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4大夏季常見小兒傳染病 預防重點懶人包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0年07月11日14:55 • 發布於 2020年07月11日00:00
4大夏季常見小兒傳染病 預防重點懶人包
4大夏季常見小兒傳染病 預防重點懶人包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但進入夏天以後,仍有各式各樣的病毒會對孩子造成威脅。預防夏季常見小兒傳染病,趕快來看兒童傳染科醫師分享撇步!

夏季常見4大小兒傳染疾病

腸病毒

感染途徑

以腸胃(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為主。接觸帶原者皮膚水泡的液體也可能被傳染。新生兒通常是經由胎盤垂直感染,或在生產過程被感染;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從父母身上或學校、公共場所感染病毒。

臨床表現/症狀

腸病毒有許多型別,不同型別的病毒會引發不同症狀,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嬰幼兒常見症狀為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腹瀉,併發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部分孩子會出現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特殊的臨床表現。新生兒症狀有部分與嬰幼兒重疊,其他表現則與嬰幼兒不同;常見症狀為發燒、嘔吐、腹瀉、食慾不佳、皮膚紅疹、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嚴重時可能會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或新生兒敗血症。

預防重點&注意事項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平時應定期清洗、消毒孩子的玩具(尤其是絨毛玩具),多餵母乳強化孩子的免疫力。孩子生病時儘量讓他在家休息。避免讓孩子接觸孕婦、新生兒、幼童等高危險群。接觸或哺餵寶寶前須洗手,必要時更衣、戴口罩,避免讓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接觸新生兒。若必須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返家後須以56度以上的熱水消毒孩子的衣物。

醫師小叮嚀:2歲以下嬰幼兒感染腸病毒以克沙奇病毒第1型最常見;2歲以上幼兒以克沙奇病毒A型、腸病毒70型、71型較常見。引發重症的病毒以71型及D68型最常見。

 

腸病毒重症症狀

身體虛弱、精神不佳、嗜睡、意識不清、持續嘔吐、心跳一分鐘超過160下(無發燒)、肌陣攣。肌陣攣的表現為肌肉抽搐,是腦幹腦炎的初期徵兆,須做腰椎穿刺確定是否為無菌性腦膜炎。

 

延伸閱讀:今年腸病毒恐症狀不典型,出現「這種現象」請一定要就醫

 

病毒性結膜炎

感染途徑

以游泳池或其他公共場所的接觸傳染為主,與他人遊戲、互動的過程接觸帶有病毒的眼淚或眼睛分泌物。接觸被汙染的器具又碰觸眼睛也會增加感染機率。

臨床表現/症狀

常見症狀為結膜充血(部分眼白發紅)、眼睛疼痛、發癢、灼熱、畏光、流淚、分泌水樣或黃色分泌物、眼睛在晨起時被分泌物黏住難以睜開、眼皮腫脹。若波及角膜造成角膜炎,流淚及異物感會更明顯,視力也會變差。某些病毒引起的急性結膜炎會合併類似感冒的症狀,包含發燒、咳嗽、喉嚨痛等。

預防重點&注意事項

讓孩子的雙手隨時保持清潔,視情況用酒精或乾洗手替孩子消毒雙手。避免讓孩子揉眼、碰觸自己的眼睛或與他人共用毛巾、枕頭、臉盆。夏天出入泳池或海邊隨時替孩子清潔雙手。

醫師小叮嚀:結膜炎的傳染力很強。照顧感染的孩子時應避免接觸孩子的眼睛,否則全家都有可能中鏢。

 

急性腸胃炎

感染途徑

以糞口傳染為主。因為接觸被汙染的飲水、食物或碰觸帶原者的分泌物感染病毒。

臨床表現/症狀

典型症狀為發燒、嗜睡、腹瀉、腹部痙攣、腹部壓痛、食慾減退、哭鬧不安。病毒型腸胃炎的糞便多半呈現水狀或軟糊狀,細菌型腸胃炎的糞便會混合黏液及血絲。沙門氏菌的症狀較嚴重,孩子可能會上吐下瀉、排出帶血絲的黏液便,因脫水出現小便減少、嘴唇乾裂、皮膚失去彈性、囟門凹陷、哭泣沒有眼淚的表現。

預防重點&注意事項

定期用酒精或稀釋漂白水消毒居家環境,加強清潔尿布區周遭環境。隨時留意孩子是否出現強烈哭鬧、腹瀉、糞便帶血等感染症狀。若孩子出現沙門氏菌的感染症狀,須立即就醫治療。

醫師小叮嚀:雖然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好發在秋冬,但夏天仍有可能感染這兩種病毒。1歲以下嬰兒應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兩劑型疫苗須於出生後2個月、4個月施打,最後1劑不得晚於6個月;三劑型疫苗須於出生後2個月、4個月、6個月施打,最後1劑不得晚於8個月。

 

咽喉炎

感染途徑

咽喉炎屬於上呼吸道疾病,可分為咽炎(咽喉發炎)及喉炎(喉嚨發炎),兩者都是由飛沫傳播。

臨床表現/症狀

咽炎的潛伏期為2~5天,症狀會隨臨床表現出現不同變化,包括頭痛發燒、發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肌肉酸痛、疲倦無力等。喉炎的症狀包含喉嚨痛、喉嚨乾、喉嚨癢、乾咳、聲音嘶啞、無法說話或哭不出來。

預防重點&注意事項

避免讓孩子接觸二手菸、揮發性化學藥劑,或與感冒喉嚨痛的人近距離接觸。定期消毒寢具防止塵蟎孳生。隨時提醒孩子不要大喊大叫或大聲說話,以免聲帶受傷。當孩子出現發燒、食欲差、頸部淋巴結腫脹或病毒疹的表現,須立即至兒童感染科就醫。

延伸閱讀:別再病急亂投醫!兒科醫師教你快速判斷20種常見小兒疾病

 

居家防疫小技巧

下班回家先洗手、換衣服再抱小孩。

下班回家應先洗手、換上居家服再接觸孩子。眼鏡、手表、手機等貼身用品每天都要清潔。病毒流行期應減少親子親密接觸,尤其要避免親吻孩子的五官。

用餐時避免對著食物吹氣(吹涼)。

準備孩子的飲食之前要先洗手。用餐時將孩子的食物裝在獨立的碗盤,避免讓孩子吃到大人口水。餵孩子吃飯時不要對食物吹氣(吹涼),可以放涼再餵給孩子吃。

醫師小叮嚀:有些阿公阿嬤會把食物嚼碎餵給孩子吃,這種行為具有高度傳染風險,一定要禁止。

孩子與大人的毛巾、浴巾須分開放。

洗臉毛巾、浴巾容易接觸黏膜傳染病毒,孩子與大人的衛浴用品應該分開使用、分開放。家人生病時應另外用熱水清洗其衣物與毛巾。

 

小兒傳染病
小兒傳染病

 

更多精彩完整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7月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