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如何讓親子手足關係圓滿?別把父母親的慈悲變溺愛,這樣做聰明教育孩子

華人健康網

發布於 2019年12月07日23:30 • 圖文提供/時報文化
如何讓親子手足關係圓滿?別把父母親的慈悲變溺愛,這樣做聰明教育孩子
如何讓親子手足關係圓滿?別把父母親的慈悲變溺愛,這樣做聰明教育孩子

親子關係

恩生於害,對孩子太過好,我們說是寵愛。被寵愛的孩子,福報若是不足,是無法消受的。請注意,福氣享受過多、過度了,就要受苦了。出了社會難免會吃苦頭,為了避免給孩子享受過多,從小就要給他們釣竿,學習飢餓、學習挫折、學習解決問題。

有一年夏天,我的朋友在家中,兩個孩子正在爭吵,朋友心想:吵架也是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吵吵看,後來吵不停,於是上前關心問爭吵何事?

弟弟說:都哥哥啦,我要吃西瓜他就來搶!哥哥反駁說:西瓜是昨天沒吃特地留下來的,本來就是我的!弟弟說:西瓜又沒有寫你的名字怎麼證明是你的?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怎麼辦?通常權威的父親或沒有耐性的父親會說:吵什麼吵,刀子拿過來,把那片西瓜切成兩片,喏,哥哥這一片,弟弟這一片!有一天那個爸爸老了,需要小孩的照顧,叫哥哥來,哥哥說:爸爸對弟弟比較好,叫弟弟來照顧!爸爸說有嗎?哥哥說有啊,當年搶西瓜的那一天,你把大塊的西瓜給弟弟,你比較疼他,所以你叫他來照顧。叫弟弟來,弟弟說:爸爸對哥哥比較好,因為那天爸爸把比較甜的那一塊給哥哥,應該叫哥哥照顧才對!

結果因為那點芝麻綠豆小事,做父親的不經意,造成兩個孩子心理的陰影數十年,生病也不來看顧。分明是一件小事,怎麼變成大事呢?

退回當時的場景,爸爸問孩子:哥哥你讓不讓?哥哥不讓;問弟弟也不讓,於是對孩子說,爸爸也想吃,可是爸爸愛你們所以自動放棄,這片西瓜屬於你們兩個的,可是既然你們都想吃也都不願意讓,不然爸爸提議:你們兩個猜拳,三戰二勝,好不好?(故事還沒完……)

爸爸說:這把刀子「給贏的人切」,切成二分,而讓「輸的人先選」。結果哥哥贏了,他拿起刀子在空中遲遲下不了手,苦惱如何切得平均,不讓自己吃虧;而弟弟雖然猜拳輸了,但他很得意,好整以暇的看哥哥有多會切,反正弟弟先選擇。如此爸爸贏得了愛心,也教孩子一堂課;哥哥贏了分配權、弟弟贏了選擇權,都贏。

親子關係是眷屬圓滿的一部分,眷屬圓滿是禪修的資糧道。

慈悲要有智慧

慈是給樂,悲是拔苦。欲對他人慈悲應先對自己家人慈悲。父母親的慈悲到後來通常變成溺愛,為什麼呢?

因為給樂是短暫的樂,拔苦是拔短暫的苦,所以變成溺愛。孩子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人格性不完整、社會協調性不佳,於是產生很多家庭及社會的問題。

所以欲慈當計長遠慈,欲悲當計長遠悲。如何能長遠?這個時候要靠智慧,般若智慧。易曰: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而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滅耳,凶。』」

對於孩子、家人、有緣的人,剛開始有一些偏差行為就應該給他導正回來,否則積重難返,到最後不可收拾。所以說慈悲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慈悲會變濫好人,乃至被欺負的人。記住,慈悲沒有止境,當慈悲沒有效果,反而造成反效果的時候,請勿懷疑慈悲心。問題不在慈悲,而是智慧不夠。要學習智慧,而不是放棄慈悲。

本文出自時報文化《禪妙:生命靈性的幸福起手式》一書

加入華人健康網LINE@好友,健康資訊不漏接!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