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歐洲人的黑暗日常:立遺囑、買保險⋯⋯

換日線

發布於 2020年06月02日12:26 • 琵雅諾/琵雅諾 de 歐洲居遊

在台灣的你們,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少出入人多的場所外,日子還是正常過。反觀歐洲的我,家人朋友都在西班牙、義大利的重災區。嚴格執行居家隔離,除了買菜(只能獨自一人)、藥局(就醫)、遛狗之外,不得隨意外出,違者開罰。若幾個月前,有人預測生活會變成這樣,大家恐怕只會覺得是天大的玩笑!

但如今,它真真實實地發生中。

動筆的這一晚,春雷響了!春季的巴塞隆納,是出外踏青、用餐的好時節。微涼的風配上和煦的陽光,不冷也不熱,舒服極了。但現在的我們,被困在家裡,哪也去不了,讓人很沮喪。日子過久了,心情起起落落,很難不厭世。曾經有幾天,我沮喪地跟外子說,「每天醒來就是等吃飯,等天黑,然後又是另一天。這不是過日子,只是在殺時間,一點意義也沒有。」但面對疫情,我們沒有選擇。

有時望著窗外,看著空無一人的大馬路、遠方的大樓萬家燈火。人與人的距離,這麼近又這麼遠。只有在每晚 8 點,在陽台為辛苦的醫護人員鼓掌加油時,才能感覺到人氣,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但幸好,拜科技網路之賜,仍然可以和遠方的朋友、家人聯繫,知道大家都好,聊解生活之苦悶。

各行各業都受累,失業人口增加中

基於防疫實施的居家隔離政策,實行一個多月下來,除了生活,衝擊最大的是職場。

以西班牙巴塞隆納為例,觀光業是主要經濟來源。封城之後,不但沒有觀光客,當地人也無法出門消費。一位朋友的室友,是五星級飯店廚師,西班牙政府決定,3 月 26 日起關閉所有飯店旅館,他只能領政府補助,在家等待復工通知。而在這裡開餐廳的台灣朋友,索性趕在封城令開始前離開。反正餐廳無法開門營業,還不如回到相對安全的台灣,順便看看有沒有其他的發展機會。

倚賴觀光的行業很慘,其他產業也好不到哪去。外子是自由工作者,合作的美國、西班牙、義大利公司,各有各的苦。美國公司規模大,很賺錢,不過一旦燒起錢來也很恐怖。為了度過難關,早在封城前就超前部署,大幅縮減公司開支,申請政府協助。西班牙、義大利的公司規模較小,員工在家工作的成效有限,在解封城之前,老闆都是用自己的荷包苦撐,必要時也商請員工共體時艱,少領一些薪水。

而此時有工作的已經算不錯,一位在義大利從事 HR 的朋友,去年底才換新工作,上週收到解僱通知,沒通過試用期。應該是公司拿新人下手,因為在試用期間, 開除相對簡單且沒有法律責任。

這一波不受影響反而更好的,則是各類電商,亞馬遜(Amazon)算是最大贏家。拜網路之賜,不能出門還是可以血拼,亞馬遜照常送貨。送貨員一律配戴口罩,也儘量不和人接觸。例如我家住二樓,送貨員直接把商品放進電梯,我們到電梯取貨。其他外送服務,也會把商品放在 2 公尺外的距離,打聲招呼便離開。

據我的觀察,只要是跟人接觸的相關產業,在這個時期,都深受影響。例如平時賺很大的醫生、牙醫,不是無法開門營業,就是看診人數劇減。經過這波疫情,各國的產業結構、理想工作的排名,勢必會重新洗牌。

自由,原來那麼脆弱

除了工作有影響,隔離生活過久了,讓人感觸良多:原來「自由」那麼脆弱,那麼容易被剝奪。

一般的觀念,若非發生戰爭或犯罪,在民主社會裡,遷徙自由,是基本人權。要去哪?想去哪?沒人管的著。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權,一夕之間,因為政府一只命令,便受到限制。不僅限制你去哪,還規定怎麼行動。想到這裡,驚訝已不足以形容。

大人可以理解,但之前每天出門去遊戲區的幼童,三不五時嚷著「出去、公園」,聽在媽媽的耳裡,心疼不已。這個世界,今後會變成怎樣?我們的生活,還回得去嗎?轉頭看看我的小孩,她的世界,又將會是如何?

再者,疫情之前人人平等。這個隱形的敵人,無所不在,考驗著國家與人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歐洲沒有經歷幾年前 SARS 的襲擊,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狀病毒,完全亂了方寸。沒經驗的政府,起先掉以輕心,發現情勢不妙後,下了禁足令。一開始大家都很配合,但一個多月過去了,染病、死亡人數還是居高不下,人們開始浮躁不安,質疑政府的防疫能力與政策。

出門買菜先戴上口罩、手套;進入商店前要排隊(限制店內人數),在門口先消毒手,進去之後要注意人與人的距離。走在路上,和路人擦肩而過前,彼此很有默契地,往左右各移一步。因為誰也不知道,誰的身上帶有病毒?這種生活模式,就算解除封城令之後,在疫苗量產之前,都不可能完全恢復原狀。

幾乎每一個人,都失去了一位家人或朋友

生活上的改變,可以設法調適;但失去近親摯友,才是一輩子的痛!

我的婆家位在北義,義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兩個城市之一。外子的一位前同事,不久前在臉書上寫道,年邁的父親因為健康問題住院,痊癒返家後沒多久出現肺炎症狀。和醫院聯繫才知道,原來,同病房的另一位病人,是確診案例。父親當時症狀尚屬輕微,醫院請他在家自主隔離。但,父親還是不敵病毒,撒手人寰。最讓人傷心的是,救護車載走他父親之後,就再也見不到面了⋯⋯父親離世的那一刻,身邊沒人,遑論舉辦喪禮。

不只是他,第一波醫護人員殉職名單中,有四位是我公公的朋友。幾乎每一位外子認識的人,都至少失去一位家人或朋友。網路上的一則影片,我看了眼流不止:北義 Bergamo 一間醫院外面,停了一排軍用卡車,因為死亡人數太多,城市裡的焚化爐無法負荷,必須出動軍隊,將遺體運往其他城市火化⋯⋯。

你可曾想過,有一天可能染上傳染病,突然離開心愛的家人朋友嗎?如今在歐洲的朋友們,除了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健康之外,不少人開始規劃未來,例如買保險、立遺囑。原本認為年紀尚輕,是很久之後,才需要面對的事;卻因為疫情,不得不提前面對。

5 月初,疫情高峰已過,政府正一步一步放寬限制,努力恢復生活秩序。但我們心裡很清楚,在疫苗量產之前,生活,是回不去了。一波疫情,前、後兩種不同的世界,真實體驗中。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是時候正視「遺囑訂定」的重要性了:它不是「觸霉頭」,而是對親人負責與關愛的舉動
●30 多歲辭去高中教職,出國學法文的決定──放手一搏的意義在哪裡,只有自己能決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