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我不喜歡聽到別人批評台灣」讓員工變幸福,是美國律師愛台灣的方式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4月25日07:54 • 換日線 X CSR@天下

文、採訪:顏和正  /  《CSR@天下》頻道總監

眼前這位美國人律師,一開口就是道地的台語,「當然要會說啊,我愛台灣嘛,」在台灣住了15年、已經拿到永久居留權的譚璧德,用他的方式回饋台灣這塊土地。

「拍謝,遲到了,」博仲法律事務所的合夥人譚璧德(Peter Dernbach),匆忙走入會議室,一身 Polo 衫與短褲,看起來完全不像律師;一口標準的台語(更別說國語了),更讓人意外。

「當然要會說(台語)啊!我愛台灣嘛,」這位在台灣住了 15 年、已經拿到永久居留權的美國人,一開口就讓台灣人眉開眼笑。

今年 48 歲的譚璧德, 1997 年拿到獎學金來台學了一年中文,然後回美國唸法學院拿到律師資格。已經入籍為台灣人的美國律師文魯彬(Robin Winkler)在 2002 年與台灣合夥人創辦了博仲,成為台灣第一家由台灣和外國律師合夥成立的法律事務所,讓譚璧德有了機會,在 2003 年回來台灣。

「台灣充滿活力,很有人情味、很舒服,我第一次來就愛上台灣了,」譚璧德說:「我不喜歡聽到別人批評台灣,我們既然一起住在這裡,應該不斷把這塊土地弄得更好才對。」

用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表達對台灣的愛

譚璧德的「愛台灣」,體現在博仲的經營管理上。員工約 60 人的博仲,是家與眾不同的律師事務所。獨特處不僅在於它像個小型聯合國一樣,成員來自世界各地(台、美、英、澳、加、澳門、甚至波利維亞),對員工與環境的關照,更超越一般企業的標準。並在今年拿到強調良好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的「 B 型企業」(B Corp)的認證。

可以帶小孩來上班,可能是博仲最特殊、也是許多父母夢寐以求的員工福利。公司內部設置了一間小型育兒室,員工可以自雇保母將小孩帶來。年紀稍大的小孩,下課後則由公司雇用(部份費用由員工負擔)的老師接回來,事務所在下午就變成了安親班。

「這是我們現在唯一的小朋友,他才一歲多,其他幾位大一點的下午會進來,」譚璧德走進廚房,逗弄著保母懷中的小男孩。旁邊一位在煮飯幫忙照顧的女性員工,竟然不是媽媽本人,而是另一位同仁。

「媽媽利用午休時間去外面走走的時候,同仁就會幫忙照顧一下,」博仲的氣氛像是個大家庭一樣。

好福利之外,博仲的財務也完全透明,除了個人基本薪資保密之外,其他的數字全部對員工揭露,甚至包括每個人拿到的獎金分紅。「我們全部透明,希望內部能有透明的對話,」譚璧德說。

尊重員工、也尊重環境

透明的對話是個雙向道——政策制訂不只是「由上向下」,員工也能夠參與決策。例如,育兒室的設置就是員工提出的要求;此外,原先獎金都在年終發,也因應員工要求而改成每季發。「這裡比較像是民主主義,員工可以提供以後該怎麼做的意見,而且真的會被執行,」負責公共關係的英國人詹姆士(James Hill)說。

除了對員工好,這家事務所也努力對環境好。幾年前他們就加入了「1% for the Planet」活動,每年固定將 3% 的營收,捐給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文魯彬正是協會創辦人)。除了捐錢之外,他們今年還在大樓屋頂的空中花園上方搭建了太陽能板,發電量估計可供應約 18% 的需求。

圖/博仲法律事務所 提供

節能減碳的行動要對症下藥,因此他們針對佔了事務所碳排放一半的國外差旅,跟同屬 B Corp 的「Climate Care」購買「碳抵銷服務」。「我們也想跟台灣的組織買,但是沒有找到適合的,剛好 Climate Care 也有拿到 B 型企業的認證,我們購買碳抵銷直接算入我們的差旅成本,」譚璧德說。

日常環保就更不用說。例如,博仲每天免費提供員工午餐,是由使用在地當季食材的呷米用鐵盒便當送來,不用免洗餐盒,也因此逐漸培養出員工的環境友善觀念。「現在員工自己去外面買東西,也會用鐵便當,老闆都知道『就是那家律師事務所』的員工,」譚璧德說。

另外,因為律師事務所使用大量紙張,博仲也已經開始推行無紙化,除非必要所需,所有的文件皆線上處理,連過去累積的卷宗也都電子化,掃瞄整理後再銷毀回收。「我們找了工讀生來做,也算是創造了一些就業機會,」詹姆士半開玩笑地說。

從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友善工作環境、到推動環保減碳,博仲規模雖小,與環境、員工共好的努力,卻不輸給許多大企業。

這是一家幸福企業嗎?「我不希望現在我們就是幸福企業,不想要有這種固定心態,而是要一直去努力,希望現在是比以前更幸福的企業,因為幸福是指南針,不是目的地,」譚璧德說。

執行編輯:陳慈晏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人民公園「相親角」、一条實體店⋯⋯魔都上海的另一面
●被美國同學「電爆」後才發現:華人學生的社交瓶頸,或許與你想的不太一樣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