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創造台灣首位試管嬰兒...曾啟瑞醫師:接住上天的「界外球」,是醫學最迷人之處

商周.com

發布於 2019年08月23日02:01 • 曾啟瑞, 尤子彥
創造台灣首位試管嬰兒...曾啟瑞醫師:接住上天的「界外球」,是醫學最迷人之處

全世界有超過10%的夫妻無法生育。在台灣,每7對夫妻當中即有一對深受不孕之苦,不孕對他們來說,是人生一大憾事,甚至成為終生的精神創傷。

接住上帝的界外球

從事生殖醫學最深刻的感觸是,不孕症的治療結果,不是100分就是0分,如果患者沒有生下孩子,治療的成績單上永遠掛著的是「0」,完全沒有中間地帶,不像其他的急性或慢性疾病,治療後病情多少會有所改善。也因此,我總是提醒年輕醫師,做為一個不孕症醫師,應堅持完美主義的原則,追求完美止於至善,絕對沒有「60分」的差不多醫師。只是,從0分到100分,需要極大的心力和毅力,這不只是不孕症醫師不能迴避的挑戰,也是所有不孕症夫妻共同承受的巨大壓力。

常常也有人問我,生殖醫學是不是在製造生命、創造生命?我的回答是,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醫生不可能扮演上帝的角色,也無法改變上帝的旨意,發球權永遠在上帝手上,醫療人員只是用上天給我們的禮物——精子和卵子,運用科技回應不孕症患者的禱告而已,充其量生殖醫學只是接住上帝的「界外球」。

縱使醫學在人類史上發展了數千年,但遲至過去50年,才是人類生殖醫學技術大躍進的時代,1978年從全世界第一個「試管寶寶」露易絲.布朗(Louise Brown)出生到現在已經超過40年,各種各樣的協助性生殖科技也應運而生。由此可知,要接住上帝的「界外球」,要從「不孕」走向「幸孕」之路有多困難。

台灣每年有5%的「人工嬰兒」

體外受精這項生殖醫學的重大創新,如同化不可能為可能的醫學魔術,造福無數不孕症家庭。根據歐洲生殖醫學會統計,過去40年來,全球已有約8百萬人是經由體外受精技術誕生。以2017年為例,台灣每100名新生兒當中,有5名是透過試管嬰兒或人工生殖的科技孕育出來的,等於有5%的新生兒是「人工嬰兒」。一個醫學技術的突破和進步,往往能改變上千萬人的命運,對我來說,這就是醫學研究最迷人的地方。

話說,露易絲.布朗誕生那一年,也是我這一輩子與婦女健康醫學結下不解之緣的起點。當時,我27歲醫學院畢業,剛從金門服完兵役回來,在北醫附設醫院婦產科擔任住院醫師。那時全世界媒體都報導了這個來自英國卻轟動全球的新聞,沒想到10年後我可以走訪劍橋大學,於羅伯特.愛德華博士任職的鵬府醫院(Bourn Hall Hospital)結識這位創造世界第一個試管嬰兒的科學家,並與他維繫了一段20多年的情誼。

1983年夏天,我結束在哈佛大學3年的深造,決定返國服務,寫信給當時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鄒濟勳。信中說,我可以創造出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處事明快的鄒院長立即邀我至榮總婦產科擔任主治醫師職務。同年10月回國,立刻著手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的動物實驗,並在隔年3月下旬,開始進行艱困的人體精卵細胞體外受精培育工作,把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和美國諾佛克醫學中心所學,分享給當時榮總婦產科家計科的醫療團夥伴,那段在實驗室披星戴月、 不眠不休奮戰的日子,迄今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

返國隔年,1984年8月,終於從我手中, 培育出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成功分裂的胚胎。回想在顯微鏡下,看到健康亮麗的胚胎細胞,心中充滿著無比激動與驕傲,感到激動的原因是,一個新生命就在你眼前真真實實發生;驕傲的是,我知道我正在寫下台灣醫學的新紀錄。

這個新生命,就是1985年4月16日,在榮總順利誕生,全國知名的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張小弟」,當電視新聞以頭條特寫,捕捉這位國內第一位試管嬰兒出生的畫面時,張小弟那張粉嫩的臉龐,不知撼動多少不孕夫妻的心弦。

人工生殖所生下的寶寶和一般常人並沒有兩樣,但我觀察到,也許是這些孩子都得來不易,所以父母親都會比較關注教育及孩子的教育及成長, 再加上父母通常年紀較長,身心較年輕夫妻成熟穩健,這些孩子高中、大學及之後的發展、表現都不錯。

幾年前,媒體還曾追蹤報導,張小弟因為自己生命起源特殊,從小對生物、醫學充滿興趣,還選讀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期待自己能從事生物醫學相關行業。當我從報上讀到這篇報導,想起了幾年前擔任北醫醫學院院長,主持入學新生推甄口試時,一位18歲的建中學生提到,他也是在榮總出生的試管嬰兒,聽他媽媽說當時的主治醫生是北醫畢業,因為他的出生為醫療科技進步所賜,所以後來也想從事生殖醫學。這位年輕孩子並不知道當時在場的我,正是參與創造他的生命那位醫療工作者,我不便當場表明身分,但心底卻覺得非常溫暖。

2017年10月,我在美國生殖醫學年會上,第一次見到露易絲.布朗本人。40年前,她因生殖醫學來到人間,吸引全世界媒體蜂擁而至, 成為所有媒體的頭條新聞。她在那次的醫學年會上送給我的書《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的人生》(My Life As the World's First Test-Tube Baby),扉頁上銘記要獻給她的父母及愛德華博士、史塔托醫師(首位成功從女性卵巢取出活性卵子的醫師)4人,沒有他們的決心和努力, 露易絲是不可能來到這個世界的。

這本書中的一句話我覺得十分有意義: Louise Brown realizes that IVF gives people more than just a baby, it creates a family. A family that can run your live on long after you have gone. (露易絲.布朗了解:試管嬰兒技術不是只賜給人們一個寶寶而己,而是創造了一個家庭。這個家庭會在你離開之後,讓你的生命不斷地延續下去。)

延伸閱讀:

●書籍簡介

闖出一條生路:台灣試管嬰兒之父曾啟瑞醫師零與一百的生命哲學

☛台灣生殖醫學權威剖析不孕,帶你創造幸福家庭:了解更多

作者:曾啟瑞, 尤子彥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9/08/20

作者簡介

曾啟瑞/口述

屏東鄉下長大,北醫畢業並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後,赴美深造。1980~1983年間,取得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並完成哈佛醫學院Brigham & Women's Hospital不孕症及生殖內分泌研究員訓練。曾醫師赴美深造時,接觸當時最尖端的生殖醫學。畢業後,沒有留在美國執業領高薪,回國後把時間留給盼求一子的不孕症病人和生殖研究及醫學教育工作。

曾醫師曾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九年、北醫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及婦產學科主任二十餘年。他在台灣最著名的兩個研究成果,是創造1985年台灣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和世界第一個自體粒線體轉殖成功受孕的案例。

尤子彥/撰寫

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政大心理系,曾任臨床心理師、報社財經記者,現為《商業周刊》特約副總主筆。著有《大店長開講》系列、《沒有唯一,哪來第一》。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呂宇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