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美國急診「夾魚刺」:8 小時的就診時間與天價賬單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6月19日08:14 • Y.C.Hung/脫下白袍後的各種可能

事發經過

上次回美國的時候,我在飛機上吃了海鮮起司燉飯,在睡夢中被叫醒吃東西時我整個很不清醒地胡亂咀嚼,吃到一半忽然發現有個東西卡在喉嚨。我在飛機上瘋狂喝水、祈禱「那個東西」自己掉下去,但無濟於事。在飛機上忍了 6 小時,一落地就跟已經在當耳鼻喉科主治的學長求救,他說如果沒有呼吸或是吞嚥困難,或許可以先等等,看這個異物會不會自己下去。

但接下來三天,因為異物感強烈,我咳嗽和吞嚥的時候都會有不適的感覺。我吐了一點點,把某一小片異物吐出(但我沒看到是什麼東西,只覺得異物感降低一些)。到第三天醒來,更發現我的喉嚨腫起來了,喝水和吞嚥也感到困難。

此時,我只好硬著頭皮去自己工作的麻州總醫院急診掛號。在急診之前,我其實掙扎了很久到底要去 Urgent care 還是急診──在繼續講這次急診經歷前,先簡短岔題一下,介紹美國的醫療體系。

圖/Shutterstock

Urgent care 和醫院急診的差別

在美國,病患因緊急狀況不需預約的醫療方式,主要分為「 Urgent care 」和「急診」。Urgent care 看的多是突然發生需要醫護,但相對較輕的徵狀,例如大人、小孩子的感冒發高燒、扭傷、割傷(因此需縫合)、過敏……等較輕微的突發狀況; Urgent care 也備有可以照 X 光、心電圖的能力(治療項目和相關設備,可以參考我當時原本想去的一個 Urgent care )。

Urgent care 的自付額遠比急診低,以我的醫療保險為例, Urgent care 的自付額是 75 美元,而急診室的自付額是 150 美元,相差了兩倍。但因為我本身的醫療背景,判斷自己會需要內視鏡治療,但 Urgent care 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還是選擇到急診室就診。

進了急診,第一件事即是被檢傷分類。之後急診醫師告知因為有可能要做胃鏡──急診醫師說我的症狀是吞嚥才感到有異物感,所以她先找胃腸科做胃鏡,而不是先找耳鼻喉科做纖維內視鏡;在台灣一般而言魚刺卡喉嚨會先找耳鼻喉科會診,但每個人症狀不同,因此也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因為吞嚥困難,我早上七點吃了片吐司後就未再進食,我抵達急診時約中午十二點,一點見到急診醫師後,即被告知需禁食 NPO 為胃鏡檢查做準備。

因為我工作的地方是外科部,認識的也都是外科醫師,外科醫師不太做胃鏡。雖然知道可能找認識的人可以比較快,但基於我也想知道一般大眾進急診室大概要等多久,因此沒告訴同事我進了急診室,就獨自等待整個流程。

沒想到這個「夾魚刺」的就診經歷,總共花了 8 個多小時。

花了 8 個多小時取出的魚刺

我約莫在中午 12 點進了急診,進了急診大概兩個小時半後(中間有護士量血壓體溫、急診醫師和專科護理師來看一下),腸胃科的住院醫師終於出現了。問完診後,我擔心地問他:「我今天做得到胃鏡嗎?」(因為急診醫師說有時候腸胃科胃鏡檢查排太滿,當天排不進去我就得在急診過夜然後隔天再做,也就代表了我得餓一整天直到確定今天排不上五六點後才能吃東西,午夜後也禁食到隔天看什麼時候做到胃鏡才能吃東西)

還好,他要我放心,告訴我今天就可以做到胃鏡。接著我換上了病人服、打上了點滴,等了又大概一個半小時後,終於躺上了推床送進了麻醉室(在此之前我都坐在急診室候診區,連推床都沒有),此時大概已經 4 時半。

下午 5 點多,我終於見過了麻醉科、腸胃科主治、住院醫師、護士。做完一些問診後,大約半小時後我被麻醉開始做胃鏡檢查──在我的懸壅垂後方這個很神秘的位置,他們找到了我的魚刺。麻醉退去後,腸胃科醫師問我是否還有症狀,我說吞嚥還是會痛,他們不放心,又找了耳鼻喉科來做纖維內視鏡。

我於是被送回急診,又等了半小時到一小時。耳鼻喉科住院醫師來了,幫我做了纖維內視鏡,一切正常,被推回急診後放出院,已經是晚上 8 點半左右。

為了夾這個魚刺,我從中午 12 點進到急診門口直到出院為止,總共花了 8 個半小時。

猜猜這次急診,一共花了我多少錢?

所以這個在美國「夾魚刺」的急診經驗,到底要花費多少錢呢?最近帳單寄來了,且讓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但在此之前,請讓我先介紹一下美國急診帳單的運作模式:美國同一家醫院不同部門的帳單會分開寄送,所以患者就醫後,會陸陸續續收到很多張。舉例來說,這次我一共收到了 5 張帳單。

而如果有投保醫療險的話(美國沒有全民健保,需自行投保),保險公司會幫忙跟醫院周旋降低價格;如果沒有保險,也可以親自跟醫院溝通價格(如收費太高無法負擔等等)──重點是周旋(殺價)後的結果價差之大,有時甚至可以到原價的三折,甚至全免(超扯)。

以下的帳單明細,我也清楚地列出原價和我的醫療保險公司周旋過後的價格。(以下如果不喜閱讀文字,文末有列出表格對照)

第一張,是腸胃科寄來的:我的腸胃科醫師診察費,醫院預計收費 454 美元,保險公司幫我談到變成 337.77 美元;保險公司全額給付這 337.77 美元,自付額 0 元。

第二張,是麻醉科寄來的:我的麻醉醫師診察費,醫院預計收費 876 美元,保險公司幫我談到變成 324.27 美元;保險公司全額給付這 324.27 美元,自付額 0 元。

第三張,是耳鼻喉科寄來的:我的纖維內視鏡和耳鼻喉科醫師診察費,醫院預計收費 725 美元,保險公司幫我談到變成 442.72 美元;保險公司全額給付這 442.72 美元,自付額 0 元。

第四張,是急診寄來的:我的急診醫師診察費醫院預計收費 454 美元,保險公司幫我談到變成337.77美元;保險公司全額給付這 337.77 美元,自付額 0 元。

第五張是雜費:1. 我的點滴注射(根本只有打生理食鹽水),醫院預計收費 692 美元,保險公司談到零元,因此保險實際給付和自付額都是 0 元。2. 打點滴技術費,醫院預計收費 16 美元,保險公司談到零元,因此保險實際給付和自付額都是 0 元。3.「驗孕費」 87 美元(凡生育年齡的女性都會常規驗孕),保險公司談到 33.5 美元,保險實際給付 33.5 美元,自付額 0 元。4. 麻醉雜費,醫院預計收費 371 美元,保險公司談到 142.84 美元;保險實際給付 142.84 美元,自付額 0 元。 5. 其他急診雜費,醫院預計收費 3034 美元,保險公司談到 1168.09 美元,保險實際給付 1018.09 美元,自付額 150 美元。

6. 麻醉藥物費(Propofol 這個藥),醫院預計收費 14 美元,保險公司談到 5 美元,保險實際給付 5 元,自付額零元。 7. 麻醉恢復室,醫院預計收費 778 美元,保險公司談到 299.53 美元,因此保險實際給付 299.53 美元,自付額零元。 8. 胃鏡,醫院預計收費 1951 美元,保險公司談到 751 美元,保險實際給付 751 美元,自付額零元。

總計上述所有雜費,共 6943 美元;保險公司談到 2400 美元,保險實際給付 2250 美元,自付額 150 美元。

項目

醫院預計收費(美元)

保險公司談判後價碼

(美元)

保險公司支付(美元)

自付額(美元)

腸胃科醫師診察費

454

*337.77 *

(七五折左右)

337.77

0

麻醉科醫師診療費

876

324.27

(三七折左右)

324.27

0

耳鼻喉科纖維鏡+醫師診療費

725

442.72

(六折左右)

442.72

0

急診醫師診療費

454

337.77

(七五折左右)

337.77

0

雜費—點滴注射(根本只有打生理食鹽水)

692

0

(這不知道怎麼算因爲直接變零)

0

0

雜費—點滴技術費

16

0

(這不知道怎麼算因爲直接變零)

0

0

雜費—驗孕費(凡生育年齡女性皆需常規驗孕)

87

33.5

(三八折左右)

33.5

0

麻醉雜費

371

142.84

(三八折左右)

142.84

0

急診雜費

3,034

1168.09

(三八折左右)

1018.09

150

雜費--麻醉藥物費(Propofol)

14

5

(三六折左右)

5

0

雜費--麻醉恢復室

778

299.53

(三八折左右)

299.53

0

雜費—胃鏡

1,951

751

(三八折左右)

751

0

總計

9,452

3,883左右

(四一折左右)

3,733左右

150

若沒有保險,難以想像的天價醫療費用

因此,答案揭曉:這個「夾魚刺」,醫院預計收費 9,452 美元(約新台幣 29.6 萬元),保險公司幫忙談判到四折左右,也就是 3,883 美元(約新台幣 12.1 萬元)!

而我因為有醫療保險,只需要支付 150 美元的急診自付額,其餘全數由保險公司吸收。

由這次的親身經驗,和事後拿到的這幾份帳單來看,網路上的傳聞果然是真的──美國的醫療費用,真的不是普通的貴。在美國,醫療保險保費(遠較台灣)高昂,但一般人若是沒有保險,面對這天價的帳單,簡直可說是沒有生病的權利⋯⋯。

另外還有一點:在美國,若不幸真的沒有醫療保險卻又進了急診,收到巨額賬單後,千萬不要傻傻地全數支付!──許多細項,是可以跟醫院談判「殺價」的──談判的結果,不只有可能將某些項目談到三折左右的價碼,甚至還有該項目全額免費的可能。

最後,提醒各位讀者來美國前,不管短期旅遊或長期居留,身上一定要有醫療保險。也祝福大家身體健康,永遠都不要有這樣的急診體驗!

圖/Shutterstock

執行編輯:陳慈晏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親身體驗天堂與地獄──美國紐約就醫記
●成為美國外科住院醫師,我的全美面試征戰之旅:它不是面「試」,而是想要知道你是誰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