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恐怖經典再次甦醒:揭秘《突變第三型》的未公開手稿《冰凍地獄》

電影神搜

發布於 2020年06月06日23:30 • 人狼屋

2017 年,傳記作家亞歷克.尼瓦拉.李 (Alec Nevala-Lee) 在哈佛大學的霍頓 (Houghton) 圖書館尋獲了科幻作家約翰.坎貝爾 (John W. Campbell) 的一批舊手稿。亞歷克當時正在研究坎貝爾的創作史,並透過坎貝爾的書信得知這批手稿的存在。當他在文件堆裡翻找可用的資料時,一份名為《冰凍地獄》(Frozen Hell) 的稿件瞬間撂住他的目光。

《冰凍地獄》。
《冰凍地獄》。

坎貝爾與他二十五歲時的作品《冰凍地獄》手稿。

 

布倫屋準備翻拍《圖·ㄅㄧㄢ》

亞歷克注意到這篇故事的主角有個眼熟的名字「麥奎迪」(MacReady),而且文中描述科學家在南極發現外星生物的橋段,也酷似坎貝爾最著名的作品《誰去了那裡》(Who Goes There)。他比對兩個故事後,發現它們除了開場不同,其餘部分幾乎一模一樣。《冰凍地獄》完成的時間早於《誰去了那裡》,而且篇幅多了近四十五頁,可見後者應由前者刪改而成。換句話說,《冰凍地獄》才是原汁原味的完整故事。而受到讀者推崇,甚至多次改編為電影的《誰去了那裡》,背後似乎還藏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有趣細節。

亞歷克公布他的驚人發現,並在坎貝爾女兒的同意下,以募資方式出版這本從未曝光的手稿。另一方面,這個消息也震撼不少恐怖影迷,因為《誰去了那裡》所改編的電影之一,便是赫赫有名的《突變第三型》(The Thing)。這代表《突變第三型》遺留的劇情謎團,或許能在《冰凍地獄》找到滿意的解答。而精打細算的布倫屋 (Blumhouse) 製片公司與環球影業早已火速搶下《冰凍地獄》,打著「《突變第三型》完整版」的旗號,準備再次翻拍坎貝爾的小說。

《突變第三型》與《誰去了那裡》。
《突變第三型》與《誰去了那裡》。

無論是哪種版本,坎貝爾的小說都提到一隻沉睡在南極冰層、有三隻眼睛,並能任意變成各種生物的外太空有機體。他受極地探險家李察.柏德的事蹟啟發(也可能參考了洛夫克萊夫特 (H.P.Lovecraft) 的《瘋狂山脈》(At the Mountain of Madness)),將背景設在南極。而這隻千變萬化的怪物,則是他與有機化學家羅伯.史威瑟 (Robert Swisher) 腦力激盪的結晶。

《誰去了那裡》。
《誰去了那裡》。

坎貝爾一向很喜歡「變形生物」的概念,但他不確定該將外星生物設定為植物或動物。因此史威瑟建議讓它配合環境改變屬性,使難題迎刃而解。為了增加懸疑性,坎貝爾刻意不解釋這隻生物的生理細節,而一律以「怪物」 (The Thing) 稱呼它。無論是 1951 年的改編電影《火星怪人》(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或 1982 年的《突變第三型》,兩者對外星生物的詮釋,都可說掌握了原著的精神,卻也同時背離了原著。畢竟我們在這篇小說裡,是看不見綠色巨人或人頭蜘蛛的。

《火星怪人》與《突變第三型》。
《火星怪人》與《突變第三型》。

有個說法認為,坎貝爾的另一個創作靈感來自他的母親與阿姨,這對彼此仇視的孿生姊妹,促使他將「身份錯亂」的恐懼傾注於白紙黑字。這個觀點或許解釋了怪物在故事裡工於心計的求生策略。坎貝爾筆下的怪物比電影更狡猾,它不以暴力侵占人體,而是獲得對方的信任後再伺機而動。就算身分遭懷疑,它也不會自我辯護,反而積極地為他人說情,以贏得多數人的好感。這個手法使故事少了肉體異變的血腥味,多了諜對諜的不安氛圍,與信任土崩瓦解的哀傷。

這種憂傷且帶有詩意的文字風格,的確是二十六歲時的坎貝爾追求的目標。他當時已是科幻雜誌的多產作家,卻因拿手的星際冒險題材不再吃香,而面臨轉型的瓶頸。於是他開始以筆名「唐.史都華」發表各種實驗作品,並在多方摸索後,決定將未發表過的月球探險故事改寫成《冰凍地獄》,作為二次出道的試金石。

《冰凍地獄》。
《冰凍地獄》。

但這篇作品屢遭各方雜誌退稿,坎貝爾只好不斷地刪修與潤飾故事,並在這段時間接下《驚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 (後來改名為《驚奇科幻小說》)雜誌的主編工作。他展現卓越的眼光與編輯長才,發掘出不少優秀的文壇俊傑,帶領美國科幻小說走向嶄新的時代。《冰凍地獄》也在改名為《誰去了那裡》後,費了一番功夫才得以問世,成為他的生涯代表作。

《誰去了那裡》。
《誰去了那裡》。

事實上,從編輯的專業角度來看,或許最不希望《冰凍地獄》重見天日的就是坎貝爾自己,因為《冰凍地獄》的缺點其實不少,其中一個就是在改寫時被刪除的四十五頁內容。這段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科學家挖出冰封外星生物的詳細經過,另一個則是主角麥奎迪的惡夢(這段借用了坎貝爾的舊作《火星盜腦者》的內容)。它們為故事添加戲劇性的磅礡氣勢,卻也是拖累故事節奏,讓開場冗長無趣的元兇。

相較之下,《誰去了那裡》的開場就極為簡潔明快,它先以科學家對怪物的分析破題,再利用倒敘法說明發現的過程與麥奎迪的不安。兩者的寫作技巧可說高下立判,也不難理解坎貝爾將故事的前三章全數刪除及改寫的理由。就像他對艾希莫夫 (Asimov) 的寫作建議:

「如果你搞不定故事的開頭,那麼你不是著眼點有問題,就是太急著下筆了。不妨先寫後面的情節,再回過頭來決定開場。」

L. Sprague de Camp、艾希莫夫與海萊因。
L. Sprague de Camp、艾希莫夫與海萊因。

坎貝爾所發掘的三位科幻名家:L. Sprague de Camp、艾希莫夫與海萊因。

有趣的是,《誰去了那裡》所改編的兩部電影(不包括《突變第三型》的前傳《極地詭變》)其實都詳細地敘述發現太空船的過程,等於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拍出了《冰凍地獄》被刪減的開場劇情。假使環球公司與布倫屋真的有意拍攝《冰凍地獄》,書中尚未改編的部分恐怕只剩麥奎迪的惡夢而已。

不過除了傑森.布倫外,還有一個人對坎貝爾的小說抱持濃厚興趣,那就是《攔截時空禁區》(Logan’s Run) 的原作者威廉.諾蘭 (William F. Nolan)。諾蘭曾在 1978 年寫過《突變第三型》的初版劇本,但未被採用。九十二歲高齡的他至今仍希望將劇本搬上銀幕。如果你期待看到外星生物開口說話(劇本裡的怪物有語言能力)的驚人場面,或許諾蘭的版本會是你的好選擇。

延伸閱讀: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