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掌握情緒教養要訣,我家也有高EQ寶寶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0年07月06日10:14 • 發布於 2020年07月06日00:00
掌握情緒教養要訣,我家也有高EQ寶寶
掌握情緒教養要訣,我家也有高EQ寶寶

過去父母總是重視孩子的學業表現大過情緒發展,近年來不少爸媽開始意識到寶寶的情緒與生活表現、穩定度息息相關。然而,相較於表現在認知能力上的智商,情緒智商更是抽象且難以評估,透過專業心理師的建議,帶領父母更有頭緒去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摸索適切的教養方式。

認識情緒智商

我們經常聽到的智商(IQ),多表現在學業、認知等學習方面,能具體透過一套評估標準,顯現孩子的智商分數;情緒智商(EQ)則屬於軟性技能,多運用於調節情緒表現,並將其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達到較佳的環境適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臨床心理師洪梅禎指出,IQ(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我們一般所稱的智商,雖然大眾對智商的定義不盡相同,但IQ可以透過標準化的測驗工具來測量,其中的測量項目包括語言與非語言的能力,注意力、理解能力、抽象思考、問題解決能力等經由分數化呈現出智商高低;而EQ(emotional quotient亦稱為Emotional Intelligence)截至目前為止,尚難有一致的定義,有些人認為EQ代表情緒管理的能力、壓力因應的能力,Salovey與Mayer兩位心理學家認為EQ是社會智商的一部分,洪梅禎心理師進一步說明,EQ是一種能監控自己和他人的感覺和情緒、分辨其間的差異,並運用這些訊息引導個人思考和行為的能力。在Daniel Goleman的著作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中,將EQ定義為「能夠認識自己的情緒與管理情緒、處理負面感受,並且認知他人情緒與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由此可見,EQ所包含的範圍更加抽象且不容易測量出具體的高低數值。

延伸閱讀:家有噴火龍寶寶?其實孩子愛生氣有10個好處!

3Point!影響EQ的關鍵

許多家長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愛生氣、容易哭鬧,這些行為平時在家中,爸媽大多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旦到人潮眾多的場合,遇到孩子拗脾氣時,無論大人或孩子,都會出現拉不下臉、僵持不下的局面,破壞親子間的親密感。其實造成孩子EQ差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有一派說法認為現代孩子食用過多色素與含糖食物,使孩子過動比例增加,但對於這樣的指控,多數人還是持保留態度。洪梅禎心理師強調,行為情緒反應的強烈程度可能與孩子的天生特質與後天學習有關,其實孩子的情緒智商,主要還是會傾向去看他們的氣質、所處生活環境、內外在需求,以及父母提供怎樣的環境和教養方式,才是真正造就孩子情緒表現的關鍵。

Point 1:先天氣質各有所異

大人有人格特質,小孩也有屬於自己的先天氣質,即便是同卵雙胞胎,在氣質上也不會完全相同,有些父母經常會好奇,明明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姐妹,怎麼會一動一靜或一溫一急?洪梅禎臨床心理師表示,這些與生俱來的氣質無謂對錯與好壞,有些孩子天生活動量比較高、對環境適應慢、負向情緒較多、具備對環境敏感等特質,這也是為何有些孩子餓了會以哭鬧來索取關注,有些孩子則只是發出撒嬌的聲音。

Point 2:孩子為需求發聲

每一個行為背後都存在原因與目的,寳寳不會無緣無故哭鬧,孩子可能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對聲音敏感、光線刺眼等,但因為年紀不同、能力不同,選擇的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以年紀小的孩子為例,他們尚未學會如何用語言表達,因而藉由哭鬧獲取父母的注意;大一些的孩子雖然語言發展較成熟,卻因為還不太會以言語精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仍以最直覺的方式展現不滿,譬如:被弟弟或妹妹搶走玩具、不能買喜歡的玩具、被父母處罰、不想等待等,無論是哭鬧、發脾氣或耍賴倒地,都是孩子想表達此刻的感受有多強烈。

Point 3:環境造成的影響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許多父母只追求解決眼前的問題,當兄弟姊妹或同儕發生爭執時,許多家長會以化解當前紛爭為主要目的,認為衝突、爭執停止,問題就會獲得解決。事實上,若只是一味強迫孩子「分享」、忍讓,不但無法讓紛爭順利化解,還會忽略孩子更多的需求與敏感。因此,孩子的特質會與兒童、父母與環境者間互動的結果有關,家長提供給寳寳的學習環境、如何協助孩子處理挫折與情緒反應皆為重要的課題。洪梅禎心理師更指出:「孩子可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或是學習成人對挫折的反應,透過一些不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變成我們所不樂見的循環模式。」

父母適時引導,提升寶寶EQ

雖然有些寶寶的氣質屬於「磨娘精」,但仍只有少數孩子一出生的情緒狀況就很糟,通常父母都能找到與其安撫互動的方式,除了孩子的性格特質會影響情緒之外,父母對寳寶的期待也會左右與孩子的互動品質。

寶寶個性引發父母教養方式

嬰幼兒的先天氣質會連帶引發父母在照顧時的反應,譬如:情緒不容易被安撫的寶寶,久而久之,父母也會失去耐性。在孩子的先天氣質中,若存在較多負面情緒或情緒不容易恢復,在長期照顧下,父母就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當孩子出現一點反應,家長的情緒便容易被挑起。舉例而言,當孩子吃飯吃到一定程度,不想繼續吃的時候,家長可能會聯想到「寶寶會開始尖叫,即將想離開位子或發脾氣將飯碗打翻」,如此一來,父母只要發現孩子飢餓的感覺不再那麼強烈,就會開始感到焦慮或擔心。

延伸閱讀:生氣、開心、會忌妒,寶寶EQ這樣發展!解決孩子情緒失控!四步驟搞定不哭鬧

後天教養足以影響孩子能力

孩子的氣質與個性養成是兒童、父母與環境三者間互動的結果,大部分的研究中也顯示,孩子的行為是可以透過後天教養而有所改變,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塑造不同能力,十足考驗父母的功力。洪梅禎心理師提到,孩子會模仿、學習不同行為帶來的不同結果,例如:當孩子看見弟弟、妹妹哭了,父母會即刻前往安撫,為了得到相同的結果,孩子就會模仿類似的手段,以達到目的。

然而,IQ類的認知能力很容易練習、引導,EQ的培養方式卻太抽象,家長通常不知從何下手,洪梅禎心理師提出以下幾點,幫助父母進一步認識高EQ寶寶的養成祕訣。

修改成人模式

父母有機會以後天的養育來決定兒童成功的可能性,幼兒所處的環境與接觸的成人是他們模仿學習的對象,譬如:爸媽吵架時,經常以衝突性高的對話方式,小朋友也會自然學到。

延宕孩子獲得滿足

現代父母非常忙碌,不僅要照顧孩子,還得兼顧家庭、事業與人際,同時還需保有一些屬於個人的時間、空間,在忙碌的狀態下,父母不一定有足夠時間仔細處理和評估孩子的需求,時常產生一種情形就是立刻滿足孩子需求,使孩子不哭鬧,若孩子總是被立即滿足需求,便不容易學會等待、輪流、忍耐、控制衝動。

堅持父母原則

聰明的孩子知道只要在父母或阿公、阿嬤面前哭鬧,就可以達到目的,即使生氣、推打也不會被處罰,儘管家中的大人可以包容孩子這些行為,但孩子一旦進入學校、團體生活中,這些方法都不管用。若孩子持續使用這些不良方式,可能會影響人際關係、情緒適應與學習。

避免無效打罵

每個孩子都會有情緒行為失控的時候,父母需要冷靜一些,而不是跟著孩子一起失控,有時候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如此生氣,洪梅禎臨床心理師提醒:「如果嚴格的打罵處罰有效,孩子只是學會如何逃避懲罰,同時也學會打罵來使對方畏懼害怕,未來就可能用同樣方式對待他人。」

Smart!掌握「因慰由你」口訣

我們經常提到「教養」二字,所謂教養,即是包含教導與養育,兩者相較之下,養育比較容易進行,教養卻相對更複雜,尤其帶領孩子認識、掌握自己的情緒,更是漫長且辛苦的道路。洪梅禎臨床心理師分享「因慰由你」四字口訣,讓親子遇到情緒教養問題時,能找到更有效、立即的處理方式。

1.事件原「因」

當孩子鬧脾氣時,父母可以詢問事件背後的原因,理解幼兒之所以生氣、哭鬧、丟東西等行為。詢問事件原因是為了讓孩子能有表達的機會,有時候大人關注的重點與孩子不一定相同;對於比較幼小、語言表達能力不佳的孩子,家長需要試著替孩子說出原因,例如:以簡單的詞彙向孩子確認「哥哥把你的玩具拿走了嗎?」、「你還想要爸爸抱抱?」說出事件原因的同時,孩子也會將因事件引起的情緒一起表達出來,父母就能更同理小孩的情緒感受。

2.安「慰」同理

同理孩子的情緒感受是很重要的環節,不論是較年幼的寶寶或大一些的孩子,甚至是成人,當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後,情緒也會變得較穩定。常見到孩子被同理感受後,將原本尖叫、大哭的行為平靜下來,當怒不可遏的孩子願意停下來聽你說話,代表孩子知道他的感受和需求被爸媽看到。

3.孩子這麼做的理「由」

孩子的行為與情緒是互相連接,當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後,父母可以試著詢問孩子剛才行為的理由,幫助他們建立連結。例如:因為哥哥把你的玩具拿走讓你很生氣,你就把玩具丟掉嗎?孩子可能會說:「對,丟掉不要給哥哥玩!」此時家長可以回應:「因為太生氣,所以你要讓大家都不要玩,可是玩具也好可憐,被你丟掉,那我們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藉此引導孩子思考其他的替代方法。

4.「你」下一次可以不一樣

當家長與孩子一同討論替代激烈行為的新方法時,就是在教導孩子問題解決技巧,不僅讓孩子知道他的情緒感受被父母看到,父母同時也協助孩子將情緒感受與行為結果連結起來,此時孩子也能學習到生氣、憤怒、忌妒、羨慕等感受。洪梅禎心理師強調,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情緒後才能掌握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的行為後果也更能知道自己還能學習其他的解決方法。」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