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不給就搗蛋,爸媽怎麼辦?別人有,我也要有!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0年01月22日14:44 • 發布於 2020年01月22日00:00
不給就搗蛋,爸媽怎麼辦?別人有,我也要有!
不給就搗蛋,爸媽怎麼辦?別人有,我也要有!

為何別人有,孩子也想要有?

當孩子總是看到「別人有,自己也想要有」的時候,爸比媽咪就會擔心孩子會陷入盲目跟從之中。友緣基金會楊淑芬老師表示,孩子一定會盲目地想要跟別人一樣,不過,在定義孩子會盲目跟從之前,更重要的是瞭解為何孩子會有如此需求。

然而,爸媽要如何瞭解孩子想要的真實原因為何呢?楊淑芬老師認為這就要回到親子關係的根源,也就是孩子願意在你面前說出真話,以及爸媽願意瞭解到底孩子發生了什麼事。首先,讓孩子知道爸媽瞭解孩子的想法──「對啊,你看到他有那個玩具,你很喜歡,對不對?」再詢問孩子,若是有了那個玩具之後,你覺得你可能會有什麼不一樣?從孩子回答的不一樣之中,爸媽或許可以瞭解孩子要的不一樣畫面是什麼,才有可能瞭解原因到底為何。

接下來,就請楊淑芬老師分析「別人有,孩子也想要有」的可能原因有哪些?並建議爸媽應該如何回應孩子。

原因1、去除自我中心思考

當孩子接觸了外界環境,接受到刺激之後,孩子就會不斷地比較自己與他人有何不同,因而發現為什麼他有,我卻沒有。爸媽可能因為孩子不停的比較而感到困擾不已。不過,藉由這樣的方式,孩子瞭解到其實別人的想法及世界和他的是不一樣的。楊淑芬老師指出,對於幼兒來說,這就是去除自我中心的開始,開始思考別人有什麼以及我有什麼,哪些是一樣的、哪些又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第一個原因。

勿否定渴望的心

如果孩子看到別人有,自己也想要,楊淑芬老師認為爸媽一定要做的是不要否定孩子渴望擁有一個東西的想法,因為這並無對錯之分。只要讓孩子知道或許爸媽不能提供他真正想要的東西,不過,爸媽可以提供的是什麼。

透過爸媽適度提供,讓孩子知道他的需要其實是可以被滿足的;也可以適度地拒絕孩子,讓他知道有些事情並不是別人有,你也會有。爸媽也可以讓孩子知道,或許孩子想要和別人一樣,但是孩子本身已經擁有了別人未必擁有的東西,孩子才會知道原來每個人都要學習接受有些時候我和別人一樣,可是有時我和別人是不同的,慢慢地在這些經驗當中去除自我中心。

原因2、無法清楚說出需求

有些孩子無法清楚明白地講出自己的需要,而透過「別人有,我也要有」的方式來告訴爸媽我想要某個東西。楊淑芬老師表示,這類型的情況不僅出現在同學之間,有時候也見於兄弟之間,像是弟弟看到哥哥有某個玩具,弟弟也吵著要有,其實有可能是孩子不敢跟爸媽說「我想要擁有這個東西」而已。

鼓勵孩子表達

如果孩子只是因為自己有需要,但說不出來而借別人來使力,那麼這類型孩子需要的是爸媽直接鼓勵──「你可以直接跟媽咪說你想要的東西,媽咪跟妳一起來想辦法怎麼樣才能擁有這個東西,好不好?而不是一直說因為別人有那個,那我也要。這樣媽咪就會覺得你好像跟別人在一起,就會一直比較別人有什麼,而你沒有」

原因3、想要與大家都一樣

或許孩子想要跟大家一樣,想要擁有相同的東西,就有了共同話題,有了在一起的感覺。楊淑芬老師舉例說明,像是小女生會覺得我們都喜歡粉紅色,那我們就做一樣的事情──一起穿粉紅色的衣服;或是擁有同樣的東西──你有這個,我也要有,這樣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孩子想要跟別人一樣這是正常的,況且這個階段孩子的生活重心就是與朋友一起開心地遊戲,他喜歡做什麼,我喜歡也做什麼,彼此有一樣的喜好,就容易與他成為好朋友。也有可能透過一起玩樂來維繫友誼。

楊淑芬老師指出,曾有一個友誼概念研究發現,4~7歲孩子覺得友誼最重要的是:(1)從事共同活動:像是一起玩遊戲;(2)情感因素:他喜歡我、關心我或是我也關心他、喜歡他;(3)支持性:在我需要的時候他會幫助我,或是他有好東西都會跟我一起玩;(4)接近性:剛好住在隔壁,或是都在同一地方上課。由上述可知,有兩點較為相像──因為從事共同活動,或者是有喜歡的東西,因為這樣孩子們就會成為好朋友。

關心交友能力

爸比媽咪需要觀察孩子是否把跟好朋友有一樣的東西當成唯一交朋友的方法,爸媽就應該思考孩子在交朋友的能力上是否有些問題,需要協助其拓展交朋友的能力,而不是只能夠透過玩具分享或是一定要跟別人玩一樣的玩具,才能與人交友。

原因4、想要嘗試新的事物

在艾瑞克森(EricH.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之中提及,幼兒園(3〜6歲)階段的孩子身負重要的任務與危機,而進取與愧疚正是此任務。孩子希望嘗試新的事物或是透過新的事情滿足好奇心,也透過新事物觀察自己的行為對不對或是可不可以。

爸媽過於限制→孩子壓抑情緒

對於孩子提出想要擁有某樣東西的想法,如果爸媽馬上忽視或是壓抑這類情感,也就是爸媽常說的「你再吵,要不然你去當別人家的小孩」這句話,其背後涵義就是:「你再吵,我就不要你了。」當孩子有了這類感受,孩子會覺得自己好像不應該要有這樣的情感,也不應該要有這樣的需要。當爸媽立即壓下孩子的需求與情感,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不像別的孩子都有爸媽疼愛,而自己無論說了什麼,都會被爸媽責罵。

爸媽有求必應→孩子肆無忌憚

如果爸比媽咪因為受不了孩子一直要求或過於溺愛,而總是給予回應,孩子可能會肆無忌憚地什麼都想要,或是覺得什麼都可以擁有,無法接受別人拒絕,也沒有辦法接受現實生活。對此,心理學家維尼考特(D.W.Winnicott)曾提及「足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mother)的概念(而不需要做一個完美的母親)。

指的是如果媽咪或是大人可以知道寶寶的需求,並適時回應,寶寶就會樂觀地明白原來我是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在此完美環境之中,寶寶慢慢有了自我,也對自己有了自信;這個完美環境不需要長期存在,因為寶寶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寶寶必須體認到現實。

所謂的「現實」就是身為一個大人在該給的時候要給予;不該給的時候,就不要給孩子,孩子才能夠適度地接受現實。大人在必要時刻的反應,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會有不滿足的狀況。因此,孩子逐漸學習忍耐挫折的能力,也能夠慢慢地瞭解外在會有現實環境,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要學習接受現實。

如果孩子的不滿足並無適度出現,孩子會覺得自己是有求必應的。爸比媽咪應該讓孩子知道大人能夠理解他的心情,但大人不會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而可能是忽視、轉移,或是陪著孩子一起想方法,或是容許孩子大哭發洩一場。孩子需要這樣的時間來體會現實生活,也必須知道應該要用自己的能力來解決問題。

 

搗蛋
搗蛋

零用錢讓孩子調整不滿足

關於「別人有,我也要有」這個議題,楊淑芬老師建議以「零用錢」作為孩子的能力培養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較花時間,但有其必須性。楊淑芬老師進步一解釋,從幼兒時期開始,孩子就會有簡單的算術概念,以及對於現實的關心。爸媽固定於某一時間提供一筆適度的零用錢,讓孩子自行使用;在支配零用錢的過程之中,孩子能夠藉此學習控制慾望及節制。

當孩子把零用錢花光了,一定會求助於爸媽。爸媽千萬得把握住這個機會,除了在心情上的理解,讓孩子知道你明白他還要買其他東西,但是他沒錢了之外,還要堅守防線──想要有零用錢,就是要等到發零用錢日。這段期間,孩子一定不滿足,可能會哭、會鬧,然而這都是孩子學習自我調整不滿足的過程。

別人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

不僅孩子會有「別人有,我也要有」的想法,身為爸媽一定會希望孩子過得好,這是理所當然的想法。不過,楊淑芬老師提醒,所謂的「好」應該重新定義其內容。因為如果那個好是建立在「別人有,我的孩子也要有,甚至我的孩子還要更好」時,爸媽一定要先確認是否起於因自己的不滿足感,像是小時候總是羨慕別人能夠擁有什麼,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爸媽應該在能力範圍之內提供孩子所需要的。而且,除了滿足孩子之外,到底怎麼做才是好爸比或好媽咪,最終還是要瞭解孩子的需要到底為何。

另外,楊淑芬老師想要提醒爸媽,羨慕別人是一個極佳的動力來源,不需要抹煞此心。因為有了這樣的心情,才會知道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以及要怎樣才能夠爭取到想要的東西,慢慢地有辦法調節並瞭解有些事是沒辦法滿足或是做不到的,逐漸學習接受真實的自己,這也是從幼稚到成熟的必經過程。

 

搗蛋
搗蛋

 

楊淑芬

現職:友緣基金會老師

學歷:中興大學社工學士

經歷:友緣基金會臨床工作

專業領域:幼兒、兒童、青少女、成人個案工作與兒童、青少女成長團體、親子會談、親職教育諮詢、活動方案設計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