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又舊又壞的玩具,孩子還是捨不得丟,怎麼辦?和孩子一起練習斷捨離,告別是成長的重要過程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0年01月21日02:12 • 高竹君(未來Family記者)

你們家也有被孩子玩到掉漆,電池盒蓋子都找不到,按鈕再怎麼按也發不出聲音或亮燈的破舊玩具嗎?

這種「玩具屍體」或「近乎玩具屍體」的東西在我們家一堆!趁著過年快到了,我想帶孩子斷捨離,把它們全部處理掉,可是6歲兒子說什麼都不願意。

尤其是那隻2歲時就買給他的Tobot變形機器人,玩到現在只剩半邊身體,螺絲鬆到都無法「變身」了,但他卻很認真的說,「我希望它繼續陪我。」我真的是滿頭問號,到底這壞掉的玩具有哪裡好?
但是這突然讓我想起迪士尼電影《玩具總動員》中,小男孩安迪疼惜玩具的溫馨畫面。這些玩具在安迪的童年扮演重要角色,直到他要離家念書,才將玩具送走。

#

 

玩具對孩子是情感關係 也是認識世界的開始

玩具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麼?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和玩具的互動,會發展成一種孩子對玩具的情感連結、依附和抒發;玩具也是主要照顧者之外,安定孩子內心焦慮的力量。

最常被提到的是英國心理學大師溫尼考特(Winnicott)提出的「過渡性客體」論點。米露谷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江淑蓉表示,溫尼考特認為,孩子從一出生到1歲之前,媽媽和自己就是整個世界。

格瑞思診所心理諮商師陳忠寅也說,在這個階段裡,孩子還不知道有外面的世界,所以對於「冷了就有衣服穿,餓了就有奶喝」,會認為都是靠自己辦到的,同時孩子也覺得可以掌控一切事物,有一種「全能的感覺。」

但是當孩子年紀增長,還有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慢慢改變之後,孩子會發現除了自己和母親以外,還有「外面的世界」。孩子也感受到某些行為會被制止,周遭環境也不再能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小時候的全能感逐漸消退,孩子就會產生焦慮。陳忠寅表示。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性客體」,就是一個孩子用來幫助自己舒緩焦慮,找到安全感的東西,可能是玩具、毛娃娃、一個小毯子、某種氣味,或熟悉的味道,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這樣東西投注情感,產生情感依附,變的很難割捨。

不過,江淑蓉表示,孩子透過和過渡性客體的互動,能夠逐漸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開始和這個世界建立關係;它也可以幫助孩子因應外在現實,保留自己的能量,到最後和這個玩具告別,這個「情感歷程」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玩具幫助孩子降低焦慮 重拾全能感

因此有時候父母會發現,孩子會幫玩具取名字,好像它是家裡的一分子;一起床或是一放學回家,習慣先把固定喜愛的玩具先玩過一輪,就像開啟或結束一天的流程;看醫生(或面對未知)的時候會帶著特定玩具,好像帶著一個夥伴為自己加油打氣。

這些和特定玩具(或物品)互動的過程,都能為孩子帶來安全感,降低孩子面對未知產生的焦慮和情感壓抑。

陳忠寅解釋,因為孩子可以完全掌控並操弄這個玩具,透過玩玩具的過程,孩子可以重拾失去的全能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說什麼也不願意把喜愛的毯子拿去洗,或是丟掉深愛的玩具。

 

對玩具投注情感的過程 可視為孩子情感發展健康與否的標準之一

更有趣的是,江淑蓉表示,孩子透過玩玩具,彷彿可以進入一個「過渡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孩子可以自由想像,也可以完全支配「劇情」。對小男生來說,也許他在這個空間裡可以和變形金剛一樣,有超能力、會飛、會變身;誰要打贏誰,有什麼配備,一切自己說了算。

甚至,父母觀察孩子和玩具的互動,有時也能嗅出孩子心態發展的轉變,例如,滿多小女生都喜歡的《冰雪奇緣》艾莎公主,她不但漂亮,還有魔法,某方面來說,這也能呼應孩子希望邁向自主,不想一直被爸媽管的心情。

 

孩子若還不想丟 父母先從情感面討論 再從理性面

理解孩子和玩具的關係之後,也許就比較能包容孩子不願丟掉壞掉的玩具。江淑蓉建議爸媽,如果家裡空間足夠,可以分出一塊專屬孩子的空間,允許他在那個空間裡自由安排和決定玩具的擺放。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處理掉某些玩具,和孩子討論,該不該丟,由孩子做最後決定。假如丟了,過幾天孩子想起來覺得後悔,或是不丟,但是玩的空間變的很擁擠,孩子得承受自己做的決定。這時父母可以介入引導,和孩子討論,下次可以怎麼做會更好?

江淑蓉特別強調,孩子既然和玩具是一個情感關係的發展,那麼如果孩子還不想丟掉玩具,也許是還想多重溫幾次和它一起經歷過的感覺和經驗,建議父母不要逼孩子丟掉,給他時間,讓孩子走過一個完整的情感歷程,和玩具好好告別,甚至可以帶孩子做一個「告別儀式」。

江淑蓉也建議父母,如果家裡有一樣的新玩具,也不要對孩子說,「你看,有新的了,舊的就丟掉吧!」建議可以藉由遊戲(例如扮家家酒)的方式,讓舊玩具對新玩具說,「以後你都要陪他(孩子)去看牙醫喔!記得要親他三下,還要加一個大擁抱喔!」透過「傳承」和「交棒」的概念,孩子就能比較容易接受,「舊玩具有其他任務,現在換新玩具來陪自己了。」孩子有情感歷程的基礎,之後再嘗試以理性溝通的方式,討論是否把舊玩具處理掉,孩子才比較能接受。

陳忠寅也建議,孩子若還無法「斷」,父母可以透過和孩子遊戲互動的方式,觀察孩子,推測可能是什麼事情讓孩子焦慮,父母幫助孩子緩解那份焦慮,才有機會讓孩子斷捨離。

另外,孩子若是無法捨棄某個玩具,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玩那樣玩具,這個「玩的過程」代表的意義,是透過玩具,讓孩子和父母有所連結,而不僅只是玩具和孩子的連結。

 

 

攝影:高竹君

數位編輯:黃小羽

>>現在加入 未來Family LINE好友,免費送您【未來Family雜誌乙份】!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