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光電難題》明年你吃的魚可能是在太陽能板下養出來的!文蛤、虱目魚養殖重鎮如何與光電共存?

風傳媒

更新於 2019年10月14日02:00 • 發布於 2019年10月14日00:10 • 尹俞歡
在台南七股,有3分之1土地都用來養殖水產,主要養殖作物包括文蛤、虱目魚、烏魚及石斑等,是全台、也是台南市養殖「重鎮」之一。圖為台南市七股區大潮溝與海埔魚塭。(取自Guanting Chen@wikipedia/CC BY-SA 4.0)
在台南七股,有3分之1土地都用來養殖水產,主要養殖作物包括文蛤、虱目魚、烏魚及石斑等,是全台、也是台南市養殖「重鎮」之一。圖為台南市七股區大潮溝與海埔魚塭。(取自Guanting Chen@wikipedia/CC BY-SA 4.0)

最快明年開始,你家中餐桌上出現的虱目魚、文蛤,可能會是在太陽能板下養出來的。

在台南七股,有3分之1土地都用來養殖水產,主要養殖作物包括文蛤、虱目魚、烏魚及石斑等,是全台、也是台南市養殖「重鎮」之一。2017年農委會開放同時養殖及種電的漁電共生申請,七股因養殖面積大、吸引業者搶進,目前已有9件專區劃設申請案,總劃設面積上看800公頃。跑最快的台鹽綠能,更希望年底就能開始建第一個案場。

一塊地同時種電又養魚,聽起來相當有效率,但漁民可不這麼想。好比養殖文蛤的漁民擔心,文蛤需要日曬,有遮蔽物後恐難維持養殖量。此外,裝了光電板後,收成時沒辦法再用重機具下池,曬池時間也要拉長,可說整套習以為常的養殖模式都得跟著改變。

生產模式改變之外,漁民更擔心未來會租不到地。當地7成漁民是租地進行養殖,但不少人與地主世代相交,有的租約甚至是口頭約定。如今光電業者進場,開出比漁民高10倍的租金,地方旋即傳出有地主有意調漲魚塭租金、合約要變成1年1簽等,有些還要求漁民必須同意未來漁電共生規劃、才能續租。

一塊地同時種電又養魚,聽起來相當有效率,但漁民可不這麼想。圖為2018年7月9日七股漁民陳情。(資料照,甘岱民攝)
一塊地同時種電又養魚,聽起來相當有效率,但漁民可不這麼想。圖為2018年7月9日七股漁民陳情。(資料照,甘岱民攝)

七股沿海土地資源協會理事長楊惠欽說,漁民不滿漁電共生,就是因開發過程未顧及到漁民生存權,不僅各種規劃設計都以光電為主,合約也讓漁民覺得沒保障。此外,當地如文蛤產量減少、也會衝擊國內海產供給;且若光電排擠漁業,嚴重的話恐導致七股百年來的潮差養殖傳統消失。

漁電共生可行嗎?地方政府盼中央訂出監督機制

目前台南的漁電共生專區申請,已有1案通過台南市府審查,正由農委會組成專案小組審查中。台南市農業局漁業科專員陳俊旭說明,農委會審查完後,接下來市府會再進行第二階段的容許使用審查,檢視業者的光電設置規劃,如檢視種電面積是否不超過魚塭4成、設置面積設計是否能維持7成漁穫產量,以及是否有和地主、漁民簽定保障三方權議的合約等,屆時也會現勘了解設置環境。

「我們一直強調,是以養殖優先、不是發電優先,」陳俊旭說,一下子這麼大面積的改變養殖環境,需要更審慎;地方政府除了事前把關,未來案場蓋好後也預計安排每4到6個月定期稽查,確認魚塭有生產事實。他也建議,未來中央應訂出漁電共生的監督機制,明訂業者違反審查承諾的處置方式或罰責,更嚴謹因應改變養殖環境可能造成的後果。

參與台南市漁電共生專區審查的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認為,漁電共生並非不可行,但需要針對不同的養殖物種、養殖模式及生態訂出更細的規範。她舉例,七股鹽灘地雖然不是國家重要濕地,但當地還是有黑面琵鷺棲息,設置光電時,應考量是否能透過水位控制等方式,避免魚塭面積減少影響黑面琵鷺的。此外,七股的潮差式的養殖法和其他地區不同,且養殖戶多是租戶,也該納入審查考量。

參與台南市漁電共生專區審查的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見圖)認為,漁電共生並非不可行,但需要針對不同的養殖物種、養殖模式及生態訂出更細的規範。(資料照,陳明仁攝)
參與台南市漁電共生專區審查的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見圖)認為,漁電共生並非不可行,但需要針對不同的養殖物種、養殖模式及生態訂出更細的規範。(資料照,陳明仁攝)

居民反彈!學者籲能源轉型不該只是「誰有錢就來投資」

除了養殖規範,面對漁民的反彈,學者也認為,接下來應想辦法調整光電設置模式,讓當地居民不用被動、甚至被迫地接受。

「當地里長也說,像社區活動中心屋頂放光電板,市府說做就做,」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邱花妹參與七股漁電共生討論,觀察當地漁電共生程序並不透明,居民初期缺乏充分資訊,導致明明是設在地方的裝置,卻跟居民沒什麼關係,「這讓他們覺得,大家都來他們的土地種電、對他們沒什麼好處、生活卻還得承受劇烈改變,才會引發反彈。」

「能源轉型不該只是引進新技術、誰有錢就來投資,」邱花妹建議,在大面積太陽能選址過程,應該要納入生態及社會經濟等評估面向,並找在地利害關係人討論。此外,比起業者總是先規劃完才開說明會,早在一開始就找在地居民討論設置及分潤方式,才能讓綠能發展權利更平衡地回到地方,也能提升居民接受度。

政大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則指出,相較歐盟躉購制度一開始是為了鼓勵一般人設屋頂光電、賺取躉購價差,台灣現在許多地方開發綠能仰賴市場機制;資本家為了取得最大利益,以尋租模式尋找阻力最小、成本最低的設置地點,過程中即可能造成綠能利益不平均分配,「應要開始討論是否能有更公平的發展模式。」

學者指出,當地漁電共生程序並不透明,這讓居民覺得,大家都來他們的土地種電、對他們沒什麼好處、生活卻還得承受劇烈改變,才會引發反彈。圖為2018年7月9日七股漁民陳情。(資料照,甘岱民攝)
學者指出,當地漁電共生程序並不透明,這讓居民覺得,大家都來他們的土地種電、對他們沒什麼好處、生活卻還得承受劇烈改變,才會引發反彈。圖為2018年7月9日七股漁民陳情。(資料照,甘岱民攝)

主責能源政策的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日前出席立法院辦的光電總體檢公聽會時為接下來的光電發展定調,強調無論是屋頂型、地面型,都將以共生為核心,意即農地、漁電共生都不只是在土地上多蓋一塊太陽能板而已,而是要把土地環境、及仰賴土地維生的人都納入考量。如今政府除了願意幫忙降低溝通成本,也希望以科學為基礎找到設置方法,「要靜下心解決問題,體諒所有人考慮的各種事,」曾文生總結。(推薦閱讀:知本濕地光電案》部落第一次投票就要提告!原住民的「諮商同意權」行使出了哪些問題?

太陽能電廠沒有圍牆、也沒有空污,本該是和一般人最沒有距離的發電方式,如今卻經常在地方引發衝突及反對。作為漁電共生的指標性地區,七股的漁民、居民接下來如何也能與光電能找到共生的方式,將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觀察點之一。

太陽能電廠沒有圍牆、也沒有空污,本該是和一般人最沒有距離的發電方式,如今卻經常在地方引發衝突及反對。圖為水上太陽光電站。示意圖。(資料照,廖羿雯攝)
太陽能電廠沒有圍牆、也沒有空污,本該是和一般人最沒有距離的發電方式,如今卻經常在地方引發衝突及反對。圖為水上太陽光電站。示意圖。(資料照,廖羿雯攝)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