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貿易戰火中「西進就業賺大錢」?媒體不會告訴你的三大風險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5月23日07:30 • 劉彥甫/閃擊全球

是的,關注國際政經議題的朋友們,應該早就注意到了:「美中貿易戰」的戰火依舊越演越烈,雙方如今更已確定逐步續漲關稅。

未來在美國,除了赴中投資生產的電訊設備、電腦電路板、金屬及木製家具、汽車零件等製造商,即將面臨美國徵收 25% 關稅外;針對早前豁免總值約 3250 億美元的中國製手機、筆電以及遊戲機等品項,美方亦開始起草完整細節,準備課徵高額關稅(見下圖)。

同時,中國過去繞道至第三地重新包裝改標,出口至美國的鋼鐵與蜂蜜,經調查後同樣被重罰反傾銷稅、反補貼稅。

種種跡象均顯示,美中之間的貿易摩擦過大,戰火短時間內不會平息。

5/10日調升中國進口美國關稅(左)及未來即將調升(右)的前十大商品項目。圖/Bloomberg

動盪國際時局中的臺灣:出口衰退、投資增加、人才外流

位處美中「兩大帝國」夾縫間、深受貿易戰火波及的臺灣,在出口貿易額大幅衰退之際,卻也意外迎來接連不斷的,來自美商科技業與回流臺商為主的投資,支撐著臺灣經濟 ── 政府原先規劃吸引 2000 億海外直接投資(FDI)的年度計劃,不僅率先達標,年度目標更上調至 5000 億。

但有趣的是,動盪中的全球就業市場,在同時間卻對臺灣的吸力越發強勁:不僅海外就業人數屢創新高,中國祭出「惠臺卅一項政策」之後,不間斷釋出就業與考照紅利銜接當地,更使得中國仍是臺灣青年就業的考量之一。

然而,美中貿易戰不僅撼動了中美、甚至全球經濟,更會加速衝擊中國近年早已快速變動與不穩定的就業條件——但這些風險面,卻在臺灣的媒體版面上甚少被揭露與深入探討。

因此,本文試圖從中國經濟、就業人流與限制,以及在中國生活的品質等層面,進一步指陳在中國就業,可能面臨的挑戰與變局:

風險一:中國經濟「風光不再」,甚至可能面對衰退 

「 2018 年中國的 GDP 成長率到目前為止是 1.67% ;另外一種測算是負值。」來自中國人大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向松祚的「提醒」,在去年底被中國官方「全面下架」禁播。近日卻在網紅「館長」陳之漢的推播下,廣為臺灣人所知。

無論這測算數值是否準確,種種跡象均突顯中國經濟早不如 2000 年代,甚至已出現下行的趨勢:

事實上,若攤開中國官方自行公布的歷年淨出口統計,並帶入 GDP計算公式(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中國自 2015 年淨出口總額的逐年下降(下圖二藍色欄目淨出口自2015開始下降),就可粗略證明向松祚所言不虛,至少有所根據。

同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決議為「小微企業」(中小企業)減稅支撐就業,以因應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並宣布將減少政府一般性支出,「廣泛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宣示。」

這背後,除了反應支撐中國 GDP 兩大支柱:政府支出、淨出口總額均持續下降,中國的經濟前景在面對顯然不會在短期間結束的貿易戰火,更可謂首當其衝、雪上加霜 ── 中國經濟不穩的說法,如今已經在其國內外都正式浮上檯面。美國如今持續提高中國出口關稅,無疑將更衝擊中國商品出口的競爭力及經濟走勢,這也是未來導致中國經濟持續下滑風險的關鍵因素之一。

但頗讓人膽戰心驚的是,對於身處中美兩大帝國夾縫中的臺灣,如今似乎卻有不少人還在「期待(中共)讓利」、「期待西進『撈一票』」,對中國經濟已具體曝險的前景鮮少警惕 ── 這就是國人赴中就業的第一個風險。

中國外資投資及淨出口總值歷年統計。圖/微博數據總站

風險二:結構性失業潮挑戰下,拿什麼「惠臺」?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近日針對「惠臺卅一項政策實施周年」,揭示了:「多家臺企享受稅收優惠,並標得北京新機場、港珠澳大橋、杭州印象西湖大型燈光秀等政府採購項目;更有多名臺人考取熱門行業執照、臺人赴中就業實習的人數亦保持穩定增長」⋯⋯。

然而,馬曉光沒說的是,中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邱小平坦承了:「今年中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全年需要解決的勞動力在 1500 萬人以上。」從各項數據來看,中國今年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更較往年明顯 ── 受累於美中貿易戰、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市場低迷,陸資企業裁員消息頻傳,招聘廣告大減,「就業寒冬之聲」再起。中國今年人力市場的主旋律就是「降薪」與「裁員」,真正的就業寒冬恐怕還未真正到來。

決議為小微企業減稅、犧牲政府稅收,是李克強不得不然的「必要之惡」:因為中國的小微民營企業數量龐大,從業人數占中國就業市場將近八成 ── 如果中國百姓無以為繼,必將衝擊中共政權的穩定性。

美中貿易戰後,中國百萬家企業恐將倒閉、外商相繼出走的風聲更是甚囂塵上 ── 美國軟體公司甲骨文(Oracle)日前在中國區近千人的大規模裁員,正再次突顯貿易戰讓企業不得不「選邊站」,也必然造成中國經濟下滑、就業降低等風險增高的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

從在地生活面來觀察:位居中國前列的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在網路上發出的招聘廣告,自 2018 年 4 月的 285 萬則,至 9 月只剩下 83 萬則。同時,根據陸委會的輿情蒐集顯示,畢業於中國「985」菁英大學的軟體工程科系碩士生,兩個月內投了約廿份履歷,希望獲得央企、國企和銀行賞識,但回覆可參加筆試的只有個位數。

簡單來說:無論是中國人或赴中覓職的臺灣人,至少都得面對每年近八百萬畢業生的強勢競爭;而在如今中國就業職缺限縮、彼此競爭強勢的此刻,這個機會只會更低 ── 這是多數媒體鮮少揭露,赴中就業的第二個風險。

風險三:薪資不如預期,甚至難追物價漲幅

關於赴中就業,許多臺灣人其實看上的是薪資,但關於這方面的資訊,經常是「個案而非通例」,甚至有不少「以訛傳訛」的現象,導致不少臺灣人誤認為「同樣工作,在中國薪資高到臺灣的三倍或五倍」── 事實上這樣的案例不是沒有,但僅限於極少數的專業人士和領域,在未來也越來越難出現。

中國的騰訊智庫,發表了相對較為完整的薪資調查《 2019 國人工資報告》(參見下圖三):整體來說,上海、北京、深圳經濟發達,高收入群體集中,在全國月薪超過人民幣一萬元的人數,在所有城市排名中名列前三甲;而蓬勃興起的城市南京、杭州緊追在後,更已超越一線城市廣州。

在「相對於高收入」的群體中,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五座城市整體受訪者,月薪主要集中在 5000 至 8000 人民幣區間,該區間人數占該城受訪者總数比例分别為28.59%、24.32%、29.57%、29%以及 33.68%;而南京受訪者中月薪以 3000 至5000 人民幣居多,占受訪者總數比例為 28.38%。

這樣的薪資收入區間是高是低?每個人觀感不同,但顯然並不如「傳說中」是臺灣的數倍。

另外,受中國經濟高度震盪等因素影響,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工資不如預期」,且七成受訪者因為工資考慮跳槽。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月薪過萬人數與工作年資呈正相關,但在中國工作十年後,月薪高於一萬人民幣的人數依然不足三成 ── 這顯見在中國,「工作經驗」不是影響工資水平的唯一因素,想要得到高薪,必須盡可能擠進「互聯網、房地產與金融市場」的競爭紅海中,較容易獲得令人欣羨的工作報酬。

不過話又說回來,為了月薪超過人民幣一萬元(約新台幣 4 萬 6 千元),是否構成離鄉背井就業的誘因?生活上又會面對哪些挑戰?── 這就是赴中就業前,必須審慎考量的第三個風險。

騰訊調查《2019中國國人工資報告》。圖/騰訊智庫

事實上,赴中就業的「生活成本」,非常需要完整充分的心理準備:日前有國人於《商業週刊》分享居住中國的費用(參見下圖四),當中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房租,約佔收入的三至六成不等,甚至依個人需求而調升,顯見「中國居、同樣大不易」。

此外,在中國高教機構(大學)任教的臺人,授課必須接受錄影錄音「自我審查」,課堂內亦有「思想檢查員」一同參與課程,隨時舉報不適任教師,隨時得面臨解聘風險;在中國新媒體任職的臺人,同樣得面對日漸風行的「整改」,不得對外聲張申訴,否則延長整肅期程長期癱瘓網站——這並不是特例,包含知名的今日頭條、搜狐、鳳凰網、快手APP 都難倖免於難。

簡而言之,在居住與就業、「政治風險」均增高的雙重壓力情形下,「赴中就業」前真的必須自問:自己是否真的能夠適應這樣的環境?又得到的資訊是否全面,還是只是一面倒的「唱多」,因而讓自己未注意到風險?

與中國比鄰的臺灣,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都得持續「面對中國」── 我們無需對之過度美化或醜化,但也必須盡可能地認清其真相與趨勢。

在國人赴海外就業人數屢創新高的此刻,望向美中貿易戰火、變動的世界時局及中國此刻與未來的變動,除了戒慎恐懼之外,赴中就業的風險也與日俱增,切莫等閒視之。

中國各城市房租佔收入比。圖/中國官方統計(筆者重製)

執行編輯:陳慈晏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中美貿易戰背後,「強國們」到底在爭什麼?
●美股下跌、中國經濟低迷,都是貿易戰惹的禍?請從宏觀角度看國際,別再「獵巫」!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