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性平大家講|為什麼我們教孩子「精子向前衝,而卵子是獎盃」?

女人迷Womany

更新於 2020年03月26日10:00 • 發布於 2020年03月26日10:00 • Christine Lee

性別平等議題無所不在,曾經以為性別平等倡議者如我,都曾用刻板印象來跟五歲的孩子討論月經過,後來閱讀《科技渴望性別》一書才恍然驚醒。顯示出,到底要怎麼樣不帶任何性別偏見地敘述任何一件人事物,其實頗有門檻,但是當我們開始有意識及知能,就也能去促使社會中形塑成意識形態,影響著結構裡的每一種性別的人們。無論在生活或是專業領域,事實上都或多或少帶有「性別刻板印象」的言語敘述,語言即文化,語言即性別,使用中性且平等的語言,才能逐漸造就多元且平權的文化。

「性別化創新 (Gendered Innovations)」,是一個「利用性別分析達到科技的創新發展,在科技研發過程中,納入生理性別 (sex) 與社會性別 (gender) 的分析視角,促成科學技術與知識的革新」研究領域,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再用「古時候、舊印象」的性別刻板來闡釋中性的各科知識,因為這樣其實是將「有毒性」的性別偏見去置入行銷給代代相傳。

舉例來說,洗衣機品牌取名字叫「媽媽樂」,餐廳主打「媽媽味家常菜」,刮鬍刀廣告裡的裸上身男人都健身得香汗淋漓,或是英國精子庫廣告男人捐多量多質好的精子就是國家隊英雄之類的,潛藏著整個社會仍然期待女性擔任母職,就得主責家事洗衣煮飯,而男人味和男子氣概,就得展現在肌肉厚薄和精液多寡之上。

剛剛一開始提到的《科技渴望性別》一書,有一篇〈科學如何建構了一部以男女刻板性別角色為本的羅曼史〉,提到例如「精子追求卵子、卵子被動等待精子」的描寫,精子常常是被講成向前衝的奪冠跑者,卵子則是贏得賽跑的那一隻精子的勝利獎盃,所以我們也如此跟孩子討論「受精」過程,用擬人故事描述:卵子在子宮裡,等著一群精子奮力上游,如蔣公在家鄉河邊看到的小魚,游得最快的,就是那萬中選一的菁英,衝刺、奮力衝破、鑽入到卵子裡,啵吱地完成受精的大業,媽媽爸爸完美地結合,就變成了「最棒的你」⋯⋯明顯的例子,就像是兒童繪本《Where Willy Went》被翻譯成《小威向前衝》,而不是單單就字面翻譯成《小威去哪了》就好,就能警覺到「性別」作為觀看所有知識的視角,影響多麼深遠。

但是,不是這樣的。有關於這一個過程的科學觀察,是:卵子並不是一個被動的角色,而一隻隻精子也不是拖著長長尾巴往前衝的競爭者,它們甚至是被觀察到是螺旋向右轉動緩慢徐行,而不是秒速奔向前方游動,而卵子甚至並不被動,而是釋放出特定化學物質的激素,引導著、誘行著其中較適合、能適應的精子,到它的透明帶。(延伸閱讀:還在精子是白馬王子、卵子是公主?你的自然課本該丟掉了

也就是說,卵精之間,是有機互動的,而不是套入我們文化中的性別二元刻板教條:男性主動、女性被動;男性要競爭、要得勝,才能獲得女性青睞;女性無需求、要等待,並且是男性競爭得勝之後的獎品,才符合社會接受的「得來不易」形象。

對照社會上所謂的「兩性互動」,其實以上的敘述,就仍可以和性別刻板印象幾乎畫上等號,像是男性主動追求女性是「正常」的,如果女性「倒追」男性就代表自己很哈對方,非常地「掉身價」;而當卵子沒有遇見精子時,狀況更加難堪了,因為月經就像是沒人要的剩女,因為「等」不到精子,所以成為身體的廢物剝落,被排出體外。

而我們有一群性別自學的家長們,為了讓孩子也能聽懂中性平等的敘述,想出了一些描述的小故事,像是精子是有男有女的,而他們和卵子相約在輸卵管的某處,卵子能決定是否行使積極同意權,來選擇適合的結合對象,而生出不同生理性別的孩子;或是,告訴孩子,媽媽輸卵管裡停著一個小螺,然後小旋們會來找他,小螺也會慢慢尋覓,希望遇到一個適合他的小旋,若是雙方彼此都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免疫系統過敏),就會擁抱在一起就變成 DNA 小螺旋,一起往新家子宮移動,長居至少九個月。有時候最適合的小螺和小旋,是在子宮之外相遇而成功相擁而結合的,也就能談到人工受孕的例子。

圖片|Pixta

而一顆受精卵,在傳統的說法之下,就必須是「最優秀」的那一顆,但是這樣的敘述,就讓母職從此刻就開始負上千斤重擔責任,一定要安胎,一定要孩子長得健康又美好。若是,能用持平的描述來闡釋卵精,才能夠讓懷孕的女性,不需要犧牲盡自己的所有,只為了保有一個「最棒的你」,才能將所謂「障礙」和「非障礙」、「正常」和「殘病」的二元,跟著「性別去除二元」一起,被破除。

2017 年 10 月號的《科學人》更明確地提出,別只看 XX 或 XY,因為一個人的生理性別是女性、男性或介於其間,取決於許多因素。人類受社會制約,以二分法看待生理性別 (Sex) 與社會性別(Gender)。我們從出生那一刻起,甚至在更早之前,就被貼上「男」或「女」的標籤。然而,研究顯示,情況其實更「曖昧不明」。判定生理性別其實無比複雜,不只考慮解剖構造,也要考慮基因和化學因子,隨著時間的逐漸複雜展現。中性人的性發育歷程,與常人不同,且情況各異。曾經在教科書中被批判的性別光譜,不只是社會學,其實有「科學依據」的樣貌,個人認同的社會性別,不一定符合生理性別,也不一定完全是男性或女性。情況怎麼隨著科學研究發現,變得更為複雜,若我們能陪著孩子,更了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我們就能在性別光譜中看見各種不同孩子的真實特質。

甚至,有家長希望用更宏觀的方式和孩子解釋性別,跳脫人類本位,多認識一些生物性擇的架構,就能逐漸習得「性別其實非常的多元繁複」,比如說貓是誘導性排卵,母貓發情後才吸引公貓,交配數次後才會誘發排卵,這種狀況就能說是雌性準備好了才開始物色雄性。許多魚類的小時候跟長大後是不同性別的,蝸牛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鳥類婚配模式的多樣性是世紀奇觀,有終身一夫一妻、也有整個林子都是後宮但是妻妾的蛋都是別人的。或是,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只交換基因,根本沒有性別概念。

因為,生命有各種不同的模樣狀態,它只是剛好變成了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曾經人類建構世界的方法太單一或二元,但察覺這一點的我們,則要努力把世界變成「越來越接納生命多元模樣」的狀態。

延伸閱讀:

一位媽媽眼中的多元性別教育:身而為人,不用活在框框裡
一位媽媽眼中的多元性別教育:身而為人,不用活在框框裡

一位媽媽眼中的多元性別教育:身而為人,不用活在框框裡

加入女人迷 Line@,好內容不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