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慢性腹瀉揪病因 檢查工具、時機也很重要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更新於 2019年08月22日01:31 • 發布於 2019年08月21日16:00 •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排便的問題形形色色,有些病人一來就說自己常腹瀉、拉肚子,仔細問診後發現,病人只是不滿意排便的次數,或是便便的「樣子」,或者兩者都不滿意。
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肝膽腸胃科教授、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前臺大醫學系教授翁昭旼,曾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以次數來講,一天排便幾次才算正常,事實上並沒有很嚴謹的定義。一般來說,一天排便從3次到3天一次,都在可接受範圍,但有些人就算在這個範圍內,還是不滿意,這就要依照個案情形來釐清。
所以每個人自認為的腹瀉,實際情況仍有所不同,醫師除了要先釐清病人的大便是否能夠控制、糞便的狀態、排便次數之外,還要參考其他訊息,包括:覺得常腹瀉是最近才開始?還是長期、幾年來都這樣?有沒有體重改變?排便前有沒有肚子絞痛?大便有無帶血?等等。重點在於,當病人覺得自己腹瀉,醫師要診斷是不是屬於正常排便的各種面貌其中之一,還是真的有疾病問題。
腹瀉可依照時間分為急性及慢性,若是飲食不潔吃壞肚子造成的腹瀉,通常一到兩天以內會恢復。若是像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腸胃炎,也常有腹瀉症狀,也多半兩週內緩解,這些就屬於急性。持續性腹瀉則是指兩週到四週內緩解之腹瀉。而慢性腹瀉雖然沒有嚴格定義,但至少持續四週以上才算。
要了解慢性腹瀉是否為疾病引起,除問診外通常還會配合檢查。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是最基本的,不管是腸道發炎或腸道癌症,都可能會有血便的表現。另外也可檢驗糞便裡面是否有白血球、化膿的細胞(Pus Cell檢查),以了解是否有大腸發炎或感染情形。再來也可以考慮做大腸鏡。不過若腹瀉還在急性發作,例如有些腸道發炎的病人,腸子會比較脆弱,有時候不見得適合做大腸鏡檢查,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再做。
曾經有一位病人,因為血便、拉肚子住院,先做糞便檢查,沒查到病原,只知道腸子有發炎,且範圍蠻大的。這時候有兩派意見,一派建議做大腸鏡,一派反對,因為在急性發炎時做大腸鏡有風險,腸子可能會破掉。最後是感染科醫師親自來收集病人糞便,「趁新鮮」透過顯微鏡觀察,發現了阿米巴原蟲!原來,糞便檢查若循正常程序送實驗室,至少要一、兩小時,送到時阿米巴原蟲已經不活動,變成囊胞,會看不到,所以這次在病人解完後立刻檢驗,就抓到兇手了。這例子也說明了檢查工具的使用及時機也要注意,才能揪出真正的病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