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汽車

為你描繪多變生活樣貌,2020 Luxgen URX 1.8T 五人AR環景版

CarStuff人車事

發布於 2019年12月16日02:00 • Jason Hu

Written by: Jason Hu

十年,對於一家車廠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 Luxgen 來說是個漫長的時光。自2009 年 Luxgen 推出旗下首款作品 Luxgen7 MPV(後改稱 M7)之後,切入了當時毫無對手的國產 MPV 市場,再加上當時的對手 Previa 競爭力逐漸下滑,因此獲得國人廣大迴響,為 Luxgen 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先不論這十年來的風風雨雨,但可以肯定的是 Luxgen 在歷經如此跌跌撞撞,即將於 12/16 正式發表的 URX 可以視為「十年再起」的奮力一搏,無論是整車設計、甚至是車名命名都跳脫過去的傳統,但如此作法是否能讓 Luxgen 再度走上正途,且讓筆者娓娓道來。

開創新設計手法

IMG_2342.jpg
IMG_2342.jpg

對於 Luxgen 車型有所理解的讀者,你會發現從最早的 M7 開始一路到 U5,其設計手法都是差不多的,當然這對於塑造品牌形象是很有幫助的,但老是一成不變也不是辦法,所以在 URX 上面車頭直接連結到現在很流行的雙層式頭燈組,上半部為轉向燈與日行燈、下半部為 LED 大燈組,搭配「滿天星斗」的倒六邊形水箱罩,雖然遠看真的很像某款法系車,至少能夠呈現出更為新鮮的風格。

IMG_2337.jpg
IMG_2337.jpg
IMG_2380.jpg
IMG_2380.jpg

雖然近年來一堆 SUV 刻意強調Coupe-Like 流線車頂設計,但這種手法換來的只是更為侷促的頭部空間,所以在這種強調多用途的 URX 上面回歸了正統雙廂的方正線條,只不過在細節上 Luxgen 還是刻意導入一些不一樣的元素,像是Two-Tone 雙色車頂、D 柱 C 字迴力鏢線條連接至後窗等,視覺上也顯得較為活潑。

IMG_2844.jpg
IMG_2844.jpg
IMG_2354.jpg
IMG_2354.jpg
IMG_2855.jpg
IMG_2855.jpg
IMG_2859.jpg
IMG_2859.jpg

至於車尾反倒是回歸到過去的手法,不規則C型LED尾燈搭配中央橫貫的鍍鉻飾條與「LUXGEN」字樣銘牌,以及下半部鍍鉻排氣尾飾管的點綴,依舊能讓人們有著一脈相承的感覺。

IMG_2350.jpg
IMG_2350.jpg
IMG_2346.jpg
IMG_2346.jpg

雖然美醜是很主觀的,但除了前車門與 U6 共用以外,幾乎全面砍掉重練設計的滿滿誠意,讓 URX 不只是 U6 Plus 那麼簡單,更有著相對獨立的產品形象,日後行銷上也更能與走性能面的 U6 SUV 區隔,這步棋的確打得不錯。

IMG_2831.jpg
IMG_2831.jpg

走進未來的簡約內裝

IMG_2263.jpg
IMG_2263.jpg

最早於9月初 URX 首度與媒體見面的時候,筆者就已經對這個國產車史無前例的「前衛」內裝感到震撼,「不是說要做一款大眾能接受的車,怎麼還來這麼超前的設計?」想法一直浮現在我腦中。當然原廠的說法是說,因為行車時注意前方狀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們大膽將儀表板取消,藉由 ARD 擴增實境的方式將儀表板資訊整合在 HUD 抬頭顯示器與中間的12吋中置觸控螢幕。

IMG_2265.jpg
IMG_2265.jpg
全新設計的方向盤造型不錯,但依舊只能上下可以調整。
IMG_2275.jpg
IMG_2275.jpg
左邊定速系統包含了 ACC 的車距調整。至於那個照相機的功能,其實就如同雪鐵龍在自家行車記錄器上的功能,車主可以運用全車鏡頭直接拍攝前方畫面。
IMG_2276.jpg
IMG_2276.jpg
右邊中央控制按鍵主要是調整 ARD 的設定。

這種設計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在量產車上,Tesla Model 3 也採用相同的佈局,但不同的是 Tesla 並沒有抬頭顯示器,所有資訊你都必須要觀看中間的大螢幕,在行車安全上會有更多的疑慮產生。

IMG_2811.jpg
IMG_2811.jpg

但以筆者觀點來看,兩車都採用大螢幕方式,但 Luxgen 的 Think+ 4.5多媒體資訊系統顯然更勝一籌,最主要是因為車輛資訊顯示佔據螢幕的一半、下半部則是喜好功能的捷徑,稍微撇一下眼睛也能知道自己的車輛資訊是啥,加上冷氣這種需要盲操作的功能,Luxgen 還是留下來實體按鍵面板給你,即使筆者本身還是不習慣沒有儀表板的設計,但持平來說 Luxgen 的人因工學還是勝出 Tesla 許多。

另外這套12吋中置觸控螢幕其面板不像過去 Luxgen 車系採用的容易反光材質,而是與 Tesla 車系同級的液晶面板,所以在大太陽底下也能保持清晰的視野。

IMG_2809.jpg
IMG_2809.jpg
IMG_2305.jpg
IMG_2305.jpg
System.jpg
System.jpg
內建功能包括車輛基本功能顯示與設定、AR環景影像輔助、行車記錄器畫面顯示、PM 2.5 車內空氣顯示、APA自動停車系統控制等,至於手機連結依舊沒有支援Apple CarPlay或Android Auto,只能經由「億連」APP來達到手機鏡像連結使用。但矛盾的是鏡像功能在行駛中也不能使用,所以如果你需要導航的話還是只能藉由手機架掛上手機來用了。

實際操作部分,這套系統除了讀取速度快、各項功能選單操控流暢以外,具備 500 多個自然語音指令的聲控行動助理「小納」在辨識度上也相當準確,在試車一天的狀況下十句語音指令就能夠辨識個8成,除了因為主機沒有及時聯網無法 AI 自我學習以外,使用上並沒有什麼大問題。

IMG_2825.jpg
IMG_2825.jpg
IMG_2827.jpg
IMG_2827.jpg

說回來 ARD 擴增實境抬頭顯示系統,雖然在 HUD 抬頭顯示器顯示多樣資訊並不是新鮮事,但能夠調整不同模式倒是頭一遭。這套系統本身的感光元件能即刻隨時因應光線強度變化調整介面亮度,而且如果你覺得模式太多呆板,也能選擇智能模式、傳統儀表模式等等,選擇性相當豐富。但如果你問我哪個模式才能真正「無縫接軌」傳統開車的習慣,我認為是能即刻顯示車輛周遭車輛或是移動物體的智能模式。

IMG_2238.jpg
IMG_2238.jpg
IMG_2867.jpg
IMG_2867.jpg
IMG_2861.jpg
IMG_2861.jpg

另外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則是過去為人詬病的質感、內裝實用性與公差部分,Luxgen 總算聽進去花費極大心力進行改良,除了內裝公差達到相當準確的水平外,全車更導入軟質塑料、皮革材質,更將門板重新設計,不僅具備雷射光雕處理的飾版,車門置物空間也加大許多;另外中央鞍座部分也強化了置物機能,可以放置更多物品,同時左右二側的皮質包覆,也讓駕駛人與前座乘客腳步碰觸到不會感到不適。

過去 S5/U6 採用的 Bluebird 平台因為設計因素沒有加入的後座出風口,這次 URX 也設計了管線並延伸至第三排座位,但第三排出風量似乎不大,這可能要待日後借出七人做規格才能驗證。

IMG_2802.jpg
IMG_2802.jpg
IMG_2267.jpg
IMG_2267.jpg
IMG_2268.jpg
IMG_2268.jpg
IMG_2273.jpg
IMG_2273.jpg
One-Touch 四個窗戶也是 Luxgen 車系首見的配備。
IMG_2314.jpg
IMG_2314.jpg
電動調整座椅為七人座專屬設定
IMG_2299.jpg
IMG_2299.jpg
中央扶手空間相當大,而且托盤可以自由拿起來。
IMG_2278.jpg
IMG_2278.jpg

空間規劃得宜、第三排乘坐性不差

IMG_2443.jpg
IMG_2443.jpg

URX 雖然還是採用 S5/U6 的 GP 平台,但車身尺碼 4725mm X 1826mm X 1755mm,軸距則為 2720mm,除了車長增加 95mm、車寬增加1mm以外,最有感的就是增高110mm的車高,當然這也反映在空間部分。

目前 URX 僅有五人座與七人座設定,前者採用客貨兩用車型認證、後者採用一般客車認證,針對計程車客群將會以七人座車款為主。但因應少子化的社會潮流,原廠內部也在規劃 2+2+2 六人座的設定來滿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IMG_2420.jpg
IMG_2420.jpg

另外藉由「一鍵翻折」功能,分別可透過手機或車上12吋大螢幕一鍵操控,將第二排椅輕鬆收折,讓第三排乘客更容易進出,但以筆者自身經驗來看,還是遠不如直接拉拉桿來的快速。至於坐起來如何,老實說這不是筆者第一次坐 URX,但 Luxgen Care 的泡綿設定真的不是蓋的,前座/第二排都具備極為舒適的乘坐感。為了方便上下車,右側主要是讓第三排上下車使用,左側則是直接傾倒折疊。

IMG_2430.jpg
IMG_2430.jpg
IMG_2424.jpg
IMG_2424.jpg
IMG_2425.jpg
IMG_2425.jpg
IMG_2417.jpg
IMG_2417.jpg

雖然我這次試駕的為 5 人座 AR 環景款,但基於好奇心還是去試坐了一下七人座的版本。雖然是 5+2,但第三排沒有想像中的差,由於軸距與 U6 相同不變,工程部門只是將車身拉長來獲得更多第三排空間,以筆者168cm 乘坐進去,第二排拉到最前面的時候具備一拳又三指的空間,第二排到底則是毫無膝部空間,而車底版是走「向下坡」的設計,因此腳步空間可以伸進去第二排下方以獲得較為舒適的坐姿。

IMG_2790.jpg
IMG_2790.jpg
IMG_2900.jpg
IMG_2900.jpg
IMG_2787.jpg
IMG_2787.jpg

最後是行李箱空間部分,雖然原廠並沒有公佈實際的容積數,但目測第三排放置一咖中型行李箱應該不是問題,全攤平更可以放下二部 28 吋的腳踏車。

IMG_2781.jpg
IMG_2781.jpg
IMG_2783.jpg
IMG_2783.jpg
IMG_2779.jpg
IMG_2779.jpg

而腳踢感應電動尾門配件則是列為早鳥購車的標配,除了能透過中控台觸控螢幕進行啟閉動作外,只要你在車外拿著鑰匙,也能以腳踢感應來開啟;但實際運用上,感應元件藏得「太好」了,所以最好人離車子越近越好,這樣成功率會比較高。

Luxgen 首見 ADAS 系統

IMG_2818.jpg
IMG_2818.jpg

近幾年消費者對於汽車安全的意識逐漸抬頭,基本上沒有 ADAS 系統的車子要賣得好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 Luxgen 當然也不能免俗的導入其中,這套由國人自行研發的系統,具備ACC主動車距維持巡航系統(30km/h以上做動)、AEB自動煞車輔助系統、車道偏離警示與盲點偵測系統等。

IMG_2218.jpg
IMG_2218.jpg
IMG_2226.jpg
IMG_2226.jpg

為了配合台灣獨特的複雜路況,URX的ADAS設定採取mobileEye鏡頭+毫米波雷達雙重辨識系統,但實際在國三接台66至國一的高速路段上,面對台灣駕駛人時常臨時「插入車道」的狀況下,ACC 系統也能準確依照車主所設定的車距與車速進行調整,但細膩度上或許還有提升的空間,系統在自行加速或減速會有較為突兀的感覺。

IMG_2238.jpg
IMG_2238.jpg

關於這點筆者也有詢問產品端的人,他們表示因為這套系統設定上較為保守,因此為了預留適宜的行車距離,所以作動上會較快達到所設定的時速,但日後將會依照各方意見持續進行修正,未來也會視狀況升級成為全速域。

IMG_2240.jpg
IMG_2240.jpg

至於車道偏移警示與移動物體偵測上,在辨識度部分並沒有太大的問題,甚至連產業道路畫得較不清楚的線條也能判讀出來;最後就是主動煞停的部分,比較可惜的是這次並沒有機會嘗試,但如果要說哪邊需要強化的,那就是偵測夜間行人/腳踏車部分可能要待日後系統改良後才會出現了。

IMG_1916.JPG
IMG_1916.JPG

與 U6 GT 採相同結構,但設定調校卻大大不同

IMG_2309.jpg
IMG_2309.jpg

動力系統部分,URX 採用與 U6 GT 相同的 1.8 渦輪增壓四缸引擎,最大馬力 202ps / 5,200rpm、最大扭力 30.6kgm / 2,000~4,000rpm,搭配六速手自排系統,當然就帳面數字看並沒有太多亮點,但品牌端的人一直向我們強調「看起來相同、但開起來真的不同」。

IMG_2284.jpg
IMG_2284.jpg

到底進行了哪些調整呢?過去 U6 GT 為了強調跑格輸出,因而將這具渦輪增壓引擎輸出域設定在中尾段,因此在高速狀況下開的很輕鬆寫意,但在都會行駛時三不五時就要深踩油門才會獲得較飽滿的輸出。這次則是將 ECU 供油電腦重新編寫、以及將變速箱齒比調整的方式,重新規劃其輸出域設定在起中段,所以在都會行駛時能深刻感受到變速箱換檔相當積極,僅需輕踩油門就能獲得該有的動力。

IMG_2589.jpg
IMG_2589.jpg

至於高速下的表現,因為檔位前半段較為緊密的關係,中高速域的延續感變得很平庸,而如果需要降檔取得再加速的力道,動力會突然空個半格然後再湧現,當然這個問題可以交給駕駛人藉由手自排功能解決。或許 URX 跟過去 U6 GT 給人的飽滿衝勁不同,但老實說這才是台灣消費者想要的。

IMG_2607.jpg
IMG_2607.jpg

此外 NVH 工程部分,除了高速行駛下風切聲不顯著以外,引擎聲浪也是必須大腳油門才會傳遞到車內,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輪拱部分的噪音還是稍嫌明顯。

IMG_2474.jpg
IMG_2474.jpg

而底盤部分也進行了「正常化」的設定,針對多人乘載的用途 URX 懸吊設定改成偏向舒適,因此在行駛時雖然可以阻絕多數碎震傳導到車內,但不可避免地在過彎或是路況太差的狀況下,重心轉移與車身起伏的狀況也會較為顯著,另外過彎時指向性還是不差,而且回饋力道並沒有為了舒適性改成較為輕盈的設定。

IMG_2712.jpg
IMG_2712.jpg

能否接替 Savrin 成為新群眾魅力主角?

IMG_2881.jpg
IMG_2881.jpg

URX 號稱自己是新物種,但事實上定位會讓人聯想到 18 年前的 Mitsubishi Savrin,都是以「複合式車型」的概念試圖在市場上殺出一片血路。綜觀目前市場上 5+2 SUV 或是 MPV 車款,除了 Mitsubishi Outlander 七人座版本與已經停產的 KIA Carens 以外,就沒有類似定位的車款,而這種情況更直白地說是完全複製10年前 Luxgen M7 的脈絡。

當然 URX 與 Savrin 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他是以 SUV 車款為基底,因此具備更優異的車內視野與空間運用彈性,加上在「適居性」部分花下不少功夫研究,在第二排與第三排達到多數人都能感到滿意的乘坐感受。

IMG_2330.jpg
IMG_2330.jpg

雖然 5+2 車型的市場在少子化影響下似乎越來越小,但傳統大型七人座車款還是太大;而目前流行的五人座 SUV 車款卻又無法滿足空間機動性的需求,URX 藉由 SUV 高視野、地形適應性加上 MPV 的空間運用,還是取得了市場上僅存的空白。

只是車型編成上能夠發現,URX 還是以五人座為主打、七人座為輔,如果能夠將七人座多設一個等級,同時五人座車型增加 Crossover 戶外規格,或許在市場上更能與 U6 相輔相成,而不是單單只是一個走性能、一個走家庭這麼簡單而已。

IMG_2919.jpg
IMG_2919.jpg

曾經 Luxgen 迷思了自我,陷入追求極致「性能」與「操控」的框架,而 URX 的推出代表著品牌重新找回方向的開始。提升操控方向是對的,但應該是將其調校能力淺移默化到各個車款當中,畢竟不是每款車都需要80分以上的水準;至於性能方面,多數人要的是「剛剛好」而非「狂暴」的輸出,所以 Luxgen 總算記取教訓,弄出一台真正符合消費者期待的「大眾車」,這點還是值得讚許的。

當然一時半刻要改變消費者偏見或疑慮是很困難的,但如果正式售價得宜,要重拾過去 Savrin 的熱潮是有機會的,但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們必須親自去體驗看看品牌再度蛻變後的成果。

IMG_2388.jpg
IMG_2388.jpg
IMG_2383.jpg
IMG_2383.jpg
IMG_2386.jpg
IMG_2386.jpg
IMG_2399.jpg
IMG_2399.jpg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