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一國兩制的前世今生

民生頭條

更新於 2019年08月22日22:52 • 發布於 2019年08月22日22:52 • 李天豪
unnamed
蔣介石、毛澤東

文:李天豪

1949年12月,國共戰爭大局已定,蔣介石敗退台。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風雲變色。
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海那一天起,武力統一什麼的,就別提了。

1956年,萬隆會議,中國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代表出席。
西方記者當眾提了一個非常刁鑽的問題:「如果蔣介石先生願意和中共合作,回到大陸的話,他能擔任什麼職位?」
周平靜地說:「如果蔣先生願意回家,在我看來,他的職位起碼不會低於國家總理。」
這個回答讓國際媒體大為吃驚。
這種發言,並非空穴來風。
1960年代,蔣介石反攻的《國光計畫》失敗,中國首度提出「一綱四目」概念。

一綱:
「台灣必須與中國統一。」
四目:
1.台灣由蔣介石管理,除外交之外,軍政大權皆由蔣操控。
2.大陸願意撥款援助台灣各項軍政建設。
3.台灣是否實行社會主義,尊重蔣的意見,從緩進行。
4.雙方互不侵擾,互不破壞,避免台灣獨立。

這四項條件,聽起來很耳熟啊…
這其實就是一國兩制的前身。
有意思的是,當時雙方居然還進行了一些溝通。
剛剛那個「一綱四目」,大陸方面託人轉交給蔣介石一封信,詳細說明。
這樣的誘餌,一度讓蔣介石動心。

因為到了1960年代,蔣介石不斷延長的的總統任期,已經開始受到黨內的挑戰了。
隨著冷戰局勢轉變,美國對蔣記政府的支持也開始在鬆動。
看起來高高在上的,永遠偉大正確的蔣公,其實壓力山大。
於是,蔣介石委任了一個特別的人,來和大陸接觸。
由於時局太微妙,這個人當時並沒有在台任職,而是在香港生活。
他是蔣介石的學生,名叫宋宜山。
宋宜山接受了這個秘密任務後,以探親為名,從香港飛到了北京。

在唐生明的安排下,和周恩來見面。
套句央視體:「會談中,雙方親切友好的,就原則方向與具體問題,交換了意見….」
回台灣後,宋宜山將他北京之行的情況,寫成了一份報告,呈交給了蔣介石看
。不料,蔣介石看後卻大發雷霆:「你以後就待在香港,永遠別回台灣!」

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宋宜山回到大陸,看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此時文革尚未開始)
同時,中國領導人的誠意,也讓他感動。
於是,他在報告裡對中國的故舊之情,傾慕之情溢於言表。
這讓蔣介石感受到非常失落….
自己的學生去一趟,就成了別人的說客了….
這真是沒面子到了極點,所以此事無疾而終。

十多年後,最後一次接觸出現了。
1975年,蔣介石派出了自己的心腹陳立夫。
陳立夫當時任職總統府資政,他的任務說起來大家可能會大吃一驚:「邀請毛澤東訪台」
蔣介石發出明確信號,希望毛可以不計前嫌,效仿抗日戰爭和北伐時期,開創第3次國共合作的新局面。
毛收到這個資訊後,非常的高興,因為沒去過台灣,一直都是毛的遺憾和牽掛。
中國那邊為了表示誠意,特赦了沒有特大罪行的293名國民黨戰犯,和145名國民黨特務,並且還給了路費,讓他們去台灣探親。

燃鵝,在兩邊還沒開始公開行動的時候,清明節到了。
蔣介石去世了。
蔣留下臨終遺言:「自己的棺材,在台灣不入土。」、「要等到將來,有一天安葬到大陸去。」

然後,就是1979年的《告台灣同胞書》了。

就差一點點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