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她也曾被「中國台灣」:旅外台人最無力的國際現實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8月14日06:21 • Laney Lin 林芳穎/韓妹不吃泡菜

最近發生了一連串台灣手搖飲風波,遭對岸以「獵巫式」起底的台灣飲料品牌,紛紛表態自己來自「中國台灣」,以避免遭受中國網友的抵制攻擊。幾天內「輸誠」的,從「一芳水果茶」到「大苑子」等,一間接著一間,讓許多愛喝手搖飲的台灣民眾看不下去;臉友哀嚎「到底還有哪一間手搖飲可以喝?」也有人開玩笑地說,「也好啦都不要喝,剛好減肥!」

「中國台灣」這四個字並不是現在才出現,但近期遇上香港反送中示威浪潮,兩岸情勢更加敏感,此時此刻沒辦法「政治歸政治」、「飲料歸飲料」,這四個字彷彿幾根針,每出現一次就扎傷台灣人民的情感;也讓我想起過去在韓國工作時,被迫變成「中國台灣人」的經歷。

韓國工作簽證上,赫然印著 CHINA(TAIWAN)

在韓國工作時申請的外國人登錄證。圖/林芳穎 提供

依照現行台韓互惠原則,持台灣護照入境韓國觀光,允許單次入境 90 天的待遇,但如果在韓國境內待超過 90 天,就必須申請一張「外國人登錄證 」(외국인등록증;Alien Registration Card)。

這張「外國人登錄證」,講白了就是你在韓國的「身分證」,舉凡辦手機門號、銀行開戶,都需要這張證件來證明你的身分,(我當時還在申請期間,某間韓國銀行讓我用護照開戶,手機門號則是公司行政人員代辦,部分例外在此不討論)。

一般到韓國遊留學、打工度假以及正職工作的人,待在韓國的天數,基本上一定會超過 90 天,所以一定要有這張「外國人登錄證」,上面的個資包括登錄證號碼、性別、英文姓名、國籍、簽證種類以及發證日期等等。

當時公司幫我申請的是「E-7」簽證,代表具有「特殊能力」的外國人,得向韓國政府證明我擁有韓國人無法取代的特殊技能,公司必須請我來替他們工作,簽證才會核發。 

回憶 2014 年當時,是時任韓國總統朴槿惠在位期間,她上任後對外國勞工多了很多限制。前往韓國前,老闆說公司已有兩位在韓 5 年以上的外籍同事,申請工作簽證沒問題。但我人到了韓國才知道,像我這種第一次申請工作簽證的,步驟比那兩位同事「只要延簽就好」複雜許多,急忙請台灣友人幫忙申請過往工作證明以及畢業文憑,和公司行政人員不斷檢視合約文件有無疏漏。

繳交資料當天,老闆還特地親自開車載我到首爾出入境管理局,面對晚娘臉孔的辦事員,以堆滿笑容、最客氣禮貌的姿態,雙手奉上我的申請文件,搭配百般討好的口吻「拜託、麻煩了」,只希望不要被「退件」。

經過漫長繁瑣的 paper work,費時將近兩個月,我才終於拿到這張珍貴的 E-7 簽證,可以合法停留韓國工作一年。猶記得接到簽證核發通知當天,我真的超級開心!畢竟這過程實在是蠻血淚的,但是我熱騰騰拿到手的「外國人登錄證」,國籍欄竟然寫的是 CHINA(TAIWAN)⋯⋯。

第一次「被」冠上「中國(台灣)」,心情實在是很複雜,明明申請所需的所有英文文件,全部都只有 ” TAIWAN “,為什麼申請下來卻變成 CHINA(TAIWAN)?當時我向公司行政人員反應,她完全不知道這有什麼錯誤,「上面不是有寫 TAIWAN 嗎?」其他韓籍同事也不知道我在氣什麼,只能默默吞下那種身為台灣人,卻被對岸吃口腐也沒人了解的苦。

上網查了一下其他台灣人申請到的簽證,一律註記 CHINA(TAIWAN) 沒有例外。引述一篇 2013 年的報導,「外交部亞太司司長何登煌向蘋果日報記者表示,『這件事已經跟韓國交涉好幾年了,我還親自飛到韓國跟他們談,我駐館也跟韓國政府反應很多次,但他們就是不改』;外交官員也說,韓國每次用『一個中國政策回應我們,把我們列在中國下方,不管我們接不接受。』」連台灣外交官都吃閉門羹了,旅韓台灣人又能如何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呢?

寫下這篇文章前,我特地探詢了一位剛成為韓國人妻的韓文班同學,即便她的丈夫是韓國人,也無助於國籍認定,她的「外國人登錄證」上頭依然是 CHINA(TAIWAN),時至今日規定依舊沒改。

只能說這就是國際現實,台韓之間沒有正式邦交,韓國政府說你是「中國台灣」,你就是「中國台灣」。

台灣和中國的差別,韓國人知道嗎?

即便「外國人登錄證」上的國籍名稱令人洩氣,好在這張登錄證,平時拿出來的機會不多,只要一開始辦好銀行開戶和手機門號,偶爾到診所看病或是出境到海關才會用到,其餘日常生活大都不受影響。

公司同事都知道我來自台灣,但去過台灣的人寥寥可數,除了老闆,只有一位工程師和一位行銷同事因為出差去過台灣幾天。我知道大部份人對台灣並不熟悉,但沒料到,他們不熟悉到令我訝異的地步。

一開始我忙著將公司網站中文化,翻譯成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兩個版本,調整了一些兩岸不同的用語,並分成兩個檔案,註記 “ Simplified Chinese ” 和 “ Traditonal Chinese ”,給一位設計師同事 K,請她幫忙把文字檔貼到系統裡。沒想到當她把工作完成後,我在未公開的網站點選繁簡切換檢視,卻看到兩個都是簡體中文的內容,差點昏倒。

我和 K 說,「文件貼錯了喔,兩個版本是一樣的,麻煩你改一下。」
K 一聽之下暴怒,「這兩個看起來明明都一樣,我怎麼知道它們不一樣?我都花了幾天弄好你才跟我說!」

我當時實在是黑人問號,想說檔名就不一樣,怎麼會怪我沒說呢?後來她自知理虧,跟我道歉重新製作,我這也才瞭解到,我以為大家都知道中文有分繁體和簡體,但還真的有人不知道。對於一個華語圈以外人士,看到繁體或簡體,對她來說都是「中文」,所以她是真的看不出來哪裡有差別,我沒有體認到這一點,是我的疏忽。

過沒多久又發生了一件事。某天中餐結束,一位 20 歲出頭的韓籍工程師 H 用韓文問我,「Laney,台灣也說中文嗎?」我第一次聽到這種問題當下很震驚,但立刻故作鎮定的以韓文回應,「對啊!我們和中國都說中文,但是寫法不太一樣,我們另外還有一種方言稱作台語。」這個回答,已經是當下我能想到最簡單的解釋方法。結果原來不只他不曉得,旁邊其他幾位同事聽到之後,也一邊點頭說「原來如此」。

經過上面兩個例子,我真心反省了一下,是不是只有華語圈的人才知道繁簡體的差別?如果韓國人連「台灣人說中文」都不知道,他又如何同理我的國籍被註記成「中國台灣」有多無奈呢?

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韓國人。

記得我 2010 年第一次到韓國出差,有年紀稍長的計程車司機聽到我說中文,直覺認定我來自中國,但還是會再次確認:「是中國人嗎?」我當時雖然韓文不流利,至少知道台灣的韓文是 ” 대만 ”,只要說出這兩個字,對方就立刻明白我來自台灣。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曾經遇到一位司機聽到我說中文,卻猜測我不是中國人,因為「中國觀光客講話比較大聲吵雜」,他得知我來自來台灣,還跟我道歉說,當年韓國和台灣斷交,選擇和中國建交,背棄了台灣,「台灣人應該很恨韓國吧?」

幸好這幾年隨著韓國綜藝節目來台出外景頻率變高、周子瑜在韓國人氣旺、台灣珍珠奶茶品牌進軍韓國插旗成功,加上來台旅遊的韓國觀光客變多,「台灣」兩個字在韓國年輕人的印象,逐漸和中國有了區別。

出差中國,迫不得已假稱自己是「台韓混血兒」

為了出差到中國駐韓大使館申請台胞證加簽。圖/林芳穎 提供

在韓國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韓籍長官指示一同前往上海參展,對我來說是個表現能力的好機會。畢竟公司請我來,有大半原因是因為我的母語中文,又有記者背景,能夠勝任發表演講之類的工作。

但這趟出差不是只有我們兩個,而是和其他幾間韓國企業組成參訪團,全團約 20 人只有我一個是台灣人,旅行社只幫韓國人代辦簽證,於是我得自行持台胞證到中國駐韓大使館加簽。後來到上海機場通關時,我也不得不和韓國團員分開走,因為我在中國領土持有「台灣護照」是不被認可的,我不能算「外國人」,只能持「台胞證」走本國人民通道,不需要像外國人那邊一樣大排長龍,但我得到了方便,心裡卻一點也不覺得開心,更何況我還是得等韓國人一起入境啊。

上海出差介紹公司產品。圖/林芳穎 提供

第一天參展時我用網路「翻牆」發了臉書紀錄,「今天真是我講最多『簡體中文』的一天。為了入境隨俗,解說內容得變成我們企業是『在線服務』、不需要下載『軟件』、用『鼠標』拖拉照片製作、『視頻』在『大屏幕』播放沒問題。」由於在展場說了「太流利」的中文,沒幾分鐘就被大陸人發聽出台灣口音問:「你是台灣來的嗎?」

我和在上海工作的學弟討論,乾脆不要承認我是台灣人好了,但因為我怎樣捲舌發音都學不會,要隱藏口音實在不容易。沒想到隔天還真的有人問我:「你中文怎麼這麼好?」當時我微笑回答:「我媽媽是台灣人。」對方立刻(腦補)說:「喔~所以你是在韓國長大?」我點頭燦笑:「是的。」對方再說:「那中文真的講得很好。」

我無意騙人,只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對話,不希望因為兩岸問題,模糊了我來出差工作的重點。因為第一天有位參展民眾得知我是台灣人就立刻說:「中國市場很大,等你們『回歸祖國的懷抱』就知道了⋯⋯」當下聽了不開心還要礙於工作忍住,幸好該位人士沒再繼續說出「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此打住。

與韓國參訪團拜訪杭州阿里巴巴總部。圖/林芳穎 提供

就因為上述參展時遇到的不好經驗,後來行程主要是和其他韓國人同行,我盡量避免和中國人談話,心想就算被誤認為韓國人也沒關係。到了杭州參訪阿里巴巴總部,對方高規格接待,安排了一間大型會議室簡報,我看著螢幕上打著「親,歡迎您」,真的一點感覺都沒有──畢竟這不是我習慣的用語,到底誰是你「親」呢?

與韓國參訪團拜訪杭州阿里巴巴總部。圖/林芳穎 提供

出門在外身不由己,心中仍保有自己的堅持

回顧我在韓國一年的「中國台灣」身分,除了某些時刻必須拿出證件,只要有人問起我從哪裡來,我都毫不遲疑地秒答「台灣」;也樂於向同事介紹台灣的美好。假使有人進一步問兩岸問題,我也能以我的方式向他解釋差異,對方看起來都能理解。

其實不只是在韓國,我也耳聞一些友人在德國受到辦事處刁難──明明系統裡有台灣這個選項,辦理文件卻直接給你寫中國。在家鄉外的地方,有時為了生存必須忍氣吞聲,就比如說許多國際航空公司礙於中國壓力,不得不把「台灣」的地點名稱改成「中國台灣」,難道我們能因此就不買機票了嗎?

分享自身的經驗只是想說,在海外的台灣人都特別容易被激起愛國心,捍衛「台灣」這個名稱,幾乎不會有人想要自動承認自己來自「中國台灣」;就如同我去年到德國參加國際記者交換兩個月,同團的香港記者大方說出她來自「香港」,絕對不會自稱她來自「中國香港」。幸好主辦單位負責人曾在中港台三地長時間待過,知道這塊敏感地雷,我和香港記者在兩個月的所有行程中,包括簡介資料,都只有 TAIWAN 和 HONG KONG。

俗話說「商人無祖國」,對於這些無論是被迫表態還是自己跳出來輸誠、來自「中國台灣」的飲料店,要不要繼續買他們的飲料,大家可以自行判斷。同時也別忘了:在尊重每個人選擇的前提下,無論你選擇了什麼樣的意識形態,也將同時喪失另一群人的支持,魚與熊掌休想貪心兼得。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今天不談劇情,聊聊我在韓國親身體驗的「寄生上流」
●「國際打壓」不只出現在電視裡,它正真實地打在每一個海外台灣人身上:國籍一夕被變更,我的行動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