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不是結束!教孩子每個答案都應該是下個學習的開始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19年04月25日09:53 • 發布於 2019年04月25日09:53 • 黃國珍(品堂學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創辦人兼總編輯)
不是結束!教孩子每個答案都應該是下個學習的開始
不是結束!教孩子每個答案都應該是下個學習的開始

世界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這段話寫的深刻動人,傳達了愛、無奈、失望、期待與默默的堅持。這麼美的文字,你可知道源出何處嗎?如果你說「泰戈爾」,很棒,那表示你之前讀過這段話,不過可能不是讀原著,而是從網路上看到的。記得是泰戈爾很好,但是這段感動許多人的文字,並不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詩人泰戈爾所寫,而是出自香港作家張小嫻在一九九七年發表的小說《荷包裡的單人床》。

張小嫻的原文如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不是天各一方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這個時代,分享的速度比理解還快

張小嫻曾經親口在公視頻道蔡康永主持的《今夜不讀書》節目中,說她解釋過很多次了,不曉得為什麼大家會誤傳成是泰戈爾的作品。這段網路上瘋傳的金句,竟是一場網路資訊的大烏龍。這個誤會是怎麼造成的?網路上至少有四個版本的解釋,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查。但是我從這個事件上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個時代,我們分享的速度比理解還快!

沒有任何時代像現今一般,訊息的取得和交流如此廉價又頻繁,而判斷的時間卻如此有限。依賴經驗或直覺的快思主導了閱讀的理解,卻疏忽了多一點深究的慢想。

我自己跟許多人一樣,第一次讀到「世界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段話,是因為朋友分享在臉書上,閱讀的當下我也被這深情的文字打動。在感動的同時,我的腦子也轉動了起來:「泰戈爾的詩集,我之前讀過,也很喜歡,但這段話是出於泰戈爾哪一首詩?前後文又寫了什麼?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麼?」在「想知道更多」的好奇心驅使下,我開始上網查詢。沒想到才在網頁鍵入關鍵字,馬上發現這句話根本不是泰戈爾的作品。這很驚人啊!不到一分鐘就能正確理解的事,卻在網路世界裡被這麼多人誤傳!

這讓我想到另一位小說家說的話。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批評家,更是全球最知名的符號語言學權威和小說家。艾可在他四十八歲時才推出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該書自一九八○年出版後,迅速贏得各界一致的推崇與好評,除榮獲義大利和法國的文學獎外,亦席捲世界各地的暢銷書排行榜,銷售迄今已超過一千六百萬冊,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文。一次他接受採訪,記者問他:「虛構能以它的某種方式獲得實體和真實嗎?」作為一位語言符號學家和小說家,安伯托.艾柯如此回答:「是的,虛構能夠創造真實!」

虛構能夠創造真實,乍聽之下令人不解,但真實的情況似乎是如此。在小說的領域中幾乎所有作品都有杜撰的成分,一如日本小說家春上村樹在二○○九年耶路撒冷文學獎的得講演說「永遠站在雞蛋那一邊」中所言:

今天,我以一名公認的謊言製造者,一名小說家的身分,來到耶路撒冷。

不只小說家說謊,當然。如我們所知,政治人物也說謊。外交官與軍人有他們專屬的謊言,二手車銷售員、屠夫和建築師也是如此。不過,小說家的謊卻有所不同,沒有人會批評小說家的這些謊言是不道德的。沒錯,就像他的謊說得愈大、愈好、創作愈巧妙,愈會受到大眾和批評家的讚美。為何如此?

我的答案是:透過說巧妙的謊,亦即,透過編造幾可亂真的虛構小說,小說家可以將真相帶到新的位置上,讓光明撒在它身上。

這段文字真是精彩,尤其是讀完全文更有一份尊敬油然而生。但是我們先不談全篇演講,只談引用的這段內容中指出的一個真相─每個人都有他專屬的謊言。

關於專屬謊言,下面的例子會更有真實感。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接過詐騙電話,通常詐騙電話中,對方都會給你一個虛構卻真實的情境。他說的都是假的,但是你匯錢出去是真的,如安伯托.艾柯所說:「是的,虛構能夠創造真實!」

這真的是個困擾人的情況,因為我們腦中的「相信」決定我們對「真實」的認知。

根據科學家對大腦與認知的研究,人類的大腦認知這個世界有一個具體步驟,順序如下:

‧取得資訊與經驗(Observable Data & Experiences)
‧意涵(Meanings)
‧假設(Assumption)
‧結論(Conclusion)
‧相信(Beliefs)
‧行動(Actions)

每個答案都應該是學習的開始

人類建立認知的過程中,在原有的先備知識與經驗條件下可用「快思」做選擇,大腦無需費力,不會消耗大量的能量,非常省事。但是未經假設與推論的思辨過程,就直接相信而採取行動,如同前面提到詐騙電話的例子,聽到訊息組成的情境後,直接相信就匯錢出去,也就是跳過假設即下結論。這正是孩子在閱讀中形成誤解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扎下「高階思維」的基礎。高階思維不代表去思考高階的問題,而是要具備進行高階思考的能力。前面所提到的大腦認知步驟中,與高階思維有關的步驟,就是「假設」。當我們面對一個事件、一個情境,會感到「好奇」甚至產生「質疑」,都可能開啟探究與驗證的「慢想」。其根本的態度或動機就是「想要知道更多」,也因此有再次學習的機會。

如果把眼前的資料或別人的觀點,理所當然的視為答案記憶下來,那答案就成為認知與思考的終點;如果帶著好奇或質疑的態度來看待一切事物包括答案,那每個答案都將成為探究與學習的開始。

你相信我所說的嗎?如果你相信,我所說的都將是真實。其實我更關心的是,我們的孩子是否具備好奇、質疑、假設和自己去探究的能力?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如果沒有這些條件,那麼這世界對他們而言,將會是個難以分辨真偽的世界,而他們將成為可以被操弄的世代,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可以操弄理解的時代!

*本文出自《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新課綱核心素養要怎麼學?如何增強孩子的閱讀理解力?

自己跳下海出來做!他的初衷,是為了台灣的孩子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