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觀光勝地吉貝沙尾「舌頭不見」 各界急尋原因

自由電子報

更新於 2019年05月23日11:53 • 發布於 2019年05月23日11:53
吉貝沙尾原本是舌頭狀,直接延伸入海。(澎管處提供)
吉貝沙尾原本是舌頭狀,直接延伸入海。(澎管處提供)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北海觀光勝地吉貝沙尾,近年來沙尾變短變寬,究竟沙流向何處?各界眾說紛紜,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中山大學進行學術研究,與東北季風、防風林、疏浚及離岸堤等興建都有關係,還要長時間監測才能確定。

根據中山大學研究資料顯示,吉貝沙尾由2006年至2015年共10年間,東側灘線呈現往海側發展現象,平均前進14.22公尺,但南側則侵蝕縮短,西側灘線大致維持穩定,但沙尾末端持續受到侵蝕並縮短,導致原本是舌頭狀的沙尾,現變成腳板狀,各界都好奇究竟沙尾的沙流向何處?

針對外界質疑,中山大學研究報告也提出可能是「自然營力」及人為因素,澎湖東北季風海洋營力作用都是由北向南趨勢,但若漂沙受到攔截就會導致沙源減少;另外林務局1986年在沙尾北側廣植防風林,攔截西岸原本南向風沙,而吉貝港每5年一次清港,航道疏浚土方都移往他處,都是可能人為減少沙源的主因。

另外,原本有台灣石滬故鄉之稱的吉貝嶼,總計有88口石滬,密度高居全國之冠,但受到沙源減少及水文流向改變,北面形成大面積潟湖地形,沙子淹沒北面石滬,而西面則較多人為破壞,只剩下東面還有部分石滬,可見自然現狀改變,也影響到島民生活,中山大學建議長時間進行監控,或進行人工養灘,但澎管處因經費有限,可能傾向讓吉貝沙尾形狀自然發展。

現在沙尾的形狀,則像是一個腳板。(澎管處提供)
現在沙尾的形狀,則像是一個腳板。(澎管處提供)
吉貝北面出現潟湖地形,大批沙子堆積此處。(記者劉禹慶攝)
吉貝北面出現潟湖地形,大批沙子堆積此處。(記者劉禹慶攝)

點開加入自由電子報LINE官方帳號,新聞脈動隨時掌握!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