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女生,不要再排隊了」人生別讓社會發的號碼牌來決定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2月22日10:16 • Lucy Chang/矽谷資深女工程師

最近終於讀完了「Girls Who Code」(程式女孩夏令營,我曾在這篇文章中介紹過這個結合矽谷科技巨頭們,共同為女性培力的組織)創辦人:雷舒瑪.索雅妮(Reshma Saujani) ,於 2013 年寫的書《Women Who Don't Wait in Line》。

這本書在台灣沒有找到中譯版,書名直譯的意思是「(那些)不排隊的女性們」,不過我覺得「女生,不要再排隊了」這個書名,更貼近本書想要傳達的觀念。其實這本書我去年就開始讀了,一讀就是好幾個月。讀得很緩慢的原因,是書中內容非常的發人深省,讓我經常停下來思考、反思自己和周遭朋友們的狀況。

簡單來說,這本書以身為美籍印度裔女性,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描述了許多女生自小到大,時常會經歷到的各種困境,並且提出了解決這許多困境的辦法與心態調整。非常推薦給女生,以及家有女兒的父母們閱讀,在這也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十分有感的內容:

自己的人生之路,為什麼要等別人「叫號」決定?

作者在書中強調一個重點:在人生的道路、尤其職涯的道路上,時常會有人告訴我們要先做這個、先做那個,「等準備好了、有機會(空缺)了」,才能進行到下一階段。對女性而言,這種「主流價值認定規劃下的人生道路」,出現得更為頻繁──例如畢業後盡快結婚成家以免「嫁不出去」,結婚後又要「以家庭為先」,孩子長大後再追求事業和自己的夢想也不遲⋯⋯等等;而職場上,論資排輩的「排隊」之風,同樣在無形間讓許多年輕男女(尤其從小被教導要「順從、體貼」的女性身上)自我設限。

但是,為什麼要讓別人來規劃你的人生?如果自己對某件事有著強大熱情、躍躍欲試,為什麼要等著別人來「叫號碼牌」?人生中的機會要靠自己開創,不是等那必來的公車捷運──想做就去做,為什麼要排隊呢?

作者以自己的經驗舉例:儘管在法律、公共政策上有著非常豐富的學術與實務經驗,但由於在實際從政路上資歷非常淺,因此當她決定於 2010 年參與民主黨初選,角逐紐約州的眾議員席次時,一直被「勸退」。

大家一直對她說:「你前面還好多前輩在排隊呢,為什麼要『插隊』競選?」「你怎麼不在地方先鍛鍊鍛鍊,要直接選國會議員呢?」甚至連很多女性前輩,也這麼譴責她。

但索雅妮仍然義無反顧地參選──後雖然在初選中就落敗了,卻因過程當中展現的熱誠與獲得的經驗,讓她很快得到其他的機會,包括於 2013 年角逐紐約市「公共議政員」(Public Advocate,由市民直選,為市長之後的第一繼任人選)一職等,從而進入她夢寐以求的政界服務人民。

其實,索雅妮雖然出生於美國,卻有著十分不同的身世──她的父母,是原先居住於烏干達,卻遭到該國前獨裁者阿敏(Idi Amin)流放的印度裔政治難民。絕不只是參選一事而已──從小到大,她如果不是如這樣不斷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或許根本沒有機會朝自己的夢想前進,更沒有辦法成為今日的她。

人生中的機會要靠自己開創,想做就去做,為什麼要排隊呢?圖/Damir Khabirov@Shutterestock

性別刻板印象與玻璃天花板,不是「亞洲」的專利

在美國職場打滾超過 10 年,其實我也注意到所謂的「男女有別」、「刻板印象」,絕對不只在所謂的「東方」或「亞洲」社會中存在:

好比在矽谷,我的男性同事在爭取升遷、加薪,或爭取專案主導權等方面,通常不會「等到完全準備好」再去做,反觀很多女性同事卻會瞻前顧後、考慮再三──

對許多男同事而言,申請升職「頂多被打回來,沒有損失」。就算他們覺得自己還沒完全準備好,也願意一直嘗試,並且有自信可以透過邊學邊做勝任職務;但是對許多女同事而言,她們卻往往會一字一句地斟酌升職條件,並且覺得自己這裡還不到、那裡還沒準備好。遞出申請之前,更往往躊躇再三、猶豫糾結,甚至明明條件已經完全達標,自己卻左思右想、惴惴不安,就是遲遲沒辦法踏出那一步。

我想,這除了個人因素外,也和長久以來(不論所謂東西方),主流社會中對於「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有著相當大的關係:男性挑戰、爭取尚不屬於自己的職權,常被正面解讀為「積極有事業心」;反觀同樣的事情若發生在女性身上,卻很容易被認為是「不自量力」,或被套上其實略帶嘲諷、被認為「女人味不足」的所謂「女強人」標籤。

但是,如果因此就屈服、讓所謂的「玻璃天花板」持續存在,那麼「排隊」排再久,現況永遠不會變得更好;正如若連申請升職這一步,自己都不敢踏出去的話,在競爭如此激烈的職場中,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有「媳婦熬成婆」的一天呢?

我認為,正如書中所言,以職場上的表現與專業能力來說,女性絕不會遜於男性。我們需要的,往往只是多給自己一些「放手一搏」(leap of faith)的信念與勇氣──更勇於相信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信念更為堅持,並且願意承擔風險。終歸還是那句老話:「試了當然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試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那麼,何不更勇敢一點,放手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挑戰呢?

別讓「男 / 女生」就該做什麼,限制了你的可能性

在《女生,別再排隊了》這本書中,作者也提到男女長期存在的平均薪資差距,除了同一產業內可能出現同工不同酬的狀況外,另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很多女生在社會主流價值的影響下,自己選擇了薪水行情相對較低的行業和工作崗位」──例如高薪的科技業,女性就非常少。

而這也是雷舒瑪.索雅妮創辦「Girls Who Code」的初衷之一:積極打破社會中的刻板印象,誰說女孩就不能/不會寫程式?誰說女孩以成為工程師為職志,是很奇怪的事?

其實,「不再排隊」這句話背後,更有著不要因自己的先天條件而劃地自限的意義存在──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不論性別、種族、國籍,哪怕是學經歷背景的差異,其實在進入職場之後,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更重要的條件往往是「積極爭取機會、同時不斷學習」的能力。如果因為過去的刻板印象,自己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這是非常可惜的。

舉例來說:每個行業、每個市場,都有所謂的「市場行情價」,很多時候你選的產業、職業乃至所在的市場,其實就很大幅度地決定了你的「薪資天花板」──就算你是曠世奇才,這個環境的利潤和行情,可能就只能給你這樣的薪水。甚至有時責怪老闆也沒用,真的就是「小廟請不了大佛」──你可能有著 120 分的能力,但這份工作只需要 80 分的水平就可以勝任,此時若老闆給你超過市場行情價,如何跟同業競爭?對其他做差不多工作的同事也不公平。

換言之,此時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要劃地自限、不要被動等待,在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同時,也要隨時謹記主動出擊,尋找更能夠發揮自己能力、獲得更好報酬的環境。

尤其想要特別建議女生們,在選擇科系和進入職場前,一定要很實際地將這工作的薪資待遇和發展前景,慎重地考慮進去,千萬不要因為性別的刻板印象,阻止妳去完成自己的夢想、或追求待遇更好的工作機會。

而進入職場後,也別忘了時時學習新知,避免被快速的變化給淘汰(詳見:《矽谷的「適者生存」叢林法則:還在天真相信金飯碗?裁員才是家常便飯》一文)。像我最近自告奮勇轉到新的組,雖然在實際報到之前,很多框架都不會,但是我還是相信自己能不斷從做中學的能力,現在也已經順利上手了──我還滿高興自己在新的組學到很多新東西,也深知如果當初被這些未知給嚇退,便錯失了這個精進自己的大好機會。

《Women Who Don't Wait in Line》這本書不厚,但內容扎實、拳拳到肉。細讀之餘,有時候也覺得汗顏,覺得其實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批判許多社會中不盡公平的現狀之餘,作者也列出許多具體的改善建議,讓本書不會淪於「只有批判、沒有建設性」,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推薦給大家。

執行編輯:賴冠穎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想成為「職場女強人」,就得放棄成為一個(稱職的)母親?──誰有資格定義「女性的成功」?
●「披著狼皮發抖」的矽谷菁英──接了老闆的位子,才知道她當年的處境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