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台灣參與世衛」爭議 WHO 破天荒首度回應

換日線

發布於 2020年03月30日09:39 • 林薇 Vivi/小巨人的異想世界

香港廣播電台 RTHK 於昨日(3 月 28 日)發布了一則訪談 Dr. Bruce Aylward 的影片,當中呈現 Dr. Aylward 在聽到主持人詢問「WHO 是否會重新考慮臺灣的會員資格」時,先疑似是裝作連線斷訊,而後又表示要跳過這個問題。當主持人執意要詢問臺灣問題時,Dr Aylward不僅不回答,更直接掛掉視訊電話,最後還以「我們已談過中國的情況」為回覆,結束這個話題。

此影片一發出後,Dr. Aylward 窘態百出的模樣,在各大社群網站病毒式的傳播,同時也將臺灣被屏除於 WHO 之外的爭議極盡發酵,並於今日(3 月 29 日)引出 WHO 發表官方聲明(Statement)回應「臺灣參與」爭議,是 COVID19 疫情延燒至今 WHO 首度對此議題公開回應。

而此時,我們是否能在接下來幾日趁勝追擊,巧妙運用這個機會,就臺灣長期因為被孤立於 WHO 之外,而造成資訊傳遞不順暢、國際防疫破口、兩千三百萬人民成世衛孤兒,基本健康人權受損等問題提出佐證,回應 WHO 並藉此推高國際社會對此爭議的關注,與對臺灣的聲援,將是關鍵。

Dr. Aylward 是誰?

首先先來談談本次事件導火線的主角──Dr. Aylward 到底是誰?

傳染病醫學家 Dr. Aylward 不僅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助理幹事長之一,也是此次 COVID19  WHO 防疫團隊的領導人,以及先前中國與 WHO 的 COVID19 聯合專家考察小組(China-WHO Joint Mission)的共同領導人(Co-Leader)。

他先前曾在記者會上公開評論中國、韓國、英國等國的防疫政策,並表示他認為中國政府的防疫策略態度積極且實質有效,是死亡病例能快速減少、疫情能受到控制的主因。他同時也曾經公開表示「如果受到感染,他希望自己能在中國被診治。」因此當 WHO 被質疑立場偏頗、過度親中、資訊不公正透明時,他也是被點名的人物之一。而此次訪談過程中對臺灣爭議的粗糙處理,更是直接將此爭議推向高峰。

WHO 聲明重點一次看

WHO 在今日發布聲明回應訪談事件,標題為「COVID19 資訊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 on COVID19)」,在標題隻字不提臺灣的情況下,卻花了整個內容篇幅在討論臺灣。聲明重點整理如下:

  • 臺灣參與 WHO 的會員資格,是由 WHO 會員國所決定,並非 WHO 職員。

  • 舉證在現有機制下,臺灣已經取得並使用(access)的合作管道:

  • 臺灣有一個與國際衛生條例(IHR 2005)的對口可與 WHO 對口進行溝通,並且有被給予權限可以登錄公衛事件資訊網站(Event Information Site (EIS) Platform)

  • 臺灣的流行傳染病訓練計畫是全球流行傳染病與公衛防治網(Epidemiology and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Network, TEPHINET)的一員。而 WHO 會共享全球傳染病防治資訊與警報與此防治網,並分享給其成員,也會要求防治網及其成員的公衛專家在防疫上提供協助。

  • 兩位臺灣公衛專家曾出席於 2020 年 2 月由 WHO 所舉辦的全球創新研究論壇(Glob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Forum),並與他國專家,包含中國公衛專家,共同針對此次 COVID19 防疫作出回應與貢獻。

  • 聲明最後表示,WHO 的職責是針對全球公衛議題提出指引、支援所有需要公衛協助的人們。並再次強調 WHO 的會員資格與規範不掌握在其職員身上,而是要由其會員國於世界衛生大會時制定與決定。

謝謝所有為臺灣努力付出的人們。圖/衛生福利部臉書專頁

WHO 到底想表達什麼?我們該如何回應?

首先,由於此次訪談事件中 Dr. Aylward 針對臺灣會員資格問題先是啞口無言,而後答非所問引起國際譁然,加上日前因認為 WHO 幹事長譚德塞失職應引咎辭職而發起的連署,至今仍持續延燒中,目前已達到 66 萬人連署;因此 WHO 在聲明頭尾皆強調其會員國的決定權並不在 WHO 職員的手中,而是在會員國手中,等於表達要大家不要再強逼 WHO 職員,因為這並非他們可以決定的。

然而魔鬼就在細節裡:回顧過去臺灣參與 WHO 經驗,自 2009 至 2016 年,臺灣數度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參與方式皆是經由幹事長對我方發出邀請函,讓我國政府與公衛專家代表團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

WHO 今日的聲明,無非是一個「甩鍋」的行為,將臺灣的會員資格問題全權推給 WHO 會員國,同時也讓臺灣參與 WHO 的機會更加限縮。因為此時若細究中國對於其他 WHO 會員國的影響力,我們即會發現將臺灣問題交付予會員國去處理,絕不是現階段對臺最有利的方式,而各國一旦就這個問題進行決議投票或是共識決決定,那麼這扇通往 WHO 的大門,基本上也就是封死了。

再者,WHO 也透過此聲明,舉證三項臺灣已經擁有並可使用的全球防疫與公衛參與管道,希望能藉此向其他關心臺灣會因被排除於世衛之外,而成為防疫盲點、無法順利協助他國、分享資訊等問題的會員國與國際社會表達:這些問題不會發生,臺灣仍然可以順理進行資訊流通,因此不需擔心,也不用淌這灘渾水。

然而細看三點聲明,臺灣雖然自 2009 年起有以行政院衛生署疾管局作為對口,可與 WHO 透過國際衛生條例(IHR 2005)進行溝通,並且登錄資料至公衛事件資訊網站(Event Information Site (EIS) Platform),但是實際運作模式一直頗為模糊,實際成效也有待商榷。興許是因為作為外交事務上為維持關係,不得已必須與 WHO 建立的默契與低調態度,所以一直以來才保持著這樣曖昧的型態。

但此次陳建仁副總統與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司長陳龍錦也在稍早提出,臺灣於 12 月 31 日,即透過 IHR 向 WHO 提出 COVID19 有人傳人的風險性,然而 WHO 不僅沒有與他國溝通討論這項資訊,還在將近一個月之後的 1 月 20 日才向國際發布 COVID19 會有人傳人的危險,造成防疫的嚴重延遲。

這點不僅與 WHO 提出溝通管道順利的聲明有衝突,同時更是可以證明臺灣無法參與世衛確實會造成國際社會受到影響的證據。我們或許能利用這個事件做為引子,要求 WHO 完整說明當時情況以及造成延遲的原因、因為延遲而造就的影響,並以此反映我方與 IHR 現行運作機制的限縮與潛在風險。

至於針對全球流行傳染病與公衛防治網(TEPHINET),與今年稍早臺灣公衛參加參與國際創研會議的回應,臺灣政府或許能就長期以來在現有架構下實際參與及運作的情形提出陳述,並表達其中不足的點與限縮之所在,強力回應世衛,並讓國際社會了解世衛聲明的不合理性。

這是我們離世衛最近的一次,成敗與否就看今朝

COVID19 全球疫情大爆發,臺灣的超前部署、大數據分析、口罩禁令等多項政策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讚賞。今年,隨著各個耕耘世衛議題的民團(全球臺灣醫衛總會、台灣世衛外交協會、聯合國協進會等)與學生組織都陸續合作,也是民間將臺灣參與 WHO 議題討論度與參與度推到最高峰的時刻。

而就在此時,WHO 因一則香港 RTHK 訪談的延燒效應,不得不跳出來正面回應臺灣會員資格爭議──這是我們離世衛最近的一次,當然,也是風險極高的一次。現在的臺灣,就像站在懸崖邊準備首度展翅的鵬鳥,成敗與否且看今朝。

希望臺灣政府與我們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在此時團結並挺身而出,正面接招並妥善運用此次的機會,用智慧打破臺灣長期受到打壓的公衛參與、提高臺灣議題的能見度、也讓國際社會看見臺灣醫衛的實力與參與國際公衛體系的決心!

後記:參與 WHO 不是唯一,卻仍有必要性

說到這裡,我相信很多讀者會問:如果世衛的立場如此偏頗,於此次疫情的處理方式也極具爭議性,那麼臺灣為什麼還加入 WHO?我們參與之後又能得到什麼?

其實答案很簡單:如果今天臺灣有機會能夠組建一個以我們為發起的國際醫衛組織,且有能與 WHO 匹敵的能力,那麼當然是最好的情況。我們既不用受制於人,又可以大展長才。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說,WHO 仍舊是世界上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醫衛組織,且短期之內應該很難改變。而就臺灣目前在國際所擁有的選項與話語權來說,直接創立一個新組織要與其匹敵,更是不可能達到的。同時,WHO 的職責,其實也不只是這次看到防疫的協助,還包括慢性病防治、國際醫衛政策制定、醫衛人員培訓等等,多項重要工作與計畫

因此,推動臺灣加入WHO自然是其中一個,也是最直接了當的切入方式,尤其在目前的情勢上來說,更是如此。但筆者也同意,推動臺灣加入 WHO 不應該是我們唯一的努力方向,臺灣的國際處境,也需要多頭進行多點切入,讓多方參與的機會與能見度都能最大化。(編按: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台灣需要的,不只是「參加 WHA」──面對國際現實,「資源整合」、「多角經營」也是關鍵〉)

備註:筆者為全球臺灣醫衛總會(GTMA)青年委員會主席、台灣世衛外交協會成員以及英國愛丁堡大學傳染病醫學生。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國際組織大戰開打:為什麼「別讓聯合國等於中國」,現在變得這麼重要?
●儘管被 WHO 拒於門外,台灣仍是「全球疫情通報及防治體系」的一員──究竟衛生情報多重要?有何影響?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

【本日推薦新聞影音】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