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1台斤100萬!「我不是在巡茶園,就是在家泡茶…」看這對父子如何種出天價茶?

今周刊

更新於 2020年05月27日03:36 • 發布於 2020年05月27日02:23

張玉鉉

圖片 達志 提供

隨蜿蜒山路進入坪林山區,整齊排列、綿延不絕的大片茶園映入眼簾;經陳源德與陳宥達父子悉心照料,好的茶菁,搭上數10年的製茶經驗,成為茶葉競賽常勝軍。

去年創下1台斤1百萬元天價拍賣紀錄的特等獎包種茶,就出自這對父子!

一踏入源德茶園負責人陳源德家中客廳,便被獎牌包圍,細數特等、頭等獎約有20多面,遑論已被收藏至倉庫的獎牌們,冠軍世家名號不脛而走。

談起獲獎,他謙虛地彷彿旁觀者,不斷重複「坪林有很多製茶高手」,自己只是因天時、地利、人和,搭上得獎運氣。「沒什麼撇步(台語,祕技之意),努力就對了。若要品質好,要掌握天氣好、茶菁好兩大特點。」陳源德看似雲淡風輕的言語,卻蘊含深層功夫。

茶園管理好壞會如實反映在茶菁品質上,有50多年製茶經驗的他,至今仍每日清晨5、6點去茶園巡視,「看雜草會不會太密、大概多久才能採收等。」且包種茶講究清香,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病蟲害,因此,陳源德堅持茶樹彼此距離約1尺2,比別人寬1倍,只為了通風降低蚊蟲孳生。

冠軍茶無撇步〉用心是唯一捷徑

目前源德茶園有兩甲地,年產量約3千台斤,在春、秋、冬季生產包種茶,夏天則製作蜜香紅茶與東方美人茶。自清代便開始種茶的陳家,到陳源德的兒子陳宥達已是第7代。「一開始父親想著若孩子能在外發展就不要回來,因為種茶太辛苦,忙碌時平均1天睡不到2小時。」陳宥達回憶當時高中畢業、退伍後,曾在成衣業工作約1年,其後遇上金融風暴,便下定決心回來承接家業。

「以前炒茶是直接把手伸進大鐵鍋中翻炒,感受溫度與茶葉質地……。」製茶50多年的陳源德說著往事,雙手比劃著鐵鍋大小。而從小在茶樹下長大的陳宥達,雖曾幫忙採茶等零碎工作,但既然要接家業就必須一切從頭學起。從茶園管理,到熱風萎凋、炒菁等製茶步驟,他花了整整3年在父親身邊近距離學習。陳宥達透露做出好茶的祕訣,就是要天氣好,細心且用心管理茶園。

同時他積極向外學習,一方面透過參加比賽刺激自己,分別在2015年獲全國製茶技術競賽冠軍、2017年獲得新北好茶春季文山包種茶評鑑特等獎。「2015年的製茶比賽最有成就感!」他回憶,初賽因受颱風吹損,茶菁老皺不佳,只好靠後天製茶改善,到南投決賽還要挑戰2天1夜製茶⋯⋯。

另一方面,去茶改場上課也成了他的養分。「以前父親用化學肥料居多,後來與父親商量改採複合式有機肥料,長出來的茶葉增厚、產量也變多,更延長茶樹平均壽命。」陳宥達不諱言,有機肥料價格較一般化學肥料多出3成,但「讓茶樹吃好喝好,它就會回饋你。」

10年磨一劍〉吸引行家找好茶

頂著父親光環,陳宥達每年要求自己要做出品質更好的茶葉。因此,每日除了避開10點至2點最熱時段,幾乎都泡在茶園裡,10年如1日也甘之如飴。

在製茶間一旁牆上,掛著的日曆,仔細看有他密密麻麻的字跡,「那是我記錄每天做哪些事,像是施肥、茶園狀況等。」陳宥達靦腆地笑。

父子倆只要一有空,不是上山巡茶園,就是在家泡茶,「晴天、雨天、陰天泡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會與父親相互切磋討論。」陳宥達以這次拿去比賽的茶為例,光是反覆講究形、色、香、味各種組合的拼配,就花一整天試泡。

個性堅毅的父子倆憶起製茶最受挫的事,不約而同提到天氣。「有1年春茶採收期,只有半天放晴,其餘全是雨天。但不想付出的心血白費,只好全請工人來採摘。還有1年遇上旱災,超過半數茶樹枯萎。」陳宥達語帶無奈。

「今年做的茶比較好,因為採茶、製茶天氣都配合得好。有太陽就對了。」陳源德捧著一團茶菁咧嘴笑到。

只不過即使有冠軍加冕,光有製茶好手藝,仍無法抵擋包種茶的式微。「去年拍賣會後,詢問度的確有提升,但也就多賣幾10台斤,其他還是交給盤商為主。」陳宥達不諱言,目前包種茶的知名度與售價,仍比不上烏龍茶。

但是,一如一棵棵茶樹生根在他們的茶園中,歷經風雨而不屈的生命力,對陳源德、陳宥達來說,包種茶也已深耕在他們生活之中。「茶葉對我們的意義,已經無法形容。」父子倆對茶葉毫無保留的真心,正是醞釀出一座座獎牌的祕密。

更多今周刊文章
為何它們股價創新高?!專家點名「這些個股」可逢低承接
危老重建特快車! 「等了20年,終於在12天核定重建…」400萬戶老屋可望重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