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由自主咬指甲、摳皮膚? 精神科醫師揭密背後隱情

常春月刊

更新於 2020年07月14日05:53 • 發布於 2020年07月14日08:30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出現拔毛症時,患者會出現拔除身體毛髮為主的行為,臨床上,多好發於12至14歲以後,又以女性居多,主要因受到像是升學、求職等外在的情緒困擾導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蔡尚穎表示,近來臨床上收治數名拔毛症患者,不僅無法控制拔除頭髮、眉毛等部位毛髮,也造成頭部不規則禿髮,甚至嚴重影響社交與日常生活。

 

蔡尚穎醫師解釋,患者透過拔毛的行為,以舒緩情緒,長期下來就會演變成無法控制的拔毛,且範圍涉及隨手可及的部位,一旦拔毛行為到達自我無法控制、影響外觀,甚至出現社會畏縮、煩躁等表現時,就應盡快透過專業治療介入。此外,部分受到情緒困擾的患者也會藉由咬指甲、摳皮膚緩解壓力。

 

蔡尚穎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上,因拔毛症是透過學習機轉而來的行為,因此主要以行為治療為主,並不需仰賴藥物,透過評估患者的拔毛過程,逐一修飾行為,但要注意是,拔毛症患者與因生理原因造成禿頭的患者不同,較於禿頭患者落髮平均,拔毛症患者因每次拔除毛髮的位置與數量不同,較容易出現頭髮長短不一、落髮區域不規則等現象。

 

拔毛症雖好發率約為1%,但若發生於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而言,卻並非罕見行為問題。蔡尚穎醫師提醒,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透過醫師評估是否確診為拔毛症,並藉由行為治療盡早找回身體主控權。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每100人就1人有! 這個小動作背後恐藏大警訊
頭髮掉不停、愈來愈稀疏? 你可能是這些營養不夠了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