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誠品暢銷榜第1名、最多金句的作家Peter Su:先相信自己,別人才會願意相信你

Cheers 快樂工作人

發布於 2019年03月22日02:00 • 盧智芳

Peter Su在出版業締造的紀錄,用「掀起旋風」來描述,毫不為過。2015年的《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銷售超過10萬本;2016年又以《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繼續蟬聯誠品書店當年度百大暢銷排行榜第1名。

隔了兩年再出新作《在顛沛流離的世界裡,你還有我啊》,書名依舊帶著濃濃的“Peter Su”風,但談起過去700天,Peter Su卻帶著深思神情說,「顛沛流離」這4個字,是他內心的寫照,在逃避與面對之間,「像是打了一場仗」。

逃避的,一度是來自四面八方的評價;面對的,則是在掌聲、噓聲中曾搖擺的自己。然後重新整裝,凝聚目光,邁開步伐。

單純只用「網紅」、「文青」來定義Peter Su的人,顯然不夠了解他。Peter Su崛起的故事,其實更像是一齣「開了外掛」的人生勵志劇。

在台東長大, Peter Su因為喜歡攝影和畫畫,15歲就決定獨自北上求學,到台北復興商工念設計。之後進入廣告公司上班,但本來是職業軍人的父親,卻在9年前中風倒下,當時他才知道,為了支應自己的學費,家裡欠下一筆債。

為了還債、為了讓父親接受更好的醫療,Peter Su把家人都接到台北,改當接案設計師,好兼顧工作與照顧父親。夜深人靜時在網路上的書寫,是他自我療癒的出口,沒想到卻引來大批粉絲追蹤和分享,也鋪陳出一段他始料未及的奇幻旅程。

或許正因帶著與現實搏鬥過的痕跡,談起意外的成名經歷與人氣,Peter Su眼中沒有太多志得意滿。一邊想、一邊說,偶爾還會帶著靦腆笑容停頓下來,講的反而是這段期間的探尋和自省,還有那念茲在茲的初心。

採訪最後,問Peter Su:「你希望讀者想到你時,腦中會浮現出什麼?」

「就是一個喜歡寫字和攝影的男生,」他回答。「不用貼上任何標籤,只是一個正在做他喜歡做的事的人。」

Q1:跟兩年前出上一本書時比較,現在的你有什麼不同?

這兩年,我做了很多嘗試,包括當電視節目的旅遊外景主持人、去師大上課念心理學,做了很多說很久、卻一直沒去做的事,只為了消除心中的不安。這不安源自於很多事來得太突然,包括成為一個作家,生活發生改變,這都不在我的預期內。而在各種多出的「有」和消失的「沒有」之間,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在忙碌中,我似乎忘記了。

所以,我試著給自己一點時間摸索。很妙的是,活到30歲,竟然還要重新認識自己,這其實是種很混沌的狀態。

Q2:為什麼是不安?在寫下書市的驚人銷售紀錄後,不是應該站上自信的高點?

我不是安於現狀的個性。我當然知道寫什麼樣的文字、什麼樣的書,讀者會喜歡,但我不想這樣。我想突破,但當下又沒辦法突破時,就必須去尋找新刺激,拓展一些平常生活沒有的觸及。

就像那半年出外景,必須深入當地人家生活,學到了很多自己旅行看不到的事。這讓我想起第一次旅行時,我對一切都非常好奇,然而現在去機場、Check in、放行李、下飛機,我按照習慣的節奏走,再也沒有從前的心情。

我開始陷入掙扎:要嘛妥協,承認現在的自己;要嘛抗拒,回到過去。前一年,我都處在這樣的拉扯中,一直到我決定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所以寫這本書之前,我釐清了很多問題。我不再去挑戰本來不是我擅長、喜歡的事,也不必去刻意寫什麼、討好任何人,這是我最初的盲點──我以為我應該多寫些不屬於我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不同面向的我。而事實上,我真正該做的,是用我自己的風格,但以不同方式呈現出來。

Q3:之前的成績,為你帶來壓力嗎?

上一本書出了之後,在網路上看到大家很多意見。於是,我曾嘗試發過幾篇文章,和以往的發文形式不同,但發現這麼做的結果是,本來喜歡我的讀者覺得很奇怪,而不喜歡的人只會更不喜歡。我從中體會到:不要勉強自己成為對方希望的樣子。

去年我旅行了3個月,本來一直沒有動筆寫,一直到回來兩、三個月後,和朋友聊起,才覺得這些故事很精采,裡面的人物,我可能這輩子再也不會遇到,沒有記錄下在彼此生命中出現過的證據,很可惜。這本書完全不是事先計劃好。

可能因為這兩年的沉澱,我慢慢覺得,即使發生不好的事,也就「算了」,先放著吧。所謂「算了」,不是不在意,而是兩個月後,或許會發生另一件事,讓我知道為什麼當時發生這件事。現在我的心態是:學習擁抱所有的安排。

我想,我可能要走「佛系作家」路線(大笑)。

Q4:說到「作家」兩個字,你怎麼看待這個身分?

寫第一本書時,我完全沒有想過銷售成績,一直到第2、第3本時,開始引起討論。我本來是設計師,寫作只是因為我想做,並不是跟誰比書賣得好。比起銷量,把我爸爸的故事寫在第一本書裡,在每本書中都有我想說的話,這才是我認為的「光環」。

一直到這兩年,別人問我在做什麼時,我才慢慢會回答「作家」,之前都說「喜歡寫字的人」。當「作家」兩個字出口,壓力就很大了,畢竟,過去我對作家有一個想像的樣子。不過,接觸出版業之後,我漸漸知道作品有很多類型,不是只有文學創作,也就不再執著於能否成為「文學作家」,這可能滿難達到(笑),但我可以在非文學類中找到一片天地。

前面要多加幾個字,我是「非文學」作家(大笑)。

Q5:不管哪種類型的創作,最終無非都是為了引發讀者共感。這麼多讀者對你的文字有感,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我寫的都是日常生活,就像是「民生用品」,大家都會用。因為我也沒有太多詞彙,用的是簡單的語言,可能對很多沒有強烈閱讀習慣的讀者來說,比較容易入門,就像輕鬆地和朋友聊天一樣。

對某些人來說,生活的壓力已經很大了,不需要再用很困難的方式閱讀,才能得到救贖。加上我在網路上常用圖片搭配文字,大家對圖像的接受度也比較高。

Q6:文字愈短愈需要精準,才能一擊到位,這往往比寫長文更難。你這種能力從哪裡來?

我很多靈感都是來自和朋友的對話,每次講著講著,總會有人突然「一語驚醒夢中人」。「天啊,這句話講得太對了吧!」這時我就會趕快記下來,再用我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愈是不經意地脫口而出,其實愈是對生活的核心解釋,如果刻意地加上太多修飾,反而打不到別人心裡。

就像聽歌時,歌手的破音、瑕疵,有時才是最有力的一擊。對生活說的話,或許看在科班出身的人眼中,不是最完美的形容,但卻是大家面對每一天時需要的精神。

Q7:造就出許多讓人琅琅上口的「金句」後,你自己最喜歡哪一句?

我在每本書裡都藏著我爸爸對我說的話,這裡面有情感的投射,是其他字句沒辦法比擬的。

有句話影響我很深,直到現在。就是「功課不好沒關係,最重要是找到一件你喜歡的事,然後去做。」

人總有茫然的時候,這句話讓我在選擇時不會跑出軌道,不管怎麼選,都是基於我喜歡的事。

聽起來是很簡單的邏輯,但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沒有按照這個邏輯走。

「有人相信我,我才敢相信自己」,這是很多人現在的通病,但問題是必須反過來,你要先相信自己,別人才願意相信你。

我不能透過這些文字真的幫助人,但我希望讀者可以藉由文字,自己相信自己,才有辦法改變自己、改變身邊的人。

快問快答

▼一個人時喜歡做的事

唱歌,亂唱。

▼創作時的奇特習慣

小酌,還有半夜打電話騷擾經紀人,不論時間。因為寫到某個狀態時,會馬上希望有人可以分享,可以講話,還有跟對方確認:到底是不是我寫的這樣。

▼讀過最多遍的書

《45%的天堂》。對於寫一本跟旅行有關的書,它對我有啟蒙的效果。

▼看過最多遍的電影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女主角長得很像我媽媽,我很愛我的家人,以我媽為傲。

▼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

前天,看歌手艾美懷絲(Amy Winehouse)的紀錄片“AMY”時,忍不住掉淚。

▼最喜歡的顏色

紫色,有一種神祕感。

▼現在的夢想

去國外旅居一段時間。想去美國的猶他州或鳳凰城,因為那邊有很多國家公園,接觸大自然時,我最有靈感。

▼想對讀者說的話

勇敢去做心中想做的事,不要害怕別人說的話,因為我走過來了,你也可以。這是對我的讀者說的,不是我的讀者的話,就參考囉。

【延伸閱讀】

〉〉懂得愛自己,才會有人愛你──熬過社會壓力、孤單寂寞後的體悟

★ 一鍵加入Cheers【LINE@】好友:實用工作術完整掌握

※本文原刊載於《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214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內容,請見《Cheers快樂工作人》。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