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精神科跟心理諮商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我該看哪個?

Heho健康

更新於 2019年04月20日06:25 • 發布於 2019年04月20日04:00 • 盧映慈

心理治療的需求在現代越來越多,不過到底應該從精神科開始、還是心理諮商開始,許多人並不是那麼的了解。而心理諮商的諮詢費用也並不便宜,但大家對精神科的印象就是「開藥」,怎麼選擇就成了一個大難題。

來精神科可以看到什麼?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說,精神科跟心理諮商目前在台灣的法規底下,最大的差別的確是精神科可以開藥、心理諮商不能開藥;但其實精神科專科醫師、尤其是小兒精神科醫師,雖然看起來都專攻藥物、生理學,其實絕對都有受過心理治療的訓練,只是在眾多時間、金錢的限制之下,沒辦法給患者完整的心理治療。

而患者來看精神科的時候,通常會很希望醫師給一個「解決方法」,但問題並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可能期望醫師在短短的初診30分鐘內(有時甚至不到30分鐘)就給出一個答案。蔣立德說,所以對於精神科醫師來說,第一時間會先開藥解決患者的生理狀況,像是失眠、食慾不振等。

但是有些患者進來精神科診間,想要的可能是一個傾吐的對象,自己也思考過很多問題產生的原因,所以可能會試圖想要跟醫師討論,但蔣立德說,「有時候患者自己想出的理由並不是真正的原因,有些人還會因為生理狀態不好,而降低省思的能力,以我的經驗來說,比如憂鬱症的患者,很多人吃藥之後,原本想不通的點突然就想通了,這是之前的思考都沒辦法突破的點。」

當然這些可能只是表層的原因,但對於醫師來說,表層的原因解決了,才有辦法往下繼續挖,尤其是第一次,生理上的問題需要被解決,因為很多認為是心理上的問題,其實也脫離不了生理。

心理諮商可以得到什麼?

而心理諮商受到的生理科學訓練比精神科醫師少,但是有更完整的時間可以對患者做心理評估,不過心理治療需要的時間非常長,如果以做8~12次左右、每週一次、每次50分鐘的一套完整療程來說,前4次都還在「蒐集資料」,包含生理評估、病史、症狀、發作的頻率,還有患者口述的過去事件等等。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諮商心理師會運用一些方法,引導患者慢慢釐清這些情緒、感受的問題可能的來源,比如有邊緣型人格疾患的人,可能來自於小時候被主要照顧者不當對待的經驗,像是家暴、精神虐待,因為拿捏不準照顧者會怎麼樣對待自己,因此產生疏離、自虐、空虛跟認同困擾的感覺。

找到可能問題的源頭後,諮商心理師會引導患者去面對問題,思考解決的方向,有些並不嚴重的可能12次後就可以結案,但有些情緒困擾嚴重的人,可能要持續做好幾年以上,試圖找出影響心理狀態的原因。

不過前述提到,心理的問題可能來自生理狀態或是心理狀態兩者,所以或許在踏入心理治療前,如果出現了很明顯的生理變化,像是睡眠習慣改變、食慾改變,建議可以先從精神科開始入手,如果真的有需要做心理諮商,可以跟醫師討論,請他們協助轉介,透過轉介,心理諮商的經濟負擔也會降低。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週末心理話》太想做個好人,結果自己遍體鱗傷
容易討好別人嗎?心理測驗:你的內在小孩有好好被照顧嗎?

文/盧映慈 圖/盧映慈 圖片來源:freepi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