每個孩子最理想的教育。

協助推動這項計畫的,有不少是來自科技巨頭們設立的基金會。

不過《紐約客》最近的報導指出,這個立意良善的教育方法,實際運作也存在一些問題。

**

「個人化學習」在美國如今風行,特別是在教育經費短絀、資源欠缺的偏遠地區。利用數位化科技的協助,學生依照自己興趣和偏好擬定學習內容和進度。而學校方面提供的則是時間、空間和師資人力。這套教學法多半要配合數位科技的輔助,甚至本身的推動就是由科技巨頭的相關組織所贊助。

美國《紐約客》雜誌最近報導了在羅德島推行個人化學習的情況,也點出這套教學現行狀況和理念的差距。

在美國東北角羅德島州的小鎮佛斯特,人口不到五千人,許多家庭不連網,不少居民甚至沒有固定收入。這裡的潘恩小學,正推動個人化學習。

在教室裡頭,科技處處可見。老師把課程計畫投放在互動螢幕上,小學生人手一部Chromebook。一個小朋友一邊點擊線上的數學課程,一邊聊到家裡養的羊寶寶剛剛斷奶。在另一間教室,學生輪流在班上的「學習站」上課,有些是透過螢幕,有些則要拿實體的紙和筆。小學生有的分組上課、有的全靠自己,坐在分散在教室裡的小桌子、沙發、或是填充坐墊。

兩年前,潘恩小學獲得羅德島創新局提供的獎助計畫,如今成了州裡展示將科技帶入教育的示範學校。三到五年級的學生數和Chromebook數量的比例達到一比一。

支持個人化學習的人們認為,它可以帶動知識經濟的創業精神,彌補傳統學校難以滿足的多元需求。外來移民可能需加強英文,有人可能有閱讀障礙,也有人程度遠超過同年的孩童,如果每個孩子有一台電腦或平板,就可以按照自己進度在網路上進行自己「客製化」 (customized)的課程。

個人化學習的倡議者說他們的主張常被人誤解,常被跟沒老師協助的線上課程混為一談。他們多半會強調,個人化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科技只是工具」,教育才是重點。

不過,質疑者認為,這套號稱「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背後是科技密集的教學模式,它加快教育的民營化,讓公立學校成為大數據的供應者。同時它給工作過勞、薪資偏低的公立學校老師帶來更多的教學負擔。

《紐約客》提到矽谷科技——包括個人電腦和網路——正逐步強勢入侵美國的公立學校。教育的決策者和科技業的億萬富豪們,可能會聯手對教師的角色以及公共領域帶來損害。

多年來,美國教育體系面臨城鄉貧富差距擴大、教師人力資源不足、教師罷工的問題。非營利的倡議團體和企業的贊助者對所謂K-12教育(也就是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階段教育)提出種種革命性的改革方案,地方政府也習於透過各種實驗性的教學計畫,爭取聯邦政府和民間贊助計畫補助,以緩和預算刪減的衝擊。

過去,公辦民營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曾經盛及一時。不過去年美國教師罷工行動中,特許學校因為瓜分傳統學校的經費而成為箭靶。

相對之下,個人化學習則是持續興起的改革,由過去支持特許學校的慈善機構所支持。例如比爾與米蘭達蓋茲基金會(微軟)、陳祖克柏倡議 (以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和妻子普莉希拉陳命名)、麥可和蘇珊戴爾基金會(戴爾電腦)、還有威廉和佛羅拉惠普基金會(惠普科技)。這些基金會與它們旗下眾多的中介基金會和教改團體支持個人化學習,提供各種資源贊助。他們對提升教育、縮小貧富落差固然貢獻良多,但是,教育是否也因此成了科技公司包養的產業?

參考資料:New Yorker, The Hechinger Report

【個人化學習的迷思(下)】科技改造教育之後 學生表現一樣或反而更糟?
【宜蘭狂教師(上)】電競結合教學  一場教育革命正在發生
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