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想在西非賺進第一桶金「人身安全」並非最大挑戰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11月15日08:12 • 耿敬甯/換日線專欄

10 月下旬,我從台灣起飛,經過兩次轉機,降落在象牙海岸的實質首都與最大城市阿比讓(Abidjan)的波特布埃機場。行前,我在網路上搜尋了好幾天,試圖模擬我在象牙海岸旅行的期間可以做什麼事、會遇到什麼人,除了讓親友們放心,更主要是讓自己做好危機準備。我要讓自己在任何突發事件的狀況下,能透過腦海中海量的資訊,迅速判斷該做什麼處置。在我走出機艙的瞬間,我深深的呼吸了一口,告訴自己這趟旅行開始了。
 
在非洲的挑戰,「生命安全」僅佔了很小部份

我走出了機場出境大廳,酷熱的濕氣迎面撲來,我事前準備的資料就遭遇了第一項挑戰:網路上清楚寫明的機場公車,究竟在哪裡?我站在機場的門口,一旁持著衝鋒槍的軍人要我不要擋在通道,我眼前一片偌大的停車場散落著無數的橘色計程車與私家車,成群衝向我的是一整群象牙海岸人──有的要提供接送、有的要賣我電話卡、有的要用黑市匯率換匯,他們用吆喝的口吻詢問著,個個都很具侵略性,我就像隻被覬覦太久的獵物,兀自閃到角落躲避掠食者的目光。
 
我將自己的戒備心拉到最高,忍受著周圍無止盡的叫賣,期待著一輛公車能停到停車場,讓我能迅速穿過人群離開這場混亂。就在等了 45 分鐘後,一輛公車在機場前方的馬路奔馳而過,我追不上它,不過因此我沿著它開過的路線搜尋公車站牌,終於在機場出境大廳門口約 500 公尺的距離看到了一塊 10 公分見方的木牌,上免印著阿比讓國營市區公車的標誌。我在這道木牌下站了整整一小時,終於開來了下一班開往市區的公車。就這樣,從出境到上車,我花了將近兩小時。
 
這整起事件只是個起頭,在象牙海岸旅行的頭幾天,我意識到我自認為很完整的行前準備是無效的。無效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方向錯誤,象牙海岸不是許多台灣人想像中的動盪與殺戮,沒有那麼多的危機要處理;第二,網路上提供的資訊與實際發生的狀況,存在著極大的落差。
 
在得知我要前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旅行時,我周圍的家人朋友發出了兩種迥異的反應。第一種是要我千萬注意安全,另一類則是帶有酸味的稱讚我出行的勇氣。無論是哪種反應,它都說明了在我親友們的印象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容易有生命危險。不過隨著我在非洲的時間稍微拉長,我越加能夠發現在非洲生存的確要面對非常多的挑戰,但生命危險只占其中的小部分,更大部分挑戰在於滿足一個人的各種生活需求。
 
孔子學院的韓老師,不顧院長命令「接觸」台灣人

作為一位在非洲的旅行者,我感受到的只是那種初來乍到、為了安頓自己所需要克服的資訊不完整。而帶我認識在象牙海岸生活的真實成本的,是在孔子學院任教的韓老師。
 
孔子學院是中國廣設在世界各地的中文教學中心,主要的功能除了中文教育,也兼傳播中國文化的性質,老師多自中國國內揀選外派。

象牙海岸的孔子學院設在該國最知名的 Félix Houphouët-Boigny(FHB)大學內,是象牙海岸人學習中文的唯一去處。在我抵達孔子學院時,孔子學院的中國官派院長正在嚴格執行「不接觸」政策,她命令孔院的所有老師只能在宿舍與學院之間兩點一線的移動,嚴格禁止對當地華人接觸,尤其是政治敏感的台灣籍、香港籍。想當然爾,我的到訪被院長硬生生地給請了出去。就在我牽著腳踏車悻悻然離開的當下,一個聲音叫住了我。

阿比讓 FHB 大學的孔子學院,它占據一樓的一半。圖/耿敬甯 提供
 
「沒事兒,我們拐個彎聊天去。」這個主動找我的人正是韓老師。

和她相遇時,她正好教完了一節課,正巧瞄到了我這名意外的訪客,於是主動過來搭話。在此同時,許多下班的老師多是靜靜地採取注目禮,我對於她不顧院長壓力感到好奇,開口問她怎麼不怕上級壓力。

「別人要怎麼過是她家的事,我就是要過得有人性點!」韓老師帶著俏皮的說了。
 
我與韓老師拐過了孔子學院的正門,朝向大學的運動場走去。我們互相交換了基本資料,韓老師老家在中國遼寧省的某縣級市,父母小孩都在中國,她已經在阿比讓孔子學院教書 3 年了,原本兩年期滿想回國,不過覺得象牙海岸還不錯,就續簽兩年。

我看得出來韓老師很喜歡拍照,我們散步的當下,韓老師拍了好幾張晚霞,又自拍了好幾張。看著天色漸晚,我為了避免夜間騎腳踏車,我們互相交換了聯絡方式,相約隔天下午她沒課,一同去逛阿比讓地標象牙飯店。
 
隔天下午,我和韓老師約在阿比讓北邊的 Sainte Marie 女子中學碰面,再徒步走去象牙飯店。韓老師比我想像中的還愛拍照,即使在熙來攘往的馬路旁,她也要自拍個幾張。我們徒步走在阿比讓若有似無的人行道上,韓老師隨著她視線所及,天花亂墜的分享她在阿比讓招計程車、和小販討價還價、在阿比讓公園內打氣功的種種故事,我聽著她活靈活現著說著她的故事,真不像個中年婦女,反而像個 20 出頭的年輕人。

愛拍照的韓老師,即使身後背景毫無特色,都要請我替她拍張照。圖/耿敬甯 提供

一萬公里的距離,改變了她的人生觀

抵達飯店後,門房曾向韓老師學過中文,親切地對我們打招呼,並安排我們在大廳的咖啡廳坐下。我們也逐漸從天南地北的瞎聊,變成我訪問韓老師隻身到象牙海岸教書的心路歷程,沒想到韓老師的淚水竟開始決堤。
 
到阿比讓教書的經驗,改變了韓老師的人生觀:韓老師原本只是個吉林的國中老師,因為對同校理科老師收入比文科高感到不平,憤而報名了孔子學院的甄試,沒想到錄取了,於是生平第一次出國來到遙遠的象牙海岸。

孔院安排老師們一年回國一次,第一年韓老師回到吉林,得知母親罹患癌症末期,在她返回象牙海岸兩周後母親過世;第二年再回國,韓老師得知自己癌症三期的消息,緊急手術切除腫瘤後,醫生建議她待在溫暖而壓力小的環境下定期追蹤。她考量了阿比讓的氣候,以及孔院規律的生活作息,決定續簽孔院教師兩年。
 
由於癌症仍有機率復發,韓老師把握還能張開眼的每一天,盡其可能的做自己。而她異於常人的行為也變得合理,她用大量的照相記錄自己的每一刻,分享給家人朋友;她每天認識新朋友,要讓自己的生活圈變得更廣;她更珍惜家人,每天晚上要撥出兩小時與老公小孩通話;她盡力行善,擇善固執,每天要透過善行讓自己更開心。
 
而她之所以會掉眼淚,是放不下目前正在考高中的女兒。阿比讓到吉林的 1 萬公里,讓她母親在最後一年與她聚少離多;同時作為一位罹癌的母親,她不希望這同樣的 1 萬公里,阻隔了她與女兒的相處。她因為經濟考量少了一年與母親相處的時間,同時為了抑制自己病情惡化,卻得讓自己的女兒在人生成形的階段,整整少了 4 年的母親。韓老師因為自己的不慈感到揪心,也為這連環罹癌的家庭詛咒感到莫可奈何。
 
我不忍心再訪談下去,改和她聊台灣選舉,嘻嘻哈哈地講著些選舉的亂象。
 
西非充滿了可能性,卻不是人人都適合

韓老師是我在阿比讓認識的所有中國人中,對我最敞開心胸的。而居住在阿比讓其他 1 萬名亞洲人,每個人背後也都是一則故事。親情絕對是要在象牙海岸生活的一項大成本,我時常受邀到阿比讓台商家庭用餐,餐桌上,我看著一家四口的餐桌從原本的滿座到如今兩人。這裡許多家庭因為教育與醫療的缺乏必須分隔兩地,而家人的實質分離正不斷在考驗他們的親情。
 
從台灣到象牙海岸,我們還得拋下我們習以為常的台式生活。在象牙海岸,我們可以用很低廉的價格,過跟當地人一般的生活,或是用昂貴的價格,買舶來的商品與服務。我曾經在阿比讓極不衛生的路邊攤用台幣 10 元吃飽一餐,也吃過一餐台幣 300 起跳的漢堡王;我曾搭著昂貴的包車,也擠過燠熱骯髒的廉價公車;我住過極度便宜但清潔與安全都是問題的窮人區,也待了房價媲美台北的外國人區。根據我估算,如果要在阿比讓住的有台北般的生活品質,花費大約是台北的兩倍。

住在阿比讓窮人區時的窗外景觀。圖/耿敬甯 提供
 
除了親情的考驗、生活品質的降低,還有最後那一部份安全的疑慮。如果要我回答象牙海岸安不安全,我會很肯定的說安全。非洲並不是天天在上演《血鑽石》或是《紅海深潛密援》,至少象牙海岸不是,當然日常會發生小偷小竊,但不至於對生命造成威脅。
 
不過西非國家的安定程度和選舉有很大的連動,往往選舉過後會有一定程度的武裝衝突,即使發生武裝衝突,在外國勢力的介入下,外國國民還是可以受到最基礎的保護。以象牙海岸為例,從 2000 年到今天 20 年間共發生了兩次內戰,台灣人撤走很多,沒有撤走的最後只是遭遇財產損失。

以短期要在象牙海岸待 3-5 年擴展視野的人來說,只要適時避開選舉,遭遇到戰亂的機率不大。但若要長期在象牙海岸安身立命,就需要考量整體家庭乘載的政治軍事風險,以 10 年發生一次內戰的頻率來說,一個小孩成長到成人的過程就需要經歷 1-2 次的內戰。
 
我在前篇文章〈「我只考慮一天就來了!」語言不通、無親無故,他們在象牙海岸豪賭青春〉中曾提到此地的商機,有讀者在臉書上留言問我:「這麼好賺自己幹嘛不去,笑死。」回應這位讀者的質疑,以我自己曾經外派的經驗,經濟誘因當然是很重要的考量,但它不會是唯一的考量。許多海外的工作機會都會裹著高薪的糖衣,但在糖衣底下的藥能不能吞得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象牙海岸的台商二代多不接班,看著平均年齡 50 歲的象牙海岸台灣商會成員,我可以了解留下來的難度

所以,儘管我仍非常期待並鼓勵更多的年輕台灣人到海外「試膽」,我並不鼓勵盲目出發,或者為出國而出國。撰寫這些文章,目的不在粉飾太平地告訴讀者,新興市場「什麼都好」,而是誠實地說出自己的觀察和判斷──希望對於有動機的讀者,多少有些幫助。至於這個市場適不適合你,只有自己能判斷,旁人無從置喙。

而不諱言地,當我看到阿比讓街頭充滿中國人的時候,我很擔心台灣在世界的舞台邊緣化。在西非,賺錢的機會很多,我看到好多人單純移植了亞洲的生意模式,就在非洲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西非近年經濟成長飛快,我預期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隨著開發的腳步踏上西非。我只希望大家因為各種誘因抵達西非的的同時,可以對這裡的環境有些合理預期,準備好了再來──不管最後是走是留,都會成為生命中難得的一段經歷。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會多國語言好厲害?我們到底需要懂幾種語言才足夠?
●當「法國人」不再金髮碧眼──10% 移民人口如何改寫法國?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