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即時新聞】有同理心的孩子不會變壞! 專家建議從小訓練

媽媽寶寶

發布於 2018年10月12日09:12

什麼是同理心?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定義,同理心是指「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去體會當事人感覺的心理歷程」。同理心並不是一種技巧,指的是真誠一致,對於他人保持尊重、接納和不予評價的態度。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林其瑾指出,一個具備同理心的孩子,在情感上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在認知上能放下成見、採取開放的態度去了解對方的立場,而營造出和諧正向的人際關係。
林其瑾臨床心理師說,「同理心是可以學習的」,如果孩子從小就有被照顧和被愛的體驗,就會學習到以相同的方式去對待其他人,這就是同理心。 (推薦文章:孩子需要陪伴.建立正確就醫師觀念
舉例來說,小嬰兒已經具有豐富的情緒感受,但受限於表達能力,只能以原始而單一的哭、笑來傳達需求。林其瑾臨床心理師指出,如果家長能夠正確辨識嬰兒的狀態,以充滿情緒的「媽媽語」回應,或是提供協助讓他更舒服,就有助於培養同理心。
例如,媽媽對著肚子餓而哭鬧的嬰兒說「喔,好餓喔~」,並餵飽他,或是爸爸高高抱起寶寶,開心地說「123,飛高高囉」,都是基本卻很重要的同理心訓練;林其瑾臨床心理師指出,學習辨識並滿足孩子的需求,為孩子情緒發展的第1步。

至於具備口語能力的孩子,家長應該適時回應其情緒感受或是主動分享感覺,這就能訓練孩子同理心。例如,小小孩不想收玩具而放聲大哭,家長除了哄騙、要求或是條件交換,也可適當回應自己的情緒經驗,像是,「媽媽知道你還很想玩,所以捨不得收玩具。」
林其瑾臨床心理師強調,當孩子感覺自己的狀態能夠被認可和接納時,也就不會那麼難過。
至於如何了解孩子的感受?林其瑾臨床心理師提出「停看聽說」4大原則,「停」:停止成見和身心忙碌的狀態。「看」:觀察孩子的言行。「聽」:聆聽孩子的心聲和沒說出口的話。「說」:家長開放自己的感覺,並示範如何表達。
林其瑾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安排孩子參加團體活動,或是參與義工服務,並參與後一起分享心得、沉澱感受,讓孩子更深刻感受自己以外的世界。(推薦文章:照顧小孩壓力大!媽媽需要更多關心與同理心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