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中國學經歷」,有用嗎?──「牌面」好壞,取決於「會不會打牌」

換日線

發布於 2018年06月14日03:47 • 郭誠涵/微光日常

最近我家小妹報考大學,也延續了我和我二妹的老路,準備申請中國的大學。正逢惠台 31 政策台灣鬼島論,台生報考大陸大學比往年暴增,也拉高了許多大學的分數線。在這先祝福各位考生,可以進到各自想要去的院校。

網路上關於是否要報考中國的大學,以及該用何種心態看待,已經有多位作者闡述(詳情請見:一位台灣高中生對「到中國大陸念書」的看法:別讓媒體炒作、輿論爭議,決定了你自己的前程),再此就不多提。

今天我想談的,是就我自己在中國讀大學的經驗,提出幾個建議。如果你錄取了中國大學(並且打算就讀)──你該有何預期與準備(What should you expect)?

政治話題會不會很敏感?

第一年到大學的時候,我曾很惴惴不安的想著,不知會不會被問到許多政治問題。沒想到同學們都非常貼心,在一般交往及閒聊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會避開兩岸政治的尷尬話題。偶爾詢問,也都是出於純粹的「好奇」,而非出於「統獨論戰」的企圖,而且很多討論都會聚焦在台灣的風俗和人文差異上,與意識型態沒什麼關係。

誠然,對他們來說,對兩岸的看法早已根深蒂固,言談間也會很自然流露出台灣人可能完全無法接受的態度 (如: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啊!),但同學絕大多數都知道這是一個敏感話題,也很少有人會無端惹是非。偶爾碰到極端政治狂熱分子,四兩撥千斤也是很好打發的。

我與同學們就這麼相安無事到了畢業,這雖然只是我個人的經歷,但個人認為,畢竟是在別人的地盤,多少還是需要「將心比心」,彼此尊重,各持立場但不需互相挑釁。如果你要站在校園中間高舉青天白日滿地紅,那請自求多福。

身份難以歸納,如何取得資源?

立場之外,我們都知道現實中,台灣人在中國畢竟還是「身份特殊」,而每個學校對於台生的歸類方式都不同:有些學校會將台生歸類在本地生,有些則會歸類在外籍生。依據學校分類的差異,的確會有許多隱形的障礙,但也同時會有特殊的福利。

譬如當時在我的學校,法律系學生們分別被分到 4 個院校(民商、法學、形司、國經),台生則是課程上被分在 4 個院校之外,行政上則被歸類在「國際教育學院」,也因此許多資源分配上會顯得混亂。比如,我無法申請很多 4 個院校內的資源,如海外交換學生,因為行政上我們不隸屬於它們。 

但同時,也會有專門開設給台生的獎學金以及活動。因此入校之後,需要了解台生在就讀大學的行政體系中處於什麼定位,比較能方便探索適合自己的資源。

兩岸用語不同,具體有何影響?

同樣都為「中文」,但其實從詞語的選擇到表述的方法,中國跟台灣還是非常不同。學理科的同學可能在平常學習和考試的時候不會有特別大的障礙,但文科則會差很多。考試閱卷的老師(在我經驗中)對於用詞及表述方法不同的卷子,也多持否定態度。

我還記得當時大三的一篇論文,先是被教授臭罵了一頓,給了非常低的評分。在見面討論之後,才發現很多是我表述方法的問題,不是我的論點或是邏輯的問題。文科同學如果能盡早了解和調整「中國常用語」,會更能適應學校的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

找工作:台灣人身份是利是弊?

不同於網上的許多正面和負面的呼聲,我真實的回答是:沒有一定。只要你條件夠硬,到哪裡都會有機會的。無論是外國人也好,本地人也好,乃至於台灣人在中國的詭異「非本國人 (但又不能說是外國人)身份」,我的經驗是──只要你的實力夠強,身份和簽證都是次要的。

個人認為,更實際的問題,倒不是簽證,而是你在台灣的健保是否要繼續,以及在中國的台灣人是否一定要參加「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事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等問題。

「理論上」,所有在中國工作的人都是需要參與「五險一金」的,在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也有硬性要求,但其他小城市則標準不一,需個別了解。

中國學經歷,是否有價值?

學歷和經歷是否能發光,端看個人如何在這些過程中吸收、內化,然後變成自己的發光點。中國幅員廣闊,人口結構複雜,產業結構也因為二戰後的急速發展,加上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如文化大革命)和其他國家有著根本性的差距;這些都讓今日中國的各個產業──從新創、媒體、銷售、醫療到法律服務等,都獨樹一格。 

如何將中國學歷和中國職場經歷真正「煉化成金」,就是需要在讀書還有工作過程中,學會和所遇見的人相處、打交道,並適應這特有的文化。只有當這些經歷都被內化之後,「中國經驗」才能變成技能,成為可以應用在中國、台灣乃至第三國的職場優勢。

畢業 5 年,我在中國、荷蘭、日本,以及接下來的美國的工作內容,都還是跟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幾份海外工作一開始面試的敲門磚,乃至於最後為何能夠應聘,都與我的「中國經歷」有關。因為在中國讀書、考取中國的律師執照、也在中國職業過。知道中國文化、能夠掌握中國法規變動、協助中國業務和國際業務銜接──中國市場的開拓,是我在幾個不同工作中,不變的主軸。

既然都決心到中國讀書,就請當做是去「取經」,無論經歷好壞,都努力讓自己從中吸取有用的經驗。如果整日在「他們強國玻璃心」、「中國硬件再好如何,軟件又不如台灣」、「到底來中國是不是對的決定」間擺蕩,只是徒增自己的困擾,而錯過許多可能的機會。別忘了,只要是牌技厲害的人,什麼樣的牌都可以變成好牌;不能把握機會的人,一手好牌也是會打得稀巴爛。

圖/Shutterstock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不管喜歡或討厭,我們都不能忽略中國」──台灣交換生在中國的三個故事

打破「留學中國、前程似錦」的四大幻想──北京清華法學院畢業生的親身經驗與觀察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