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一張「梗圖」引發瑞士「貧民區」的流血衝突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8月21日07:31 • 瑞士也有「貧民區」

或許你曾經聽聞過,美國各大城市中,時常有著所謂的「貧民區」(Ghettos)?

這通常意指在一個都會區中,基礎設施與資源相對不足、發展相對落後的擁擠住宅區。又因爲這裏的居民往往是主流社會中,在經濟、教育和法律上的相對弱勢人士或少數族群,所以也被稱為「弱勢族群的聚落」。

那麼,在瑞士呢?人們對瑞士的印象,大多是富裕的歐洲小國、美景處處,或「各國有錢人匯聚在此」。在這個國家,是否真有「貧民區」的存在?

今年初發生的一起事件,便引發了廣大的討論。

一張「梗圖」引發的衝突

Zeki 故意拿瑞士「斯普滕巴赫」跟美國「布朗克斯」比較,引發不小爭議。圖/網路共享資源

3 月 2 日,位於瑞士阿爾高州的斯普滕巴赫(Spreitenbach),發生了一起流血事件。在號稱瑞士境内最大的購物中心 Shoppi Tivoli ,兩群分別來自斯普滕巴赫與蘇黎世州迪肯孔(Dietikon)、一共大約 30 名青少年爆發流血鬥毆。一位 15 歲少年的腿部受到刀傷,必須緊急送醫治療。

為什麼他們會發生爭執?這必須從一張瑞士網紅製作的「網路梗圖」說起:

Zeki 是現今瑞士最具人氣的網紅之一。他常以瑞士大小事為題材,製作幽默的貼圖與影片,在 IG 吸引了將近 78 萬名粉絲。

今年初,他發佈了一張以「貧民區」為主題的梗圖。圖的上方,是一群幫派分子的背影;並搭配一行「布朗克斯是美國最危險的區域之一」的文字;圖的下方,則置入斯普滕巴赫缺乏地方特色的風景,並貼上一句話:「在瑞士,我們叫它斯普滕巴赫。」

布朗克斯(The Bronx)是美國紐約市最北邊的行政區,居民大多為非洲和拉丁美洲裔。 20 世紀末此區的「南布朗克斯」,更是美國著名的貧民區。失業率與犯罪率均居高不下。除了毒品、謀殺及幫派問題曾出不窮外,許多屋主甚至蓄意縱火,燒了自己市值低落的房子,藉此獲取保險金,另覓他處居住。縱使最壞的日子已經過去,至今布朗克斯仍舊擺脫不了舊時的惡名。

Zeki 故意拿瑞士的「斯普滕巴赫」跟美國的「布朗克斯」比較,引發了社會輿論的不小爭議,更有許多斯普滕巴赫居民表達不滿。不過,對於隔壁鎮「迪肯孔」的某些少年來說,這事情可完全不是這麼解讀的:他們認爲自己比較「酷」,迪肯孔才真正配得起「瑞士最危險地區」的稱號。

而分隔於州界東西邊的兩幫青少年,本來就互看不順眼,這張網紅製作的梗圖,便成爲這起衝突的導火線——他們先是在社交媒體上互酸互嗆,後來演變成真實世界裡的流血事件。

問題少年,必然來自「移民特別多」的地區?

或許你會好奇,這些彼此鬥毆青少年的家庭背景?根據瑞士媒體報導,他們是所謂的「移民第二代」(Secondos),而他們的父母大都來自科索沃、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與象牙海岸。(話說我前德國同事 M 的兒子,湊巧認識他們。幸好他當時拒絕了朋友的邀約,否則可能會上社會新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同處於利馬特谷地(Limmattal)的斯普滕巴赫與迪肯孔,也一直是聚集大量外來移民的地方。

瑞士,已是外國人口比例最高的歐洲國家之一,其 840 萬的總人口中,有近四分之一非瑞士籍。而「迪肯孔」的外來人口比例遠超過全國平均值,達 44.4% ,「斯普滕巴赫」更高達 50.3% ;後者甚至曾是瑞士境内,外籍人士比例最高的鎮區(目前瓦萊州的 Täsch 以 60% 的比例位居第一位)。

兩地的失業率和社會救助的比率也相對較高。例如: 2017 年瑞士平均社會救助的比率為3.3%,而迪肯孔與斯普滕巴赫分別為 6.4% 和 5.4% 。(註一)

因此,對部分瑞士人來説,這兩個地方的「形象」很接近:基本上就是「外國人特別多」、「小混混多」和「不美麗」,帶有「貧民區」的味道。

參加聚會時,我便曾聽聞朋友特別引述新聞的内容:「在迪肯孔的小學,有的班級裡頭外籍學童比瑞士人還多」;有人則更是語帶偏見地說:「在購物中心 Shoppi Tivoli 走逛的,幾乎全是『前南斯拉夫人』⋯⋯。」

瑞士,真的有「貧民區」嗎?

或許斯普滕巴赫與迪肯孔在不少瑞士人眼中的形象,並不是這麼地美好;但它們真的是所謂的「貧民區」,甚至如過去的南布朗克斯那樣危險、髒亂與衰敗嗎? 

我曾經去過這兩個地方購物和看電影,並觀察當地的狀況:這兩個鎮區都設有購物中心,而且舉目所見幾乎全是相對單調的現代建築,少有歷史、特色建物,與瑞士境内知名城市的大山大水、人文景觀相比,確實遜色不少。然而,基本上當地的硬體建設狀況仍都維持著瑞士的平均水準,不僅環境不會特別髒亂,筆者造訪街頭時氣氛也十分平靜,並沒有感受到那種「讓人不知不覺心跳加速」的危險氣息。

再者,斯普滕巴赫與迪肯孔居民的組成,也不符合貧民區(Ghettos)的定義:

Ghettos 一字源於 16 世紀的威尼斯。當時威尼斯人強制隔離猶太人,迫使他們聚集居住。因此,現今 Ghettos 便意指社會中少數、弱勢族群「主動」或「被動」群聚的地區。( Ghetto 跟中文也譯做「貧民區」或「貧民窟」的 Slum 有所不同: Slum 泛指貧窮人口聚集,居住環境惡劣的聚落; Ghetto 則帶有族群歧視的色彩)

雖然斯普滕巴赫與迪肯孔,確實居住了大量的外國移民,但他們來自多個國家,並沒有特定族群聚集、主動或被動與主流社會隔離的現象。

來自巴塞爾的社會學家 Hector Schmassmann 在接受《新蘇黎世報》訪問時便表示:瑞士並不存在所謂的「外國人貧民區」。他認爲因瑞士是一個小國、且習慣多元背景的交流,所以就算在外來人口比例近 50% 的地區,目前也沒有任何族群因此與外界隔絕。不會有部分其他西歐國家中所謂的「土耳其區」或「阿爾巴尼亞區」⋯⋯等。另外,相較於其他西歐國家,瑞士的職訓制度更為完整,提供了外國人更多進入勞動市場的機會、協助他們融入社會,因此並不會發生貧民區常見的嚴重青年失業率等問題。

對外來移民的接納與融入,仍是小國的重要課題

縱使瑞士沒有真正定義上的「貧民區」,但是在如斯普滕巴赫、 迪肯孔和其它外籍人士比例較高的地區,仍舊存在著歸屬感不足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值得社會重視——例如,前面提到的青少年暴力問題。

青少年心理學家 Allan Guggenbühl 在接受《SRF》記者專訪時指出,尚未融入社會、或在主流社會中感到「被邊緣化」的青少年團體,通常會以和「假想敵」互相較勁甚至暴力衝突的方式,來獲得歸屬感。例如在 3 月初的事件中,正是由於斯普滕巴赫與迪肯孔,是兩個極爲相似的社區,因此相鄰的兩幫青少年,會尋求任何理由互相比較,例如:誰比較「酷」、或誰比較像「幫派份子」(Gangster),藉此找出相異之處、區格彼此,進而勾勒出自己的樣子。

瑞士網紅 Zeki 又做了一張梗圖,調侃了斯普滕巴赫。圖/網路共享資源

此外,做為外國人口比例很高的國家,儘管瑞士社會或許相較西歐目前許多國家,較無明顯的(主流人口和移民人口間的)族群衝突問題,但不可否認地,仍或多或少有著移民融入的問題——外籍人士特別多的地區,背負了「貧民區」的形象,即為一例。

也因此,在 8 月初,爲了提升斯普滕巴赫和迪肯孔所屬的「利馬特谷地」形象,當地社團「區域 2025 」(Regionale 2025),計劃在前者建造如同好萊塢標誌的利馬特谷地字牌。

沒想到這次,瑞士網紅 Zeki 又藉機調侃了斯普滕巴赫一番:他做了一張梗圖,為這個鎮區 P 上了白色字牌 — Spreitehood。( Hood 是貧民區的別稱,源自 Neighborhood )

只能說,要改變人們對這些地區的偏見,瑞士政府在移民融入議題上,還得必須多加努力呀。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平均月薪230K,工作21小時就可買iPhone──全球最富城市蘇黎世,卻堅持低調不豪奢
●別再問何時要結婚生子了!從瑞士經驗得到長輩關心症候群的解藥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