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孩子進校門「抱麻麻」被同學笑媽寶!治療師:送別擁抱是一種愛,一輩子都不要停!

媽媽寶寶

發布於 2020年05月27日04:11

孩子因跟媽媽在校門口擁抱被笑媽寶,網友:現在不抱,以後只能是回憶

在進校門前,擁抱一下孩子,是許多媽媽習慣做的事,這樣會讓孩子變媽寶嗎?日前臉書社團「爆怨公社」一名媽媽發文提到,孩子正在上小學,自己每天帶孩子上學時,都會彼此擁抱一下再入校,沒想到這樣親密的舉動,卻被孩子的同學戲稱是「媽寶」,甚至因此不想跟孩子一起進入學校,她感到難過,也擔心孩子在學校被嘲笑。全文如下:
「孩子6y10m目前小一,上午帶他去上學的時候,他大喊著正在前面同學的名字,然後那位同學回頭和我說:我不想和他一起進去學校,因為他是媽寶都會抱麻麻之後再走進去!我當時只能乾笑一下(因為那位同學講完就走進校門口了),他的爸爸也尷尬的對我一個不失禮貌的微笑。
到了校門口孩子依舊照往常緊緊抱了我一下說了一聲:麻麻掰掰!
現在「媽寶」這2字依舊在我腦袋裡盤旋,我孩子真的是媽寶嗎?
我可能當下覺得孩子因為這個原因被拒絕一起進學校而有點難過,回來想想又害怕孩子在學校被同儕笑。」
貼文發布之後,許多網友紛紛相挺,說:「這是愛」、「媽寶這名詞被濫用了」、「媽寶定義不是這樣,別多心,這是愛你的表現!」有網友強調:「愛比什麼都重要,還願意抱就多抱一下,在國外擁抱不管幾歲都很正常也沒什麼好笑,可以跟孩子聊聊」,也有網友提醒媽媽,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如果這樣會擔心他因此被笑,那以後怎麼辦?不可能因為這樣而去迎合別人,其實妳應該去灌輸自己小孩子的觀念,而不是在意別人的眼光」。

還有許多網友分享自己的經驗,十分值得參考:
「我兒子也是黏踢踢~是他們需要安全感,和媽寶二回事!」
「小孩子觀點錯誤,我女兒都還會要求我親親抱抱,或許這是給小孩子的一個安全感。」
「我載我兒子上課,一、二年級還會給我kiss bye,現在三年級就頭也不回的走了,能抱就多抱。」
「您是對的!我的大女兒國一、小女兒小五,從小到現在每天睡前都會跟我抱抱。我很開心地記著每一個和孩子抱抱的感覺……」
「我會回答:他不是媽寶喔~是因為他很愛我,我也很愛他所以我們會互相擁抱,這是一種愛的表現。」
「兒子女兒都國中小學了想到就抱一下。有時候是安撫、有時候是支持、有時候是穩定、有時候是撒嬌,定義不一樣,媽媽很享受這個過程,因為以後只能是回憶。」
「這是一種親情的陪伴,不是媽寶……想當初我兒小一,我每天陪他走到班級走廊,才自己離開校園,直到三年級,才讓他自己進校園,也是被人家說,啊你每天陪他走進去歐,這麼大了,讓他自己走就好,我回他說,沒關係,走路運動又何妨。」
「我現在25歲,已經生了兩個小孩,每次跟我媽碰面完要分開也會抱抱。那是愛,不是媽寶。」
「我的孫上一年級時,只要走到校門口一定抱著媽媽哭然後才會進校,哭了三個月後大家都認識他了,還會小小聲「他又在哭了」,可是我女兒只是緊緊的抱著他安慰著,現在小孫要上四年級了,想起這事大家都覺得是美好的回憶,我想,媽媽的心態很重要,大方向對了,其他不必放心上,日子是自己的,不要活在別人嘴裡!加油!」
(延伸閱讀:媽媽提前剖腹產,癌爸抱到女兒2天後無憾離世!孩子成長他注定缺席,但愛永不止息

職能治療師也提醒:送別擁抱是種儀式,孩子會因此得到滿足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曾雅鈴認為,擁抱,對大人或孩子都是一件美好的事,可以刺激感覺系統中的深壓覺和本體覺,讓大腦分泌好的激素,使人感到放鬆和心情穩定。即使是大人,也希望常被擁抱,因此安慰性擁抱不必侷限年齡!
她進一步說明,送孩子到幼兒園門口,給予離別的擁抱,這是一個好的儀式,孩子會因此得到滿足,就像平常跟別人說掰掰或吻別,更能安心跟媽媽分開。平常多給愛跟關懷,孩子以後較願意表達和傾聽,良好的親子溝通往往建立於親密的情感交流之上。
至於各年齡層「抱孩子」這件事,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表示,2歲前跟2歲後有不同做法,2歲前儘量抱,2歲後不要一哭就抱,提醒爸媽多注意:

1歲內多抱.寶寶才有安全感

1歲內寶寶要多抱,尤其是6個月~1歲開始進入分離焦慮期的寶寶,不要強迫他分離、多給予擁抱,才能讓他擁有安全感。「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是孩子以後面對世界的基礎,」需要離開孩子時要告訴他:「媽媽會回來!」並引導孩子去跟他人互動,給他時間接受陌生人,一直到2歲都要儘量給孩子安全感。

1~2歲開始漸進式放手

但不能永遠一哭就抱!當孩子1~1歲半後,許多能力都有了大躍進,他能自己做的事就要放手讓他做,「放手」和「給予安全感」並不會矛盾,只要爸媽適當進行引導。

讓孩子嘗試自己走.跌倒再給他擁抱

如果孩子想要自己走,就不要抱!但記住,當他摔倒、感到疼痛時,「給他一個擁抱,」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說,「如果怕危險、什麼都不准孩子做、一直抱,可能會養成太依賴的個性,等到有一天長成大齡孩子,要他下來走,他習慣了就不想下來了。」
因為以前都抱他,現在忽然不抱了,這種「斷層式教養」孩子無法接受,容易造成親子衝突。所謂「放手」,還是可以適度保護,他需要時還是能尋求大人幫忙,正確作法是慢慢地一邊放手、一邊引導和保護他的安全,它必須是一個和緩的進階過程。

面對哭鬧:簡短指令→暫停→擁抱

面對孩子2歲前的偏差行為,如:丟東西、打人,請用簡短指令告訴孩子:「不能這樣!我很生氣,會痛。」而且當下表情一定要嚴肅,說完之後先暫停,讓孩子消化一下資訊量,有時說得太多太複雜,他無法處理這麼多訊息。如果這時他情緒失控,可以先抱一下,讓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找機會教育,但爸媽仍需堅持教養原則,不能因為哭鬧就順他的意。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