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來到你面前的,都是來渡化你的」為什麼整理東西時會擁有情緒?

女人迷Womany

更新於 2019年09月18日12:30 • 發布於 2019年09月18日12:30 •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來到你面前的,都是來渡化你的。」可能是一個人、一件事,甚至是一本書。這是我這麼多年來跟「整理」打交道最大的心得。

物品從來不只是構成它本身的材質、形體及顏色而已,它們承載了這個宇宙的祕密,幻化成動人的故事,然後藏在一般的物品當中。我們需要一層一層的剝開幻象,每看到多一點,就更認識自己一點。我常常覺得,一個人擁有的物品就是那個人的靈魂碎片,當一片一片被拼湊出來時,就像是在看一場電影,關於這個人的生命旅程。

物品從來不只是物品而已,它們記錄(Recording)著許多的回憶、情感與說不出口的話。在我眼裡,每一個物品都擁有生命,它們如實的「記錄與播放」曾經發生,以及正在發生的故事。

圖片|來源

接下來,容許我用一些篇幅介紹自己。如同我之前提到的,這本書是互動且需要我們一起合作的故事,基於這個原因,我想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

在一般填寫職業欄的空格,我可能會寫上:行銷或自由業。若在一般工作場合的說明,我會說:國際市場策略顧問。但我從來不喜歡被定義成目前任何已知的代名詞,以上的職稱只是符合制式的標準,對我來說是方便及精簡的回答;而實際上,這只是我的其中一個面向,就像一個物品可以有多種的使用方式,依據它的多元可以被定義成不同的分類。

讓我用一個杯子來舉例。若以使用目的區分,可以分成以下幾大類型:

1. 製造目的:是提供飲用的器具,歸類成廚房用品。

2. 功能目的:因為製造時加入了特殊的材料,讓物品有健康功效,歸類為健康商品。因為有功能性的原因,可能是透過贈送或收禮而放置在家中。

3. 價值目的:若是高價值的品牌,比起使用,更適合觀看或收藏,可能就被歸類為擺飾或增值品,而增值品可以想像成貴重物品或錢的替代品。

4. 回憶目的:可能跟某個人、某件事有關,不考慮拿來使用,就變成紀念品;而物品的相關人士若死亡,就變成遺物。

5. 信仰目的:使用於宗教、身心靈儀式,或是曾經被某位高僧等人使用過,成為能量物品,需要特別收納及清潔。

6. 替代目的:因為手邊剛好沒有某樣物品,就拿別的物品來使用。杯子可能變成筆筒、小費箱,甚至是花盆,這樣用品就變成「替代目的」這一類了。

既然一個杯子可以「無限」的使用,那一個人的工作呢?我會把工作定義成一種「能量交換」,不管是腦力、勞力、心力,都是一種付出能量的方式,而交換回來的,可能是金錢、物質、體驗。所以,一個人可能是顧問、講師、作家、義工、女兒,收到的可能是金錢、美食、按摩、流浪動物的抱抱及家人的愛。

不管我自己有多少工作的面向,我就「只是我自己」而已。在此,根據你的使用目的,我則是本書的作者;但更重要的是,我是跟你一起說故事的人。在整理的道路之上,人人平等;真正的整理,只有自己可以幫自己。在整理的旅途當中,我更像是一個導遊,為你介紹路上的風景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讓你知道,原來每天的覺察與物品的相逢,都是離神最近的地方。追本溯源,整理從來不只是物品的留下或送出而已,他是一個面對自己的功課,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她也是一個看見自己的方法,就像日常點滴中的支持。

整理,從來不僅局限在物品,還有更多在於看不見的心念。

圖片|來源

讓我們把時間往回推:當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人生整理課」呢?對我來說,完全就像是愛麗絲不小心掉進了兔子洞,是個意外的旅程。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出來演講,還因此開始寫書;我只是想幫助自己,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其實只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已。然而,長久以來,我也以為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大學畢業之後到日本留學,取得專門士資格之後,馬上就被挖角到日本的公司,那年我二十五歲。而我二十七歲的時候,已經是日商台灣分公司的社長,以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來說,有優渥的薪水及令人稱羨的職位,出門有司機接送,吃的是高檔餐廳、住的是商務套房,在物質上是很舒適的生活。

但我內心總是覺得,這沒有想像中開心,不是一種踏實、真實的開心。我一直不明白,我用努力得來的這一切,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違和感呢?一直到了二○一○年因緣際會踏上身心靈的道路,開始理解有更多的思考方式,回歸到自己內在之後,我才明白。

有時候,我們認為的「努力」,其實是在「滿足別人的要求」。

一直以來的夢想及努力,是否是你自己想要的?或者,只是接收了家人的期望或集體意識的標準?

我在二○一一年開始接收到「整理可以改變人生」的概念,看著書上的作法,認真的把過去的東西一一捨棄,當時完全體驗到環境跟一個人的狀態息息相關。而二○一五年在朋友的邀請之下,把我學習到的「整理」分享出去,除了當時學到的整理知識外,也融合了我的經驗。在多次進入不同人的生活環境及不斷的整理之後,我開始思考一些事情:

  • 我們丟掉的東西到底去了哪裡?
  • 有些東西為什麼永遠會「被丟掉」跟「再次被購買」?
  • 物品的多寡與整齊真的會影響我們嗎?
  • 整理的「技巧」真的適合每個人嗎?
  • 為什麼有些人東西已經很少了,看起來已經很整齊了,但似乎還是有什麼困擾著他?為什麼環境還是感覺不太舒服?

許許多多的疑問及為什麼,在我的內心發酵。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做了許多的調整、學習與沉思,然後我發現了「整理之路」──一個超越我的意識所能理解的世界,並融合生活過程及洞察真相的「人生整理」。

案例分享

某次執行居家整理協助業務時,我們正在挑選要留下來的東西,我讓住家主人根據自己的需求喜好來分類。他一邊挑選,一邊說:

「這個留下!」「這個丟掉!」

我在旁邊提醒他,記得要好好感謝物品,不是丟掉,而是送它們去旅行。當時,從我的角度看到了傷心的畫面,是物品的悲鳴,內心浮出一句話:

「你的『丟』就像是屠宰場,而環境記錄著一切,物品記錄了一切。」

沒有帶著覺察的心,隨意丟掉曾經的自己,丟掉那些曾經支持過自己的東西,這樣的頻率被那個空間記錄下來,散發著自私與無情。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空間很整齊乾淨,但總是那麼冰冷,沒有溫度。

整理不只是方法,也不只是心理層面,更多的是對宇宙萬物的理解,永續共生的思維。身為一個活在地球生態環境的人,帶著靈性覺察的眼,用符合生命流動的心,活出幸福。這樣的整理已經不是什麼對物品心動的選擇,也不是東西少的極簡,更不是整齊而已,而是真實的把自己與萬物合一,成為一個觀察、覺察的整理心智,能夠知曉自身,並進入內在寧靜的道路。這就是被稱為「人生整理課」的原因。

對我來說,名稱是什麼並不重要,那只是一個在娑婆世界的代名詞。重要的是回歸內心,撥開人生的迷霧,整理自己的心,並把力量拉回自己之內。

延伸閱讀:

居家收納心理學:你是什麼人,房間就會是什麼樣
居家收納心理學:你是什麼人,房間就會是什麼樣

居家收納心理學:你是什麼人,房間就會是什麼樣

加入女人迷 Line@,好內容不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