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鄉民

為求自保,剛果大蟾蜍擬態成劇毒毒蛇,連吐舌嘶嘶聲都模仿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19年10月22日02:37 • 發布於 2019年10月21日18:49

動物世界裡常出現獵物模仿掠食者外表以避免被吃掉的行為,最近一項歷時 10 年的觀察研究結果出爐,生物學家在非洲發現一種本身無害的蟾蜍物種,學會偽裝成世上毒性最強的蛇類之一,以逃脫被捕食的命運。

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會出於各種目的模仿其他物種的外表,這種行為稱作擬態,而最常見、研究最廣泛的擬態方式為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指一些本身脆弱無害的物種進化出類似有毒物種的外表以躲避天敵掠食,多數著名例子都是蝴蝶,比如台灣一個蝴蝶物種「金斑蛺蝶」,其雌蝶會擬態成有毒的金斑蝶來躲避天敵。

而最近一個爬蟲學家團隊剛完成歷時 10 年的實地考察研究,發現了自然界中第一個無害蟾蜍擬態成有毒毒蛇的案例。這種蟾蜍稱為剛果大蟾蜍(Sclerophrys channingi),居住在非洲雨林地區,身長可達 14 公分,由於和其他蟾蜍相比,剛果大蟾蜍體型相對較大,導致更加備受掠食者矚目,容易引來靈長類動物、蜥蜴、蛇、鳥類的獵捕。

為了挽回體型上天生的劣勢,牠們在過去幾百萬年內演化出和同地區有毒物種相似的外表及行為。首先,研究人員注意到蟾蜍背上兩個深棕色斑點和一條深棕色條紋、身體呈三角形,分布和顏色都類似劇毒毒蛇加彭膨蝰(Gaboon viper,學名:Bitis gabonica)的頭部,而爬蟲動物學家 Chifundera Kusamba 進一步觀察到剛果大蟾蜍會發出類似毒蛇吐信的嘶嘶聲(或者聽起來像氣球緩慢放氣的聲音)。

加彭膨蝰是毒性極強的彭蝰屬蛇類,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熱帶雨林地區,為世界上毒性最強的蛇類動物之一,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毒牙,且毒液產量遠勝其他蛇類。

▲ 加彭膨蝰的毒牙。(Source:Wikipedia

研究人員接下來比較了剛果大蟾蜍與加彭膨蝰的地理分布範圍,發現沒有加彭膨蝰的地區似乎也不會有剛果大蟾蜍,東部雨林則確定兩個物種的分布範圍有 11 個地點重疊,如果剛果大蟾蜍真的要擬態加彭膨蝰,那麼這種分布很合理,因為牠們的偽裝目的就是要嚇跑熟悉加彭膨蝰的掠食者。

根據遺傳進化數據對物種的定年方法,團隊認為剛果大蟾蜍和加彭膨蝰約在 400~500 萬年前首次共同演化。

研究告訴我們不能低估自然界動物的認知能力,在我們不知道的某些世界角落,動物正在發揮超乎意料的洞察力與生存能力。新論文發表在《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期刊。

(首圖來源:Colin Tilbury/Taylor & Francis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