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鏡中母女:我的一切努力,是為了不像母親

女人迷Womany

更新於 2018年10月17日02:43 • 發布於 2018年10月16日02:30 • 迷人來稿

作者|哈理斯

作為一位諮商心理師的好處,除了朋友們大多會信任你而把心聲盡訴,在晤談室外亦能聽見有血有肉的臨床資訊之外,還有准許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的特權。最近跟一些女性朋友見面時,我尤其聽見一個主題:女兒最害怕的,莫過於與母親相像。

我最討厭聽到說,我跟我媽長得像

那天在咖啡店跟 Y 小姐碰面,她抱怨上週吃晚飯時,母親當著她的先生和友人面前,喋喋不休地給予她「生活的指導與建議」。原本 Y 小姐只是板起黑臉,沉默不語,但當母親說:「你是我女兒,又長得跟我那麼像,媽媽知道甚麼事對妳最好。」內心早已按捺不住的她,憤怒地強忍著這一切,離席後馬上為自己的無言以對抱頭痛哭。

「屌!我最撚憎人話我似我老母!(幹!我最討厭聽到說我跟我媽長得像!)」Y 小姐就跟母親相似的厭惡,不只在這句粵語中表達得淋漓盡致,也表現在生活的大小事裡。好比她買了一支去皺的臉部滑輪和報名運動班減肥,這些看似為了讓自己更美麗動人的舉動,乃源於她之前照鏡子時「發現自己再這樣下去,會跟媽媽越來越像!」這讓我回憶起當年 Y 小姐結婚時,看著跟母親站在一起的她,我說:「妳跟妳媽真的長得很像。」她百般無奈地自嘲:「畢竟我是她生的嘛!」直到現在,我才懂得那語言之外的唏噓與傷悲。

然而,我思索對「相像」的恐懼,彷彿臉孔的相似,只不過是印證著某種更莫名的存在深淵。正如有時候最不經意的話語,卻道盡了潛意識的真相一樣。

Y 小姐自知情緒管控不好,目前也沒有計劃生育,因為「我全家都有病,很自然我也有問題,因為在這種家庭中長大,才會嫁給一個也是情緒有問題的老公」。即使意識上,女孩總清楚要表現得與母親不同,更決心不要成為母親二號。不過,正如我在諮商工作中遇見的,大部份女性,不論年紀,只要去想像她未來的家庭生活,都會有股莫大的恐懼:「我真的很怕自己會跟媽媽當年對待我一樣,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圖片|來源

在你眼中,我看見我的母親

這讓我想起電影《夜行動物 Nocturnal Animals》中,女主角 Susan(Amy Adams 飾)與前夫 Edward(Jack Gyllenhaal 飾)的一次約會中,他對她說:「我一直都很喜歡妳媽媽⋯⋯妳們眼中都有著同樣的悲傷⋯⋯妳們有著一樣悲傷的眼睛,且這雙眼睛,真美。」Susan 強顏歡笑:「別再說我像我媽這種話了,好不?我才不要像她!」

這個小片段有兩個值得深思的地方,首先是「一樣的悲傷」,或者是精神分析常談到的憂鬱(melancholia),居然以一種無可逃逸的方式,在母女間遺傳並複製。就像 Y 小姐一樣,即使多麼有意識地阻抗,但她還是無解於為何自己極容易被憂鬱的母親影響而情緒低落,彷彿她們在情感上,以某種方式繼承了情感的相似性。

第二點要指出的是,男性所喜歡的如果是那份與她母親一樣的某物,而這又是她最奮力抗拒的;那到底,他喜歡的她,是否正正映照出她的母親?或當她尋求他眼中的自己時,所找到的會是自己的母親嗎?⋯⋯延伸下去:在鏡子面前,我與母親真的是一樣?我是否永遠逃不出她的陰霾?

在晚餐桌上,母親所給予 Y 小姐的「關心」,其實都表達著不要與女兒分離的要求(你不要到外地工作,留在這裡就好!我清楚怎樣對妳是最好的。)或者如 Susan 所說的:「他們只是把子女視為自己的鏡影(They just see us as a reflection of themselves)」──我稱之為,要變成一樣的人。

這鏡像的母女相似性是很怪異的,確實閉上眼,眼不見為淨最好。後來 Y 小姐把臉別過去,不再正視她的母親,彷彿不用看的,人類的女兒就仍可以用想像來抵抗此一相似性,但當我們睜開雙眼,面對鏡子中如真實的影像時,又不得不承認,「母親(mère)」與「一樣(même)」都已經交融在一起。(兩者在法語的發音是幾乎一樣的)

圖片|來源

憂鬱的雙面刃:我憂鬱,是不想看到妳憂鬱的鏡子

不只 Y 小姐在感到委屈時無法跟母親反駁,另一位朋友 T 小姐也同樣,面對無理的責備時,也只能把臉別開,默默承受。難道這就是母女關係的哀歌?若繼續用母女的鏡像來細想,其實,那些母親們吼叫的臉,都是張牙舞爪地積極攻擊;相對地,女兒們的臉都是默不作聲般被動防衛。我猜想,這是她們在當下,唯一能夠與母親不再相像的方式。只不過,亦失去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力量。

最後,回到理論層面來看,害怕長得一樣,彷彿是一道專門針對母女關係的亂倫禁忌[1]:禁止趨向同一性。然而,這道禁令不再是傳統上由父親所下的禁止母-子或父-女的亂倫禁令。這一次,是由女兒自己給出的:別讓我跟妳一樣。

對不少女性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與母親分離,而是無法分離、變成一樣的恐怖。這個過程會如此艱鉅,正在於女兒總是為母親臉上出現的一絲絲憂鬱而感到罪疚。任何分離所帶給母親的憂鬱臉龐,亦潛意識地提醒著女兒:妳與她彷如鏡影的事實。為此,女兒保護母親,讓她不致於因分離而露出憂鬱的眼神;與此同時,女兒也避免去面對,她與她極為相像的事實。但這把雙面刃的結果是,她只能讓自己的眼神變得憂鬱,在無法分離中,繼續映照出母親的模樣──反正,只要不照鏡子,我還可以裝作無知。

請原諒我無法把這些女性們的故事脈絡交代得更清楚,因為在倫理考量上,我還是得對資料作刪減及扭曲。但願止步於此,我們仍能夠讓那些害怕與母親相像的女性瞭解到焦慮的來源,不只源於自己身上映照出所厭惡的母親特質,更源自那份因保護母親而無法分離的憂鬱。

延伸閱讀:

「父母也曾是受傷孩子」療癒自己,也療癒家庭關係的可能
「父母也曾是受傷孩子」療癒自己,也療癒家庭關係的可能

「父母也曾是受傷孩子」療癒自己,也療癒家庭關係的可能

加入女人迷 Line@,好內容不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