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英國首相選舉人僅佔全國選民 0.3%,民眾感覺被忽略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7月23日07:21 • 國際譯開罐/王新茜

英國前首相梅伊於 5 月 24 日宣布辭職後,歷經多時的英國執政保守黨的黨魁選舉,結果將在 23 日公布,這也代表英國新任首相人選將同時出爐。

此次選舉由 16 萬名保守黨黨員投票,從 7 月 6 日開始,最後投票日是 7 月 21 日,並在英國時間的 22 日下午 5 時 30 分結束投票。只要獲得超過 50% 選票的候選人,就將成為政黨未來的領導人。據《The Telegraph》報導,23 日的早上 11 時 45 分將公布新任黨揆人選;隔日(24 日),已宣布辭職的現任首相梅伊,將進行她最後一次的「首相問答」(Prime Minister’s Questions),之後再到白金漢宮向女王正式辭職。

自梅伊宣布辭職之後,候選人強森(Boris Johnson)和杭特(Jeremy Hunt)的民調就相差甚遠,強森持續領先。根據 BBC 7 月 11 日的民調,強森獲得 71.8% 的高支持度,杭特僅獲 28.3%。所以,大多數英國媒體都確信,新任首相將會由強森接任,《The Telegraph》在解釋選舉流程時,更直接寫上「Boris Johnson 預期將宣布成為執政黨選舉的贏家」(Boris Johnson expected to be announced as winner of the Tory leadership contest)。

強森(Boris Johnson):英媒預估將當選

記者出身的強森 ,讓他打響名號的便是他在布魯塞爾期間為《The Daily Telegraph》寫過一系列批判歐盟官僚主義的文章。他的政治生涯從 2008 年當選倫敦市市長開始,4 年後成功連任;2012 年的倫敦奧運,則是世界認識他的開端。而自 2016 年開始,強森便是脫歐的強力支持者,他曾說:「這(脫歐)是我們拿回國家控制權的唯一機會。」同年,梅伊任命他為外交大臣。

強森支持所謂的無協議脫歐 (not deal exit),不少保守黨黨員也視之為一種解決目前困境的方法。目前英國與歐盟尚未對退出協議達成共識,因此如果照常執行脫歐的話,在沒有協議的情況下,表示英國將失去 21 個月的過渡期。許多經濟學家警告:這麼做將可能使食物價格上升,並嚴重的影響英國產業。

強森表示,若順利當選,將在 10 月 31 日之前正式脫歐,並聲稱無協議脫歐發生的機率微乎其微。他也希望能和歐盟有全新的協議,並強調在新協議談妥前,不會交出和解金。在財政政策方面,強森誓言要將課稅門檻從原先的 5 萬英鎊,提高至 8 萬英鎊,並且考慮「垃圾食物稅」(unhealthy food taxes),像是針對飲料課徵「糖稅」(sugar tax)。此外,強森也開出將在 2022 年,增加 2 萬位警察的政策願景,並且希望提高國家生活薪資(National Living Wage)。

杭特(Jeremy Hunt):存在感相對低

外交大臣杭特(Jeremy Hunt )畢業於牛津大學,也曾在日本擔任英文老師兩年。杭特從 2005 年擔任議員至今,曾擔任文化媒體體育大臣與衛生大臣。他同時是一名創業家,創辦課程平台公司,也因此結識妻子 Lucia Guo,她中國人的身分,也引起輿論熱議。

針對脫歐,杭特表示將組成新的談判團隊,訂定一個取代梅伊版本的新替代脫離協議,並和歐盟在 8 月時交涉。杭特也強調,將在有協議的的情況下脫歐,如果必要(necessary),就會「心情沉重」(a heavy heart)的退回,以無協議脫歐。作為創業家的杭特,在政策方面,希望讓英國能成為下一個矽谷,作為創新的樞紐,更希望將營利事業所得稅減至 12.5%。針對青年政策,杭特表示未來將建造 150 萬戶社會住宅。

選舉人僅佔全國選民 0.3%,大眾感覺被忽略

在外界普遍預測前英國外交大臣強森(Boris Johnson)將會勝出時,已經有兩名內閣表示如果強森當選,他們將在 24 日辭職,包括財政大臣哈蒙德(Philip Hammond)跟司法大臣高克(David Gauke)。

當 BBC 問哈蒙德是否認為自己將在這週、新首相上任之後被「開除」(sack),他說:「不會,我確定我不會被開除,因為到那時之前,我就會辭職了。」他更表示:「假設強森成為下一位首相,我明白他任職的條件將包括在 10 月 31 日接受無協議脫歐 (not deal exit),但這是我不支持的(I could ever sign up to)。」臺灣時間 22 日晚間,外交部歐洲與美洲事務國務大臣鄧肯(Alan Duncan)也宣布辭職。

此次參與黨魁選舉的黨員大約有 16 萬人,其中 40% 的黨員為 65 歲以上,且多數都是白人男性,只佔英國登記的選民中的 0.3%。其中一位黨員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也表示:「我認為這 16 萬人就能代表投票人口是錯誤的。」

許多英國人民在這個關鍵時刻,也開始質疑民主的基礎,尤其是年輕族群,無論是傾脫歐(pro-Brexit) 還是傾向歐盟(pro-European Union)的青年,都認為自己「被忽略」(left out)。據《獨立報》22 日報導,民調顯示 53% 的英國大眾,認為自己不被任何的政黨所代表(represent)。

任職於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Strathclyde University)的教授 John Curtice 爵士,22 日刊登於 BBC 的文章便認為,脫歐的僵局已經讓無論是保守黨還是工黨的支持度明顯下降,使得兩黨過去傳統的「鐵票倉」(dominance of the electoral landscape)正面對史無前例的挑戰。因此,無論新任總理是誰,是否會啟動大選,兩黨都沒有十足的信心,可以拿到多數選票。

執行編輯:林欣蘋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關於勞資糾紛:我為何在年節前夕果斷辭職?
●英國首相梅伊辭職演說(中英全文)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