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從新冠肺炎到美國種族抗爭:為什麼與孩子的溝通越來越重要?

女人迷Womany

更新於 2020年06月15日02:25 • 發布於 2020年06月14日12:00 • 女人迷編輯 JT

佛洛伊德之死事發至今已過兩週。

在短短兩週內,美國各界祭出行動,表達對於美國警察執法過當、政府無所作為的不滿,這些行動包括「Blackout Tuesday」,音樂界如索尼、華納、環球皆於 6/2 停止營運一天;美國前任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碧昂絲等人在畢業演說中重申種族權益的重要性;近期,抗爭者中更出現 “Defund the Police” 的聲音(意即減少地方與州政府的警察預算,並將資金投注在社區、心理健康與社會服務系統)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When I first heard #defundthepolice, I have to admit my first reaction was fear. My whole life, police have made me feel safe. But that’s exactly the center of my white privilege: the police make me as a white woman feel safe, while my black friends, family and neighbors feel the opposite: police make them feel terror. And for good reason. Police are the 6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or black men in this country. These are not isolated incidents. They are patterns and part of the system of over-policing of black Americans. Reforms have not worked. Minneapolis, where George Floyd was murdered, is one of the most progressive police forces in the country, having undergone extensive anti-bias training. I am grateful to the leaders in the @mvmnt4blklives who have made us question the status quo. And who have made us imagine, what a world could be like in which we invested in nourishing people; (in their education, healthcare, environment, shelter)— rather than putting all of our money into punishment. I’ve gotten to the age in my life, where if my gut feels uncomfortable, I take the situation as wrong. But this concept initially made me uncomfortable because I was wrong. Because the system that makes me feel comfortable is wrong. #defendblacklives#defundthepolice Swipe right for additional resources via @theslacktivists

A post shared by Natalie Portman (@natalieportman) on Jun 8, 2020 at 3:02pm PDT

這場抗議行動,影響著全美國,甚至跨越世界各地。美國立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 (NMAAHC)的教學總監 Candra Flanagan 表示:「現況其實提供人們一個溝通的機會。當大人看到抗爭行動,可能會想要關掉電視保持沈默,但孩子會從其他地方獲取資訊。因此開啟種族議題的對話在此刻特別重要,家長可以確保孩子接收到什麼樣的資訊。」

Photo by Cooper Baumgartner on Unsplash

為什麼,跟孩子溝通時事很重要?

小孩在感知、面對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會有許多疑問與不安,Candra Flanagan 點出,普羅大眾習慣以漠視或避而不談的方式回應孩子的疑問。這現象可能源於大人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或者擔心無法給出孩子一個答案。

不過,開啟關於時事的討論,未必要給孩子正確解答,甚至大人也能與孩子一起找答案。以此次種族議題為例,對話的目的在於,當孩子日常碰觸種族議題,能不能意識到「我的行為舉止能產生影響力」、「我怎麼回應/看待歧視問題」,並且從中建構「我是誰」、「我的價值是什麼」等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減少因迷惘而產生的焦慮與不安。

與孩子開啟討論有多重要?以蔓延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來說,挪威首相便與部長召開兒童記者會,回答像是「疫情嚴重還能上課嗎?」「我能幫上什麼忙?」等問題,不僅是安撫孩子們的恐懼,更讓小孩能意識到積極參與社會的重要性。

Photo by Koshu Kunii on Unsplash

這次我們能怎麼跟孩子溝通種族議題?

而看著美國爭論不已的種族議題,在台灣的我們,並非毫無關聯。種族歧視問題,其實能夠延伸許多討論,好比如何尊重每個人的不一樣,而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如何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希望開始跟孩子展開關於平權、多元的討論,美國立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 (NMAAHC)也給予了三個建議:

1. 避免溝通時,將膚色與價值觀做連結

電視、電影的劇情或角色個性,會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影響,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沒辦法意識到。華盛頓大學的教育助理教授 Maggie Beneke 表示:「舉例來說,當孩子看到所有的公主都是白皮膚後,他可能會說:『我只喜歡長得像 Elsa 的公主,我不喜歡像 Moana 一樣棕色頭髮、皮膚的女生』」

此時,Beneke 建議家長不帶任何評判地去聆聽孩子的想法,接著可以詢問像是「是他做了什麼,讓你這樣說?」接著開始解釋,何謂刻板印象,而這樣的想法為何是一種傷害。

2. 在日常娛樂中增加多元性

你可以開始檢視,孩子平日接觸到的電影與電視、媒體,多元性是否足夠,譬如當中的角色是不是只有白人?而非裔、拉丁裔、亞裔等膚色不同的族群,是否被與負面的行為做連結?
如果有,那麼嘗試擴大資源庫,透過多元的書或電視,包住孩子了解更多族群樣貌。

3. 擴大個人生活的多樣性

當孩子都待在同一個群體當中,他們很難能去同理、難見他人的處境,而家長可以先從自己開始做改變,例如擴大交友圈、參加與多元族群有關的活動、去參觀文化博物館等,所謂擴大多元性,其實可以包括不同種族、性別與宗教信仰。

和孩子對話,不是追求「正確答案」的過程,家長也可以從中摸索、意識到自己的偏見,一邊改善。所以,從今天開始,你不用害怕和孩子開啟任何時事對話,在家庭內打造多元共融的討論場景吧!

延伸閱讀:

「好可惜,是單眼皮」為什麼大人該停止批評孩子的外貌?
「好可惜,是單眼皮」為什麼大人該停止批評孩子的外貌?

「好可惜,是單眼皮」為什麼大人該停止批評孩子的外貌?

加入女人迷 Line@,好內容不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