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對西方釋出善意,等於背棄東德政府!」柏林圍牆倒塌,種下普京對戈巴契夫的恨……

風傳媒

更新於 2019年11月09日01:50 • 發布於 2019年11月09日01:50 • 張玉馨
柏林圍牆倒塌:蘇聯時任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左)鼓勵東德在內的蘇聯各國推行自由化改革,圖右為前東德領導人何內克。(AP)
柏林圍牆倒塌:蘇聯時任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左)鼓勵東德在內的蘇聯各國推行自由化改革,圖右為前東德領導人何內克。(AP)

在冷戰時期身為美國盟友的台灣,對於柏林圍牆倒塌一事,往往自然地從歐美陣營的角度理解為「自由的勝利」,卻對蘇聯一方的觀點較為陌生。冷戰末期的大事件,不僅對當時二強對立的政局帶來震盪,對於當今的俄羅斯與東歐諸國亦皆有深厚的後續影響。於是,牆倒之時改革派總理戈巴契夫決定放手的善意,至今仍讓現任總理普京恨得牙癢癢。

牆倒那天,戈巴契夫的決定

柏林圍牆倒塌時,蘇聯決定放手讓東德政權瓦解、隨後任由兩德統一。這個歷史決定在現任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眼中,無異於放任北約(NATO)勢力步步東進,而普京並非目前俄國唯一這麼想的人,有許多俄國民眾都認為,圍牆倒塌、兩德統一是莫斯科當局當年向西方國家示好的象徵,期許此後能與西方國家共同邁向新的時代,但是這樣的善意卻遭到背叛。

當時,前蘇聯總理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鼓勵東歐的共產黨領袖跟隨他一起實施自由改革,且不曾在東歐國家民主化時採取任何干預,也因此迎來了1989年的蘇聯解體。

俄羅斯總統普京(AP)
俄羅斯總統普京(AP)

歷史前進得這樣快,快得沒有人料想到

儘管戈巴契夫對此結局並無牴觸,但是就連他也沒有料到一切會發生地如此迅速。戈巴契夫近日對俄羅斯大報《消息報》(Izvestia)說:「不只我們這樣想,西方的國家也未曾料想到。」這位現年88歲、已經淡出歷史舞台的關鍵人物向《路透社》透露「歷史前進地這樣迅速,快得令人驚奇。在東德的城市裡,大眾群聚,表達觀點,事情已經很清楚,這一切正走向統一的方向,而且速度比誰想得都快。」

柏林圍牆倒塌當天早晨,戈巴契夫在主政的共產黨政治局(Politburo)召開一場會議,討論蘇聯對此該如何回應。戈巴契夫回憶:「政治局全體同意不該使用任何武力。儘管有些人顯然很想動用坦克『恢復秩序』,但那些人不曾開口。」

1987年6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在東西柏林交界的布蘭登堡門前發表,呼籲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推倒這堵牆」。(AP)
1987年6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在東西柏林交界的布蘭登堡門前發表,呼籲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推倒這堵牆」。(AP)

戈巴契夫當年的口譯員帕拉琴科(Pavel Palazhchenko)表示:「任何有別於此的決定都可能帶來嚴重至極的後果,成為不幸的開端。」帕拉琴科所言不假,當時蘇聯在東德握有大量武力,除了30萬部隊,還掌握1萬2000輛坦克和其他武裝交通工具。

定局已成,蘇聯任兩德統一

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蘇聯歷史專家祖柏克(Vladislav Zubok)《美聯社》表示:「實際上,蘇聯是可以用坦克封鎖邊界全境的,不過他們按兵不動。……蘇聯當局深知定局已成,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當時,蘇聯內部自身也正經歷著風起雲湧。議會中新到任的改革派主張結束共產黨的一黨專政,東歐各地的獨立運動也如火如荼展開,在戈巴契夫開放政策下轉型的蘇聯媒體,對於柏林圍牆倒塌一事也毫不受限地進行報導。

當年在蘇維埃國家電視台負責此新聞的記者莫斯托沃伊(Vyacheslav Mostovoi)說:「因為戈巴契夫的政策保證,我確定軍方不會採取什麼基進行動。」

柏林圍牆倒塌:蘇聯時任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左)鼓勵東德在內的蘇聯各國推行自由化改革,圖右為前東德領導人何內克。(AP)
柏林圍牆倒塌:蘇聯時任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左)鼓勵東德在內的蘇聯各國推行自由化改革,圖右為前東德領導人何內克。(AP)

在牆倒之後,戈巴契夫同意與西方諸國加快討論兩德統一相關事宜,令西方更感訝異的是,戈巴契夫也輕易允許東德加入北約。戈巴契夫向俄國報紙《消息報》表示,此舉「會減緩歐洲中心地帶的張力」並對與德國營造良好的關係有根本上的助益。

對西方世界的善意,是對東德政府的背棄

不過,戈巴契夫這番作為在許多俄國人眼裡不啻為背叛東德政府,更斷送了莫斯科的利益,現任俄國總統普京正抱持上述觀點。

普京認為,蘇維埃的領袖過於天真,竟然會在沒有條約憑據的狀況下,輕易相信西方國家說北約不會對蘇聯國家出手的承諾。普京曾直言:「戈巴契夫犯了大錯。搞政治必須白紙黑字,但他就是去動動嘴,然後還以為事情就這樣成了。」

戈巴契夫對此反擊,指出要求西方國家將清楚寫下華沙公約成員國不會加入北約,實在非常荒謬,因為這相當於提早宣布蘇聯領導的軍事同盟已經邁向終結。

不過,在普京看來,戈巴契夫的對德政策完全軟弱到無法原諒的地步,當然,個人因素也在此扮演了一定角色。原來,當年任職於蘇聯情報機構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的普京駐守在東德大城德勒斯登(Dresden),儘管他再三向蘇聯軍方求援,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於是這位探員只能在圍牆倒塌的1個月後,眼睜睜看著抗爭者試圖闖入KGB的總部。

蘇聯退讓後北約軟土深掘,錯失雙贏機會

在蘇聯當局商討德國統一的事項時,蘇聯其實身陷經濟危機與政治動盪,也因此在談判桌上居於弱勢,無法與西方各國平起平坐。這樣的苦景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依然持續,導致俄羅斯在1990年代大幅依賴西方的金融支援,儘管如此,俄羅斯仍過得相當拮据。

在此之後,俄羅斯當局無力反對北約的擴張。1999年,波蘭、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約,此後其餘前蘇聯國家也紛紛投入北約懷抱。這在俄羅斯看來無疑是北約侵門踏戶,也使俄羅斯反西方情緒高漲。(推薦閱讀: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前東德末代領導人克倫茨:東德是蘇聯的孩子,看著它誕生,看著它死去

俄羅斯的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科薩切夫(Konstantin Kosachev)指出:「對西方的不信任、對對面潛在盟友的不信任,仍然存在。」他認為,西方國家急於在冷戰中取勝,但其實是錯失了打造和平世界的機會。科薩切夫說:「某程度上來說,這個損失已經難以挽回。蘇聯和當時的俄羅斯確實選擇了停止對抗、開始合作,如果當年西方國家夠明智、夠有肚量的話,其實是有可能創造雙贏的。」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