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照抄不來的福利之國:瑞典如何打造樣樣出色的「資優生」國家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4月24日08:32 • Ray Loa/哈佛商學院最發人深省的課

穿著 H&M 的衣服,聽著 Spotify 上的音樂,房間裡用的是 IKEA 的家具,也許開著 Volvo 的汽車。這些我們生活中再自然也不過的國際品牌,有一個共通點——他們全部都是「瑞典製造」。

除了擁有眾多國際企業之外,如果我們看看可以拿來評量「國家 / 地區表現」的全球性指標,在過去幾十年來,人口不到 1,000 萬人的瑞典,驚人地在所有指標上都名列前茅。如果說地球是一間教室,每個國家 / 地區是一個學生,那瑞典無疑是品學兼優、樣樣出色的「資優生」!

讓我們先簡單看看,瑞典過去 5 年的幾個數據:

◆ 2018 年聯合國永續經營指標排名世界第一
◆ 2017 年富比世調查「全球最適合做生意」的國家排名世界第一
◆ 2017 年 US News 調查全球最適合女性居住的國家排名世界第一
◆ 2015 年新創企業獨角獸(市值 10 億美元以上)數佔人口比例全歐洲第一
◆ 2013 年世界幸福指數排名世界第 5 
◆ 2018 年全球人均 GDP 排名世界第 11

在哈佛商學院的全球新興市場(Global Emerging Market)這堂課,我們研究各個國家 / 地方的發展脈絡並換位思考 —— 如果你是這裡的政府 / 企業 / 人民,你會怎麼做?其中一個發人深省的案例是,瑞典如何從一個氣候寒冷、人口又少的小國,在數十年內發展成為一個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且擁有眾多新創及國際企業的「資優生」國家呢?

1950–1970年代:全世界都想學的「瑞典模式」

近代瑞典的第一次經濟崛起,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當時的歐洲大國因為戰爭百廢待興,於戰爭中保持中立的瑞典於是抓緊機會,出口鐵礦、木製品、鋼鐵製品到歐洲用於重建,賺進了大量的財富。

有趣的是,這些突如其來的財富,並沒有像許多國家導致貧富不均及社會動盪——原因是瑞典長久以來奉行「瑞典模式(Swedish Model)」的信念(註:包含於「北歐模式(Nordic Model)」的概念之下) —— 高稅率、福利國家、工會集體談判、自由市場,一言以蔽之就是「重視重分配的資本主義」。長期執政的社民黨更透過薪水控制、稅制及社會福利支出,確保國內的財富分配平衡。

薪水控制:舉例來說,政策規定嚴格的「同工同酬」,不管公司的獲利情形、大小、地點,只要做的事一樣,雇主就必須給你一樣的薪水;另外,出口產業若因為賺錢調漲薪資 1% ,政府要求所有產業也必須調漲 1% 。最後,為了防止薪資調漲過高對產業競爭力帶來的衝擊,政府也限制薪資調漲幅度不得高於生產力成長幅度,確保這是「合理範圍」內的調薪,避免通貨膨脹。

稅制與社會福利:雖然瑞典的公司稅並不高,但在加上資本利得稅與財富稅後,整體稅率卻是全世界數一數二高的。課徵到的錢,主要用來支持高昂的社會福利支出,從出生到死亡,覆蓋的層面之廣,讓瑞典有「福利之國(Welfare State)」的美稱。

舉今天的例子來說,瑞典的教育是免費的,從小學到大學不收任何學費,政府還提供各種獎學金以及學生貸款;瑞典的父母在小孩長大到 8 歲前,可自由分配長達 480 天的給薪育嬰假(領 80% 薪水),另外父親額外有 90 天的給薪育嬰假,鼓勵男性花時間帶小孩。

「又有錢又平等」的瑞典模式,在 1970 年代的國際間紅極一時,許多國家派出它們的經濟學者來到瑞典取經,想著要怎麼樣才能成為下一個瑞典。

1980–1990年代:自己造成的「死亡漩渦」

然而,出口暢旺的經濟狂歡派對,終究得迎來終局——別忘了瑞典的經濟成長幾乎完全仰賴於出口,但隨著全球石油危機導致的經濟蕭條,出口產業的動能一下子減緩;更慘的是,政府在擁有極大影響力的特殊利益團體掌控下,「解套」了薪水調漲必須與生產力增加掛鉤的公式,讓瑞典的產業兩年內成本一下子暴漲了 30%,又再度衝擊了出口競爭力。

失去競爭力的企業被迫開始裁員,政府為了吸收失業人口則擴張許多政府相關職位,政府支出提高,只好進一步提高稅率,企業競爭力又被削弱。

1990 年代初期,瑞典 GDP 衰退 6% ,出口大跌 17% ,整個瑞典經濟就像陷入自己造成的「死亡漩渦」之中。

2000 年代至今:浴火重生的科技創業大國

經歷過崛起與低谷,瑞典政府與人民也開始真正深刻地思考:「我們究竟想要怎麼樣的生活呢?社會福利支出,如何與經濟發展取得平衡呢?」

經過幾任政府的輪替,稅制改革及市場自由化,瑞典人民對這些問題給出了答案:「是的,瑞典應該是一個福利之國,但必須量入為出,並確定社會福利支出能為國家生產力帶來貢獻!」

沿著這個脈絡思考,政府聚焦到了「資訊科技」與「新創企業」兩大領域。

資訊科技:雖然瑞典開始佈建網路的時間較晚,但速度與決心卻極為驚人。在 1995 – 2005 短短十年間,網路滲透率由 5% 暴漲到 85% ,手機滲透率由 22% 到飆破 100%(意思是平均每個人擁有超過一隻以上的手機);相比發明網路與手機的美國,在2005 年的網路及手機滲透率卻分別只有 68% 和 69% 。

瑞典愛立信集團(ERICSSON)也利用在瑞典市場的成功經驗,積極參與制定 3G 和 4G 標準, 2000 年成為全球最大的 3G 系統供應商; 2009 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啓用全球首個 LTE4G 網路。手機與網路及早的普及,也讓瑞典成為資訊科技與新創企業的溫床。

世界資訊科技巨人 — 瑞典愛立信集團(ERICSSON)總部。圖/截自www.ericsson.com

新創企業:比起「新創企業之國」以色列,是政府「由上而下」地主導政策(詳見《「槍桿、吵架與創業」──以色列如何成為新創企業之國?》一文);瑞典反而是「由下而上」的營造支持創業的環境。

許多瑞典創業家一再地提到:「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就像安全網,讓我更能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創業之中。」新創太陽能公司 Trine 的創辦人 Sam Manaberi 也說:「(創業失敗)最壞的情況就是我沒有薪水,但是我的小孩還是能享有醫療及教育。」他繼續說道:「這跟我在美國的情形,比起來真的好太多了⋯⋯。」

同時,充沛的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以及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資源,也讓募資變得相對容易。曾在瑞典領先私募基金工作的 Ken Zhou 提到:「在歐洲市場,除了倫敦之外,投資基金最關注的就是瑞典⋯⋯除了企業本身創新且有出口競爭力之外,這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穩定性也至關重要,因為我們重視的是長期回報。」

資金、人才、社福制度、網路環境、政府效率,種種看似「被動」的因素疊加起來,卻形成了歐洲支持創業最好的環境。 2015 年,瑞典的新創企業獨角獸(市值 10 億美元以上)數量佔人口比例全歐洲第一,誕生了包括 Skype 、 Spotify 、Mojang(知名遊戲 Minecraft 開發商) ⋯⋯ 等耳熟能詳的新創企業,被譽為「獨角獸工廠」。

2019 年的今日,瑞典可以很驕傲地說:「我們辦到了!我們打造了新的『瑞典模式』!」在保有極高人均 GDP(瑞典 53,873 美元;美國 62,606 美元;台灣 24,971美元)的同時,瑞典也有著極高的社會福利支出佔 GDP 比例(瑞典 26.1%;美國18.7%;台灣11.4%),尤其在世界幸福指數或人類發展指數上,排名都名列前茅。

瑞典的「獨角獸」新創企業代表:Skype、Spotify、Klarna、King、MOJANG。圖/Michal Gromek / CC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資優生」背後的三個關鍵成功要素

為了瞭解瑞典經濟發展背後關鍵成功要素,我訪談了曾在瑞典領先私募基金工作的瑞典朋友 Ken ,並歸結為三個原因:文化、信任、科研。

「Lagom」文化:Ken告訴我說:「”Lagom ”是瑞典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不太少,不太多,剛剛好。』⋯⋯這是瑞典人保持快樂的秘密。」我聽著心裡不禁想起小時候課本上寫的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Ken 繼續說道:「如果你觀察瑞典最大的家族企業 Wallenberg 家族,他們擁有像是 Ericsson、 Electrolux、 ABB等大型公司,甚至在1970年代擁有40%的瑞典股市市值⋯⋯Wallenberg 家族的經營理念主要不是追求財富累積,而是永續經營回饋社會。因此,他透過基金會將除了再投資之外的盈餘捐給大學,自成立以來已捐出美金27億元。」他看著我說道:「也許這在美國聽起來很奇怪,但大多數的瑞典人並不覺得『比鄰居有錢』是一件多麼值得炫耀的事情。」

對政府的「信任」:如果仔細想想「瑞典模式」為什麼可以成功執行?勞工為什麼能夠接受政府對於薪資調漲的諸多規定?在最底層支撐的,還是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 Ken 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說明:「現在的瑞典首相是 Stefan Löfven,他以前是工廠的焊工工人,慢慢由工會代表一路做到金屬工人聯盟的主席,最後成為社民黨主席與總統。」他繼續說道:「許多人民認為首相可以了解市井小民的心聲⋯⋯因為他也曾經是其中一個。」另外,瑞典政府也是世界排名第三清廉的政府,鮮少聽有貪腐案例,這當然也助於建立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對「科研」的重視:你可能不知道,世界科學研究的桂冠「諾貝爾獎」,就是瑞典化學家阿佛烈.諾貝爾以他的遺產設立的。自 1901 年設立以來,諾貝爾基金會共計頒發 935 個獎項,其中瑞典曾得過 22 個諾貝爾獎。另外,除了前面提到對於教育的支持之外,瑞典對於研發的重視也在世界前茅, 2015 年投入的研發經費佔 GDP 比例高達 3.27% (美國約2.74%;台灣約3.10%),是世界第 4 高。

每年由瑞典國王頒發的諾貝爾獎,被認為是科學研究者的最高桂冠。圖/AFP / Getty Image

想想台灣

「資優生」瑞典的種種表現固然令人稱羨,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他們也面臨著許多自己的難題:比方說最近幾年因為政治 / 經濟移民引起的移民問題,造成瑞典境內民粹主義(Populism)的呼聲日漸高漲;還有部分企業因為稅率過高,將總部移往歐洲其他國家造成的人才流失問題,這些都是瑞典正在面臨並著手解決的難題。

台灣不可能直接拷貝瑞典的成功模式,也不應該對其舉措照單全收。尤其是許多在瑞典可以被執行的政策,背後有數百年的文化、與公共論辨後的共識作為支持,搬來台灣恐怕也只會「水土不服」。但是看著瑞典的案例,的確有幾個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1. 在「政治光譜」上,我們要站在那裡?

也許是台灣的歷史使然,「資本主義」這個單詞,一再地重複出現在我們的教科書之中,神聖不可侵犯。但沒有人告訴我們的是,它帶來甚麼好處?甚麼壞處?我們還有其他選擇嗎?即使選擇資本主義,它也不是一個一刀切(one-size-fits-all)的模式。

我們可以走像是美國、新加坡一樣,讓市場在法制下自由競爭、贏者全拿,作為最終的裁決者,這樣可能「拼經濟」最有效率,卻也可能造成最大的貧富差距;我們也可以走像瑞典、法國一樣相對重視「重分配」,致力打造出社會福利之國,但也要承擔競爭力下跌或企業出走的風險。

台灣的兩黨政治,是以對於主權的不同意識形態分隔,但對於經濟發展的政策卻沒有顯著區分。在長久以來缺乏「經濟左派(支持政府干預市場經濟)」政黨的情況之下,我們對於何謂左派思想缺乏認識,許多人認為不受干預的自由市場經濟是唯一信仰;但如果我們看看台灣在世界排名領先的健保制度,以及大大領先美國、新加坡的貧富差距(差距越大排名越前,新加坡第 35 名;美國第 39 名;台灣第 111 名),又無法不承認台灣人民對於財富重分配的重視。

培養人民對於政治光譜的理解,對於「經濟左派(支持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經濟右派(反對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認知,並且刺激討論,甚至最後形成共識,會是幫助執政黨在擬定經濟策略時的重要基礎。

2. 我們如何重建對於政府的信任?

2018 年,台灣在世界貪腐指數調查中排名第 31 名(排名越前表示政府越清廉,瑞典、新加坡並列第 3 名;美國第 22名 ),看起來還行?但如果我們往回拉到 1998 年,排名是第 29 名—— 20 年間,排名上上下下略有變動,表示台灣的貪腐問題,可以說在 20 年間毫無長進!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政府如何杜絕並嚴懲貪腐案件?我們如何從小教育杜絕貪腐的價值觀?是重建人民對政府信任的第一步。

另外,在對於不同族群溝通渠道日漸分散的現代,如何在不同渠道上做好政策溝通(如:報紙、廣播、Facebook、Instagram、政府官網、工作會、實體站點…等),增加與人民溝通頻率並確保資訊正確性,也是一大關鍵。

瑞典在對於人民或是觀光客的溝通一向做的既創新又到位,比方像是瑞典馬爾摩市立的「真人圖書館」,讓讀者可以借出一個真人,用 30 分鐘的時間與你談談偏見,包括無業遊民、政治難民、愛滋病帶原者、穆斯林等等;瑞典觀光局設立「瑞典專線」讓你可以「打電話給瑞典」,一個志願服務的瑞典居民會接起你的電話,以他的經驗回答你所有問題;瑞典的政府官網做得像是新創企業的產品介紹頁一樣,以英文清楚解答「產品資訊」,包括歷史、政策、文化等等五花八門關於瑞典的問題⋯⋯。我們的政府也應該發揮創意,更全面、更開放地與人民溝通,逐步重建失去的信任。

執行編輯:陳慈晏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從瑞典反思台灣:個人主義適合我們嗎?──Interdependence or Independence?
●歡迎來到瑞典──全球最友善同志的國家之一,用幽默訊息「嚇阻」俄羅斯潛艦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