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遠端工作萬萬歲?「數位轉型」背後的結構問題不容忽視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20年06月03日16:00 • 發布於 2020年06月04日08:00

截至 6 月雖然台灣的疫情目前看來控制得當,但全球仍然籠罩在疫情的恐懼之下,這也讓許多網路公司準備將「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視為常態。也因此台灣最近掀起一股討論「數位轉型」的熱潮,認為這個疫情正是台灣公司數位轉型的最佳時機,以現在的科技發展來看,到底數位轉型對台灣的產業有什麼幫助呢?在思考你的公司怎麼做數位轉型前,或許應該先思考一下數位轉型背後的結構問題。

能在家(遠端)工作等於成功地「數位轉型」嗎?

首先,你能遠端工作,不見得是因為你的公司「數位轉型」做得好,你的工作性質是你能否遠端工作的決定性要素。

但是數位化的工具早就已經出現在你我身邊,在電腦、網路、手機普及之前,人們只能用桌上電話或當面開會溝通工作問題,而網路與通訊軟體出現後,解決了許多往返的效率與成本問題;而在網路成本降低、硬體能力逐漸提升後,許多網路公司開始提供雲端服務,而許多公司也開始利用雲端服務儲存資料與紀錄,這些雲端服務不但減少了文書作業,也減少了許多人來人往的時間。

目前來看,工作數位化的程度多寡主要取決於你的產業與工作性質,以《科技新報》本身為例,由於新報是沒有實體報章的網路媒體,因此他們的產品主要是在網站上的文章,所以絕大部分的工作只需要有網路就可以作業(包括編輯、社群等),而這些工作可以靠產出而量化,因此在評估工作進度上也較為容易,如果要讓新報的人在家工作困難不算太高。

▲ 全球數位轉型的市場規模預測。(Source:Credence Research

「數位轉型」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網路媒體基本上就是傳統媒體數位轉型的成果:以往紙媒需要印刷、需要人當場校稿看色、需要運輸與通路,這之中都代表著無數的人力,但是在轉化為網路平台後,這些人力都縮減甚至不再需要了。同時也因為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路服務,而讓成本逐漸降低,因此省下的人力成本可以讓媒體專注製作內容。

換句話說,數位轉型主要目的不是有多少線上化或機械化作業,而是「利用數位工具達成無人化」──人力使用越少、就代表你的公司數位轉型越成功。如同工業革命利用動力裝置減少人力損耗,在現在的資訊時代中,數位轉型就是在資訊社會中逐步達成無人化的指標。例如利用數位卡片取代傳統打卡,就是節省了比對上下班時間的人力;使用電子簽章製作合約,不但節省了紙張、也節省了運送人力。這應該才是「數位轉型」的重點所在。

▲ 這是 Mulesoft 所做的調查,顯示許多公司在這兩年投資在 AI 項目的金額增加了 95%。(Source:MuleSoft

「數位轉型」只有好處嗎?

但並不是每一種工作都適合進行「數位轉型」,許多人認為這場疫情是數位轉型的好機會,甚至提出 APA 的研究,說得似乎遠端工作對公司就是一件好事,但卻忽略 APA 的研究中提出「可以在筆電上完成大部分工作的知識型工作者(如軟體工程師)、以及生產易於監控的人員(如保險理賠人員)等比較適合遠端工作」。如果你是美術型創作者、或者是文字型創作者(如編輯),當然也可以用數字去做工作規範,但相信有做過這些事情的媒體主管,都知道要用字數或篇數規範編輯產量是一件多麼麻煩的事。

而且遠端工作的另一方面,意味著公司付出的成本將會降低,而你的上班成本將會提高:公司支付你同樣的薪水,但公司省下的房租、電費、餐費等開銷絕不可能如實加入你的薪水──除非這公司老闆超級佛心,而你需要待在家裡喝咖啡,無法享受公司的免費冷氣或者零食福利。

更何況當公司的業務可以遠端工作時,公司不見得需要再雇用當地的人力。現在 Facebook 打算將遠端工作當成常態,而台灣也因此被 Facebook 相中成為招募遠端人力的參考地點之一。但事實上包括博弈產業、不少矽谷新創公司雇用台灣工程師遠端工作不是祕密──因為台灣人薪資低而且任勞任怨。

沒錯,大部分在台灣招募工程師的公司,並不會支付遠端的台灣工程師與矽谷同等級的薪水;且另一方面就意味著矽谷工程師失業率會因此提高,畢竟他們住在全球薪水跟物價最高的地區之一。如果這個問題變嚴重了,你覺得美國政府會怎麼做?

▲ 根據 Futurum.com 的調查顯示,高階經理人對於數位轉型」是否會對工作數量有影響,30.5% 的人認為沒有影響,15.7% 的人認為許多工作會因此消失。(Source:Finances Online

當大公司數位轉型後……

另外講一個跟「數位轉型」相關的殘酷事實,台灣已經有許多製造業工廠早就在進行「自動化(製造業的數位轉型)」,當台灣製造業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就代表越來越多人會失去生計。雖然目前自動化產線要達成完美的目標,還需要大量的成本與研發時間──而這些錢也只有大公司燒得起。

因為這些「數位轉型」的腳步還需要時間,因此這些公司不會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節省(裁撤)多少人力,只會以自動化做為噱頭替公司宣傳。事實上台灣許多有能力的公司,早就都按照自己的產業走向數位轉型的腳步,真正無法走向「數位轉型」的,大都是人力成本低於數位轉型工作成本的小公司罷了,這裡只是單純用製造業做為例子。

數位轉型的背後結構需要更多探討

換句話說,當談到「數位轉型」時,許多人把工具使用的熟練(比如 Zoom 或 Google Meeting)與否當作一個指標,事實上這些工具是否熟練根本就不是遠端工作的重點──畢竟工具靠經常使用跟練習就會逐漸熟稔。

況且這些工具發展到後來,使用會越來越容易與簡便,使用這些工具是否熟練絕對不是「數位轉型」最大的問題,而是你的公司在「數位轉型」時的意義在哪裡?台灣的相關法律、產業與經濟結構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全面的「數位轉型」時代?別忘了,網路公司要數位轉型的成本遠比其他產業低、而且效率更好,但這世界不是只有網路公司存在而已。

(首圖來源:Unsplash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