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李濠仲專欄:即使「乖乖牌」的黑人有時也會不知如何自處

上報

更新於 2020年06月06日01:20 • 發布於 2020年06月06日01:20 • 李濠仲
美國社會種族歧視造成的惡性循環,讓即使不是「受害者」的黑人,也有了憤怒的正當性。(攝影:李濠仲)
美國社會種族歧視造成的惡性循環,讓即使不是「受害者」的黑人,也有了憤怒的正當性。(攝影:李濠仲)

紐約6月1日跟進其他州宣布宵禁,第一天是從晚間11時開始,但效果有限,市區還是出現很多趁夜打劫的人,當晚官方於是宣布接下來一星期,宵禁要從每天日落之前的8時開始。入夜打劫和白天聲援黑人佛洛伊德的集會抗議,其實已是兩個層面的事。後者是長期存在的白種人對黑種人的壓迫,前者則另外反映了和種族歧視共伴而生的犯罪循環,而且更能說明美國系統性的病徵。

只是這一系統性的病徵,當然還是根源種族歧視而來。美國也許已選出過黑人總統,體壇有如布萊恩和喬登等偉大籃球巨星,卻不代表美國黑人在社會上都已有了階級流動的公平機會,成功的、體面的黑人,也未必就讓長期處於劣勢的同種族人士感到心理平衡。就跟其他族群一樣,撇開能在社會上獲得高貴職位的一群,金字塔底層的絕大多數美國黑人,仍是必須透過販賣人身安危,以從事難登大雅的低階工作維生,而且實際上要比其他族裔還難翻身。尤其因為生活環境使然,他們的下一代更容易和「犯罪」糾纏不清。這在美國民族誌學者艾莉絲(Alice Goffman)的《全員在逃》(On THE Run)著作中有過詳盡說明。

她的著作提到:美國拘留所雖然曾因被關押的人數倍增而受到矚目,但更嚴肅的問題則在於增長的囚犯中,竟是不成比例地多來自貧窮區的黑人,黑人人口僅占全美13%,卻占了坐牢人數的37%,年輕黑人坐牢的比例,且是年輕白人的兩倍以上,被送入牢裡的年輕黑人,若學歷僅中學以下,其中則有60%在35歲以前就曾入獄。

光是這樣的描述,就不難讓人想像黑人在美國社會的處境。沒錯,完全符合社會學裡的基本推演,種族歧視造成了階級差異,階級差異導致貧富不均,貧富不均助長了犯罪行為,然後,因為當事人多是黑人,所以有了「黑人都是罪犯」的刻板印象,進而再由此強化了種族歧視,既然又回到種族歧視,接下來自然就是再一次的惡性循環。

艾莉絲對「黑人都是罪犯」刻板印象的形成有過深入調查,一旦理解那些犯罪背後的成因,我們或許就不難理解今天美國的種族問題其實有多棘手。像是在貧窮社區的黑人孩子,很多在學校生活開始之前,就已是少年法庭和觀護所的常客,直到20多歲出頭,「刑罰體系」早取代了他們這個年齡所該接觸的「教育體系」,他們聽到對自己普遍的稱呼不是「學生」,而是「被告」或「囚犯」,他們對判決前的聽審和緩刑報到習以為常,反而對學校畢業典禮相當陌生。司法體系在他們生命歷程的早期,就已注定成為個人日常的一環。

我們或許不難從對「社會底層」人士的理解,去想像所謂底層階級的遭遇,但唯獨有一點不是那麼容易感同身受,就是如果再加上極其明顯的膚色辨識,就算是「乖乖牌」有時也會不知如何自處,那幾乎會讓很多可能什麼壞事也沒幹過的年輕黑人,平白被貼上所有的負面標籤,你才踏出門,恐怕就被設定為一個潛在的犯罪者。是的,只因為「你是黑人」,這種感覺,即使黑人確實犯罪人數較多,但沒有犯罪的黑人,卻因為膚色被套上了原罪且代代相傳,這種經驗,就未必能取得多數人的理解。

因為刻板印象兼及與犯罪統計相關的事實,美國各大城市中某些區的黑人,就是特別容易成為警察上前盤查的對象,加上種族因素的催化,這現象就成了代表白人勢力的警察,對逃不開自身命運的黑人的壓迫,長此以往,終究讓不是「受害者」的黑人,也有了憤怒的正當性。紐約市實施宵禁,據市長白思豪自己所說,是因為他看到有人搶劫精品店,認為事態不容輕忽才有此措施。問題就在於美國社會對於這些同時交雜種族、階級、貧富(尤其是翻身不易)的社會衝突,過去很大一部分仍是以手銬和刑期應對,今天就算「佛洛伊德事件」落幕,未來恐怕還是會和歷年的種族衝突(白人警察和黑人)一樣,只算是取得一時的相安無事,再隔一段時間,「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呼號將會再起。黑人可以進大聯盟,可以打NBA,可以登上暢銷音樂排行榜,又或者即使可以選總統,到頭來都不會是直指核心的解決方案。

※作者為《上報》主筆

延伸閱讀:【影片】繼「八方雲集」、「京都餃子の王將」下一個是?全新煎餃品牌「虎記餃子」插旗信義區

延伸閱讀:【影片】壓低吃貨 拉高出貨 不良房仲兩面賺!|

★按讚追蹤《上報》粉絲專頁!看更多深度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