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自駕車大爆發!龔明鑫:盼2030年無人大巴能上路

數位時代

更新於 2018年07月12日09:04 • 發布於 2018年07月12日07:25 • 高敬原

無論是一般的商用客車,或是短乘接駁的小型巴士,這幾年無人車的發展絕對可以用「大爆發」來形容,根據工研院IEK預測,隨著自駕車、車聯網時代的來臨,到了2030年自駕車市場將有高達8,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這將翻轉人們對車輛的認知與使用,更將衍生出完全新的生態系。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認為,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技術,在軟硬整合下在無人車領域是很有機會的。

以監理沙盒精神,讓創新不受限制

「因應無人載具興起的國際趨勢,政府要替國內產學研界打造創新實驗友善的法規環境。」經濟部次長龔明鑫在「台灣車輛國際論壇」上表示,行政院已經在今年(2018)五月通過無人載具實驗條例草案,目前已經函送立法院審議,希望立法院在下一個會期就能夠通過。

為了排除法規的障礙,建立一個安全友善的創新環境,龔明鑫談到,「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就是以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精神為基礎,讓產學研各界能在特定的範圍下,暫時不受監理規範束縛,讓創新得以萌芽。

邁向無人車未來的第一步,就是要實現汽車電動化,行政院在去年底已經拍板定案,政策將朝2030年電動駕駛大巴上路、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所有汽車都可電動化的目標邁進。工研院在本月初公布了國內首部「無人自駕中型巴士」以及「自動駕駛商用車」,技術方面主打適合亞洲特殊的道路狀況,要透過模組化的技術輸出,打造自駕車產業鏈。龔明鑫認為今年可以定調為「台灣自駕車技術推展元年」。

經濟部次長龔明鑫表示:「因應無人載具興起的國際趨勢,政府要替國內產學研界打造創新實驗友善的法規環境。」
經濟部次長龔明鑫表示:「因應無人載具興起的國際趨勢,政府要替國內產學研界打造創新實驗友善的法規環境。」

像是經濟部就結合台灣20多家業者,推動包括自駕電動小巴、自駕商用物流車、電動自駕中巴的三大旗艦隊,目標是在2020年能達到Level 4無人車等級(在特定道路及環境下達到全自動駕駛),在開放場域展開測試。其中工研院研發的「無人自駕中巴」,將於今天11月10日~12月29日台中花博期間,於特定的開放式道路上,開放一般民眾試乘。

此外,龔明鑫也分享台南沙崙綠能科學城的無人車封閉實驗場域,也將在今年八月完工,目前已經在盤點國內具有研發自駕車技術能力的單位,未來能利用這個場域進行測試。只要實驗條例通過,相關政策、法律到位後,再加上將完工的實驗場域,龔明鑫認為這將有助於政府與民間龔同推動台灣無人車產業。

余宛如:好的政策,可以讓世界看到台灣

「無人車是十兆美元的產業,台灣可以吃到多大?一切要看政府的決心,才能讓整個產業發亮。」立委許毓仁認為面對任何新的技術與事務,法規就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此政府在推的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也都涵蓋了支持創新的精神。

無人車的發展,也跟一個地區的交通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許毓仁也談到,台灣最適合的是無人車等級在Level 3以下,以大眾交通運輸載具為主的形式,像是工研院最近發表的「自動駕駛中巴ITRI ADV」就是以這樣的概念為核心,鎖定可搭乘20名以上乘客的中高運量需求,以雙排座椅、類捷運的方式運行。

研院最近發表的「自動駕駛中巴ITRI ADV」,就是以雙排座椅、類捷運的方式運行。
研院最近發表的「自動駕駛中巴ITRI ADV」,就是以雙排座椅、類捷運的方式運行。

「自駕車是重要的發展項目,會需要一個全新的生態系,更將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立委余宛如談到,新技術的變動是非常快速的,除了支持行政院的「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她也期待立法院能在下一個會期,將此法案作為優先法案,「如果我們有一個好的政策,就可以讓世界看到台灣。」不過余宛如認為無人車產業也有其挑戰,從車輛主體、車跟車之間的互動、聯網感知系統、智慧號誌、地圖等,這些東西都必須要有系統性的規劃。

余宛如談到,新技術的變動是非常快速的,除了支持行政院的「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她也期待立法院能在下一個會期,將此法案作為優先法案。
余宛如談到,新技術的變動是非常快速的,除了支持行政院的「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她也期待立法院能在下一個會期,將此法案作為優先法案。

另外,隨著有「史上最嚴格個資法」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定(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在今年五月正式生效,立委許毓仁也提到,為了無人車所交織出來的系統,勢必將蒐集大量數據及資料,因此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必須注意所有蒐集的資料,必須受到GDPR規範,而這些都是無人車的挑戰,也是政府及民間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

每日精選科技圈重要消息,歡迎加入《數位時代》LINE@!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