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篝火合歌」吳耿禎展:淬鍊文明初始的世界史詩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18年11月22日04:45 • 發布於 2018年11月14日16:00 • 王玉善

剪紙文化在人類文明的發展當中,已有近一千五百年來的歷史進程,它帶給我們在視覺上面的體驗,往往具有清新且純粹的感受,並能與所處的空間、光影、裝置相互融合,營造特殊的氛圍。而這些被承載於剪紙形式與媒材之圖像,一方面代表著創作者的生命感知,另一方面也以此為基調,與觀者產生互動,勾起流於血液之中的文化歸屬與情感認同,同時也延續至未來的各種議題探討。也因為如此,至今其一直被視為藝術實踐於生活的方式之一,同時也被列為無形文化資產當中的重要項目。

藝術家吳耿禎以多元的媒材與形式及裝置,進行具有當代感的剪紙藝術創作。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吳耿禎,篝火-誕生神話-3,紙、文石、玻璃,28x30x50 cm,2018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展場空間照。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本次尊彩藝術中心展出「篝火合歌」吳耿禎展,吳耿禎出生於台灣台南,安平漁港、民間廟宇文化、農田風貌,為藝術家過去的生活記憶。他的創作以紙類媒材結合裝置,延伸出各種關注人類物質文明議題的可能性,同時也透過各類計劃的參與,對社會進行提問。大學時期主修建築與熱愛詩歌,並於畢業之後獲得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獎助,前往中國探討民間藝術,日後以多樣型態的藝術,與展演活動的呈現,持續不斷的創作。

此次展覽為藝術家(點此詳細認識創作者)繼2015年的「一千零一夜九個海一片黃昏」之計畫及文件展後的全新創作,並以藝術生活化的語彙,帶給我們全新的視覺感官,亦透過中性的展場基調,讓觀眾去自我詮釋與想像。此次的藝術內容軸線著重於人類民族中的神話共通性之追探,及現代人對於土地情感的延伸與關懷,也透過交融音樂、文學之間的意境,喚醒存在於每個人細胞之中的心緒共鳴。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作品中有許多類似南島民族、原住民之人物形象,但卻又具有多元當代感知的藝術語彙。

左至右: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林可夫先生、藝術家吳耿禎、作家謝旺霖、尊彩藝術中心負責人余彥良。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展場主視覺。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展場空間照。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吳耿禎的創作延展了剪紙藝術在媒材與形式表現上的可能性,發展出各種不同系列的創作,並以自我之於世界的觀察與體悟作為文本,帶領觀者以純粹的心靈,進入作品的內容當中。他所討論的不僅僅只有視覺美感上的均質表現,更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土地之間的連結,關於社會,也關乎文明。再者,這些內容被藝術家轉化為時間光譜,持續書寫成記載人類未來反思的寓言文本,分別以四個作品系列,《篝火系列》、《字典系列》、《落腳系列》、《走河系列》將此理念轉譯於展場當中。

篝火合歌-尋探初心

藝術家指出自十年前,到上海美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時,就開始思考台灣的文化主體性這件事,亦查詢了許多史料,從各種背景來研究。

而當去年台南美術館想要典藏其作品時,吳耿禎開始回顧以前的作品,並將篝火系列提出,同時也在這個過程當中,重新以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待,及認識此一系列的題材。因此,便決定更進一步的以這個主題來呼應自身對於現今時代的感受,如台灣目前處於科技進步及資訊串流的時期,人們或許較無法像文明初始之時,相聚交心及想像世界之構成。另一方面,這一次展出的文本來自台灣的南島文化、口述歷史、神話故事、史料等等,並從中去延伸許多主題,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

作品從紙張的選擇至創作形式到視覺呈現,皆討論了文明初始的狀態與內涵(該件為:吳耿禎,篝火-編織-04,紙,83.5times62cm,2018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展場空間照。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身處現今的我們,對於過去原始民族的生活型態之考察與認知及信仰,在一些影像紀錄或者田野調查及考古資訊當中,或多或少都可以查詢的到,並在後續的研究當中逐漸的被定義。然而,有一些事情仍難以被揭露,特別是當時期的人們在沒有外力的協助之下(如現今有電腦、智慧型手機可供聯繫與查詢),對於眼之所見的萬物構成,心底究竟是會有哪些疑問呢?我們又該以怎樣角度來認識當時的文化主體內涵呢?在這個思維之下,也更進一步的建構出本次展出的諸多細節敘述。

展場空間照。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誠如吳耿禎與我們分享:「天空是什麼、海是什麼、地面是什麼,過去人們對於世界認識的不清楚狀態及想像,皆提供了本次創作的構想。

如果更直白一點的來說,為個體對於人類的起源之追溯與尋探。並且這個對於溯本的寄望,也被人類以各種形式接續與延伸,如神話、寓言文本的出現,並交織豐厚可觀的想像空間。這些想像被藝術家以多元的複合媒材及裝置呈現於場域當中,讓觀者們可以從視覺至聽覺與氛圍整合的情境式展示裏,用心靈去觸及每一件作品承載的故事內容,以親身體驗與作品互動,回歸初心。

展場空間照。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篝火合歌」,便是在這個追尋人本過程中之一環,同時也是本次展覽的主題。針對的個主題的意象,藝術家更進一步的指出,篝火是文明產生的契機,因為有火的使用,人類也才有長足的技術進步。合歌則是人群相聚的代表,進而造就部落、群落、國家的逐一產生。

感官與文本交織-引導觀者情境式氛圍體驗

本次展出的內容從作品本身到展場設計,皆貫穿了藝術家的人本關懷及歷史觀察,並藉由各系列的作品意象之間的相互對照,將時間軸線由過去邁向未來。

展場設計融合空間、光影、聲音等多重感知。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首先是關於《篝火系列》,其以剪紙圖像搭配玻璃的方式後,直接鑲嵌於文石之中,以呈現出與現場空間、燈光相互呼應的平衡美感,同時也必須計算好每個組件搭配時的角度及力道,尤其是石頭切割的深度及範圍。而之所以會有這個特別的裝置呈現,主要是在於藝術家在閱讀神話中的人是如何產生時,發現許多內容有提到關於石頭的部分,因此取七則有關於原住民的文本,來進行發想。如作品〈篝火-誕生神話-3〉以色層豐富的色紙,結合光影之間的折射及多樣轉折的柔美線條,將畫面的故事性生動地營造出來。內容源於雅美族(現今達悟族)的故事,主旨為天空中有位天神,從其膝蓋滴出水到石頭上方後,人就誕生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觀看機制上面,藝術家特別與我們分享,其僅是參閱許多神話中的共性,來進行作品延展,展場主要是以中性的藝術語言,讓觀眾自我發揮想像力來詮釋,如此會更有互動性。

吳耿禎,篝火-誕生神話-1,紙、文石、玻璃,28x30x50 cm,2018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篝火系列的創作以光膜加上燈具,演繹形、色、影之間映射美學,同時背板當中的文字以中文對照民族語意拼音的方式,導引觀者進入故事情境之中。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P

此外,篝火主題所延伸的相關作品類型,也有以編織手法來進行發展的特殊風格。如該類作品的背景是以記載年代久遠之南島民族相關史料表現,前景為看似剛硬,實則極微輕薄的特殊紙張所構成的人形圖樣。藝術家也與我們分享,該系列的紙張選用的皆為輕薄的紙質,如此才可以在編織的最終效果當中,表現出堅實的視覺張力。

而這個繁瑣工序的完美追求,也代表著創作者在藝術之路上的堅持。針對這一點尊彩藝術中心董事長余彥良先生也特別與我們分享:「藝術家的作品結合了詩歌與文學,內容裡面也有許多與我們台灣文化底蘊相關的精神體現。如同編織系列一樣,串聯了時代之間的話語,讓觀者看見了台灣的美,以及創作者的堅持與執著。

吳耿禎,篝火-編織-05,紙、34times84cm,2018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編織系列作品局部。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字典系列》於2013年即開始創作,並以年代久遠的漢英字典為背景,前景以長形的金箔及原始民族的相關圖案來表現,歸納出一幅幅兼具文本、圖像、圖意三位一體的創作型態。舉例來說,組件作品〈字典Ⅳ〉的整體外觀排列出「群島嶼山」之樣貌,進而形塑出流轉於千年以來,南島文化中的民族遷移與漂流的集體意識,同時輔以字典中的人民生活樣貌之文字與圖案,與代表時間軸線的長型金箔及民族圖像,再再地喚起觀者對於文明發展史的片刻記憶。

吳耿禎,字典Ⅳ,紙、金箔,548x114cm(五件一組),2018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長形的金箔形式牽引出如同時間光譜般的效果。吳耿禎,字典Ⅳ局部。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藝術家與我們分享,碗也與人們的物質生活相貼近(吳耿禎,字典系列-碗,字典、金箔、壓克力顏料、木板,80times80times4.8cm,2018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落腳系列》是吳耿禎和台灣的客語歌手羅思容「落腳」音樂專輯合作之下,所延伸出來的創作,並在展場中放了兩段她的聲音,以唸歌的方式,以及播放專輯中百合清音之內容,來對應空間、音樂、展場氛圍之間的關係。而伴隨著羅思容的聲音所闡述的自然及土地關懷,也與吳耿禎的作品內涵產生連結。如作品〈落腳系列-01〉以一個肢體飽滿且佈滿民族生活文獻資料所建構的人物形象及島嶼,來象徵文明發展,並隨著羅思容的歌聲,延伸到現世反思。此外,該系列也有以蒙太奇式的表現手法,拼貼來自不同文本中的文明相關圖案,用以構成新的意義,並討論人類的價值。舉例而言,〈落腳系列-04〉透過承載具有人類發展的史詩及神話之圖案,用來暗喻其也為人類發展中的一環,藉此延伸出更多的語境。

吳耿禎,落腳系列-01,壓克力顏料、紙、木板,40times40times1.2cm,2018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吳耿禎,落腳系列-04,壓克力顏料、紙、木板,40times40times1.2cm,2018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展覽空間照。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P

《走河系列》的靈感來源出自於知名文學作家謝旺霖的創作《走河》一書,書中內容記載作者於長達2510公里的印度中,以步行的方式,從下游、中游至上游所遇見的各種人事,包含生老病死、富貴及貧窮、虛偽與真誠、感動與傷心等多樣的心緒及最終的深刻體驗。而藝術家藉由自身與文本之間達成的共鳴後,將這個漫漫長河的經歷,視覺化於我們的眼前,同時也是吳耿禎在探討文明本質的回歸及人類初心的重要一環。

謝旺霖也指出吳耿禎作品中的創作意識與手法:「耿禎將肉身與思想,轉化為河流、山脈,甚至是各種抽象的物件,你可以說他是花朵,或是某一種神話中的元素等等,而這些體現於視覺之中的人形、肌肉、骨幹、線條皆隱含著一種慈悲的關懷。

*展場當中的大型裝置圖像,如同謝旺霖所述,象徵著藝術家的人本關懷思維。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

*謝旺霖是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第一屆的獲獎人(右二),吳耿禎是第二屆的獲獎人(左二)。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

另一方面,走河系列的版畫是藝術家與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及椿版畫工作室合作,以鳳髓紙來進行呈現,目的是以台灣的紙及纖維,來製作純淨、簡單的版畫,顯露微微透光的獨特效果

藝術家於紙上塗上一層層的金色顏料,讓作品在光線之下有更多元的層次。(吳耿禎,走河,紅金、壓克力顏料、棉紙,185times57cm,2018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吳耿禎作品《走河系列》版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以心理事實連結外部世界-觸及人心的藝術意志

19世紀末德國思想家康拉德.菲德勒(Konrad Fiedler)曾針對藝術發展的歷程提出其見解:「甚至看來純屬提供心靈操作使用的最簡單之感覺印象,實際上也已經是一種心理事實,而我們所謂的外部世界,是一個複雜心理學過程中的產物。」其目的是在解釋具有文本意識下的藝術創作之特殊性,它相較於一般對於景象模擬與再現的裝飾性作品,更具有圖意學(Iconology)詮釋與研究上的價值,並可置於人類各時期文化的發展脈絡下來討論。

吳耿禎的創作如同Konrad Fiedler所討論到的範疇,具有個人對於世界文明初史脈絡下的討論及延伸,並以自身獨有的心靈感知將其呈現於觀者面前。不過,藝術家所表達的不僅僅只是單一線性的時間史實及文明脈絡,而是具有多樣性的時空穿梭,如展場當中他帶給我們的是兼具原始神話及現代反思及關懷的追朔及寓言,並以情境式的展示手法,讓我們在綜合身體感官的觀看機制之下,以更為純粹的心境,靠近作品本身,並觸發自我更多的想像及詮釋。對於觀者而言,展場本身在吳耿禎的思維及鋪陳之下,即為一件包羅萬象之作,邁向未來的世界性史歌。

展場空間照。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吳耿禎《篝火系列》作品。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篝火合歌」吳耿禎個展

展期:2018-11-10 ~ 2018-12-09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66號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